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活精彩作文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怎样能干的媳妇,没有“米”,也是做不出饭的。写文章同样道理,没有充分、生动和质地优良的材料,只在技巧上兜圈子,翻花样,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内容干瘪,面目可憎。文章不应当是“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须懂得: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就生意长流。
  关键词:生活 作文 积累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是德国大文学家歌德的一句名言。确实如此,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学写文章的人,要在生活这一关上认真下功夫,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受。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越多,写作的素材越丰富。
  要身入生活,心入生活,才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与物,才会有所发现。每个人都生活在“生活”之中,可从生活中获得的认识与感受却大相径庭。有的人目光敏锐,善于观察,不仅像摄像机一样能把客观的物像摄人自己的眼帘,印入自己的脑海,而且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鲜东西,生动的,带着生活露水的;而有的人虽然也用眼睛,但浮光掠影,至多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二者比较,关键在是不是“身入”、“心入”。“身入”而“心”不“入”,生活中大量有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材料,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至于“身”不“入”,不认真生活,不认真实践,那就更谈不上从生活中取材了。
  怎样才能身入、心入呢?要对接触到的人和事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学会观察的方法。观察,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耳朵,用鼻子,不仅用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
  一、调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认真观察,材料就入目、入耳、入心。“碧绿的豆麦田地”、水气里“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等等景物用眼观察所得;“说笑”、“嚷”、“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歌吹”、“宛转”、“悠扬”的笛声等等是用耳观察,通过听觉而采集的;“豆麦”和“水草”散发出的清香这个材料靠嗅觉所获;“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的材料又借助于触觉。而“忽而轻松”、“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心也沉静”、“自失起来”、“弥散”在“夜气”里等等的内心感受又与对景物观察所得胶合在一起,使入目、入耳的材料更有份量。通过感觉器官去获取材料无不需要用心思考,把心扑上去。观察包含着思维,渗透着思维,思维能力决定观察的深浅与正误。
  二、观察忌笼统,忌大而化之,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对描写的对象不能只看整体,要善于一部分一部分拆开来“看”,还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看”。如月下开船情景,正因为拆开来看,所以材料十分具体。先写“跳下船”,再分开说“拔前篙”、“拔后篙”,又把“坐在舱中”和“聚在船尾”分别述说。这是一层意思,写开船前的准备。第二层意思是开船。“点”、“磕”、“退”、“上前”、“出了桥”。如果不拆开来看,不把一个一个动作、一个一个细节收入眼底,就不可能有如此具体、生动的材料。因此,分析的方法是观察中的重要方法。
  老舍先生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寻根追底,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观察如只注意一鳞半爪,那就只会在记忆中留下破碎不全的事实,难以形成质地优良的写作材料。观察事物,不管是观察环境还是观察人物,都要既注意整体,又注意局部,还要注意细部;都要捕捉特征,按一定的顺序;都要既观其静态,又了解其变化。多角度、多侧面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就能采集到丰富的写作材料,把握全貌。冰心《观舞记》中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拉克希曼舞蹈的场景可作生动的说明。
  我们写作虽不是进行文学创作,但同样应有意识地寻觅材料,开阔视野。趁假日之闲、课余空隙,就某些问题作一些调查访问,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各类人物,可超越自己生活的狭小圈子,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材料。
  法国大作家福楼拜要求初学写作的莫泊桑,“首先要练练你的眼睛”,要把眼睛练得明亮,把耳朵练得敏锐。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锐敏、永不罢休的观察者。”无数成功的作家都把观察看作学习写作的头等重要的基本功,我们初学写作的学生当然应借鉴这些经验。
  锻炼观察的本领,兴味盎然的从生活中汲取材料。
  有人说:中学生生活圈子很窄,哪会观察出什么名堂?其实不然,不要说观察校外的大千世界了,就是学校生活的某一丁点,只要用眼用耳用心,也会取得极其有趣的活泼的材料。
  生活是丰富无比的宝藏,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要从生活中有效地汲取活泼泼的写作材料,必须身入生活,心入生活,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使所接触到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入脑入心。
  热爱生活,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爱慕、敬佩,主动地接受教育,以高尚的人文美、雄伟粗犷或雅致灵秀的自然美陶冶自己的心灵,知识增长,心灵丰富,心田里就会有绵绵思绪往外倾吐。热爱生活,对生活中假、恶、丑的东西充满憎恨、厌恶,同样有要说、要写的感情冲动。
  在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同时,还必须热爱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宝藏极其丰富,它的表达情意的准确程度、细腻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只有怀着热爱它的深情,孜孜不倦地探求、挖掘,才能体味其中的奥妙,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语言文字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要掌握工具,熟练地加以运用,须坚持不懈地认真地进行训练。只有满怀浓厚的兴趣,满怀浓郁的深情进行训练,才会以写作为乐事,才会有旺盛而持久的写作热情。
  作文和生活结合的途径具体来说就是感悟自然.社会和人生。所谓“感”就是观察,感受。所谓“悟”就是体悟,思考。观察感受是基础,体悟思考是升华。
其他文献
2月22日的北京日报以“走近民工、关注民工”为栏头,组织一个专页,共发5篇新华社记者的文章,读来情真意切,发人深思。 On February 22, the Beijing Daily used the article
现代管理理论在今天已经发展到非常高的境界,但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是离不开古典管理理论的,是在古典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对古典管理理论做深刻的探讨,并
摘要:随着多媒体的不断完善,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引入教学领域,探索以多媒体为基础的新型的教育教学平台应成为每个教育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多媒体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以多方位、立体化的场景,丰富多彩的画面,多种多样的形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化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分析了我国煤炭行业生产的安全状况及特点,提出煤矿逐级负责的安全风险管理、分所有制安全风险管理和分类安全风险管理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风险管理的基本模式,即通过风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些专业教师竟不如代课教师,原因何在?一个课堂教学艺术公认不高的教师竟接连教出了好成绩,原因何在?一位教学极认真的教师却不受学生欢迎,教学质量长期低下,原因何在?……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超越自我,不断向高层次迈进是教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关注问题  面对新课改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初中语文教学有这样三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课堂
摘要:合作学习的方式被引人课堂后,扩大了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改变了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生动、活泼、创新学习的新局面,显示出它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与优势。要进行合作学习首先要构建完善的小组合作体系,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是这样操作的:  关键词:初中化学 学习小组一、精心组建化学学习小组,形成合作团体  1、合理确定小组规模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
摘要:新政治教材增强了课程的时代 感,淡化了学科体系,降低了理论难度,但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了德育课程由认知教学到活动教学的转轨。由于活动课是一门正在探索过程中的新型课程,因此,对于政治教师来说,如何认识和实施"活动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政治“活动课”的点滴认
摘要:新一轮教学改革不仅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学”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关系等都发生着较大的转变,需要反思和研究。  关键词:新课改 英语 反思 研究  一、对现有及过去英语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的反思  现今在英语教学中,特别是在新教材的使用后,谈得最多的就是创造英语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标
摘要: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农村小学存在着教师不懂教,学生不会说、不敢说、说不好的弊端,因此教师要改革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模式,开发口语交际的训练途径,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乐于表达,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本文结合个人体会和教学实践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训练的有效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口语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
笔者发现,很多同志对于《人大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的第四章第八条第四款,即人大机关各部门联合行文问题存在着认识误区,而目前学界对此问题又缺乏相应的解释,所以有必要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