基于景观基因理论的羌族传统民居特征分析——以汶川县黄泥夯筑布瓦村为例

来源 :华中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ami_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县布瓦村作为四川省仅存的一处分布相对集中的羌族黄泥夯筑建筑群聚落,其民居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历史文献查阅,实地调研、测绘与数据整理等方法,引入景观基因理论对布瓦村现存民居的基因进行识别,分析该地区独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归纳总结羌族黄泥夯筑传统民居的特征,为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现阶段城市小气候、微气候环境恶化的负面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些现象,城市建筑布局、建筑形式应当进行合理的调整,将不良气候环境产生的几率降到最低,营造合理的街区和群体空间,形成城市内部舒适的气候区.该文运用CFD模拟的方法对金帛岛城市风道格局进行验证与分析,以城市设计方案为基础进行模拟,找出局部的气候环境问题区域.基于CFD气候环境模拟实验的结果,完善金帛岛地区的商业街区网络,营造良好的风热环境,合理利用地块内的季节性自然通风条件,确定街区内的建筑群体的总体排布方式,对建筑群体空间布局以及建筑形态的合理性进行
我国城镇化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研究的目标与重心发生了转变.通过城市设计过程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有效控制,已成为新时期城市空间发展与管控的必要手段.该文基于我国城市规划管控的发展历程、现实需求与实践经验,提出了城市设计过程中空间肌理形态控制的内容与方法;通过类型控制、参数控制与量效控制三个层次的深化研究,提升城市空间肌理形态控制的科学性、完整性与精确性,为新时期我国城市空间形态管控提供借鉴.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人民城市”的治国方略,15分钟生活圈作为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是营造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将推动我国基层治理单元的不断完善.该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西安高新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区域层面“自下而上的生活空间单元识别与自上而下的15分钟生活圈划定”相结合的生活圈划定方法,并聚焦解决现阶段15分钟生活圈的设施均好性问题,提出多元共治的规划策略,以期创新生活圈的划定方法,并建立一种共建共治的实施管理机制.
近年来,成都市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供需不平衡等现象,养老服务设施依然难以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该文基于街道、乡镇尺度的人口与设施等多源数据,通过GIS分析成都市老龄人口、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异特征,并采用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测算了1h单一有效服务半径和三级有效服务半径成都市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基于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分布不均等问题,提出核心区养老设施高效便捷化,以及二圈层发展社区养老两项规划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