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脉中国报业数字化之报纸网站篇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du38sbf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国贸易报》创办的第一家报纸网站开始,中国报业的数字化之路起步并不算晚,但是中国报业的数字化之路一路走来是波澜不惊而又了无成绩,与同期出现的商业化网站相比,报纸网站更多的时候是点缀而不是报纸实实在在的“左膀右臂”。
  也许是都市报的“黄金十年”麻痹了中国报人对新媒体警惕的神经,报纸在拥有强大内容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却眼见着新媒体不断夺走自己的广告和读者,于是痛定思痛之后的报纸又决定拿起新媒体曾经攻击过自己的武器来试图反戈一击,打破“报纸消亡论”和“报业冬天论”所带来的一片阴霾。2006年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为代表的一批报业新锐,开始了进军新媒体领域的尝试。这一次,报业开始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强大内容财富和品牌影响力是自己最后的一张王牌,而顺应历史潮流地采用新技术对已有的内容财富进行深度开发则是报业在多路夹攻之下的救亡图存之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独立与融合发展既可以发挥新媒体的技术与渠道优势,又可以发挥传统媒体的内容和公信优势;一方面这对传统媒体有利,可以增加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占优时段的访问量,扩大传播范围和品牌影响力,原创内容也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另一方面对于受众来说,以后的信息传播将越来越个性化、互动化和及时化,借用新媒体的通路也可以更有利于传统媒体实现原创资讯在互联网时代的价值。传统媒体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机使用者所特有的自我繁殖与扩散能力,从而将自己的内容生产能力再装配上具有巨大竞争力的内容传播优势。
  对于是否要走“数字化”的道路我们已经讨论的太多,现在是如何执行的问题了。所以《传媒》杂志本期特别策划发起一场整个报业范围内有关如何走好数字化道路的大讨论,我们把中国报业数字化发展分为报纸网站、手机报纸和多头并进三个阶段,分别在第四期、第五期、第六期刊登论述多种新媒体介质与传统报纸互动的文章,对目前国内正处在数字化发展的3个不同阶段的报社单位进行分析和报道,并约请相关专家发表观点和点评,此3期仅仅是抛砖引玉,最后我们将在第七期做一完结篇,欢迎业界人士向《传媒》提供自己有关中国报业数字化经营模式的思想、观点和建议,加入到我们此次“纸上论坛”中来,为中国报业如何走好数字化道路提供智力支持。(投稿地址详见杂志版权页的邮箱)
其他文献
2006年我国非承重墙用砌块(轻骨料砌块)在传统市场上的产销形势完全可以用“火爆”两字来形容,而新建生产线与成型机销售情况则可以用令人刺激的“过山车”来描述。盘点全行业20
在广播电视、都市和生活类报刊、互联网、手机新闻等媒体所占市场份额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党刊面临的挑战和竞争越来越大,不少省市党刊的订数近些年都现出了下滑趋势,有的下滑还很
目的对肾脏生化中分级检验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2例需行肾脏功能生化检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分级检验方法来进行生化项目
去年底.河南省平顶山市三合新型建材有限公哥一条年产30万m^3的粉煤灰陶粒生产线一次点火成功,顺利投产。这是2004年以来我国建成投产的第9条同类生产线.标志着我国烧结粉煤灰陶
张伯海今年已经七十有五了,但他言谈举止之间透出的雍容气度使人们常常忘记了他的年龄。    2007年2月6日,中国期刊协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按照程序,张伯海老先生从中国刊协会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但由于世界期刊大会5月要在北京举办,张老依然在与自己一生结缘的期刊共进退。  大凡到过张老办公室的人,最惊讶的莫过于张老办公室期刊之多了。一摞摞的杂志从书柜中挤了出来,并尽可能地向一切可
本刊讯(记者徐颉)“少儿报刊是朝阳产业。”11月13—14日,由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国少年报刊经营研讨会在太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60家少儿报刊老总共聚一堂,就少儿报刊面临的问题、创新策略和品牌建设展开讨论。  传媒杂志社副社长周志懿作为唯一一位特邀传媒专家,从传媒大趋势、少儿报刊经营现状和少儿报刊经营创新等三方面做了题为《中国少儿报刊的经营创新》的专场报告,反响热烈。英语周报社社长
本刊讯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7月3日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草案)》授权新华社全文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国家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靠人力资本(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和效率提高实现经济增长。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出版产业经济也必然要
编辑出版学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一个新的学科名称.学科体系是对科学生态总体结构的系统分类和分层描述.我国的编辑活动与出版活动具有
自古以来.对人类意识现象的追问与阐释构成了不同时代思想家在精神领域内苦苦求索的重大主题。由于意识现象的隐蔽性与深邃性.人们对意识现象的认识和解读是异常艰难、痛苦和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