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经济发展必将推动文化事业的提高和发展,文化事业的进步也必将拉动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进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能否早日实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党中央对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倾斜和扶持,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从温饱线上解放出来,同时对精神文化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新形势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的内在需要。
一、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文化经费有所增长,文物设施保护力度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在农村的不断普及,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市场不断繁荣,在一定程度改善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总体来说,农村文化建设与镇域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协调,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特别是村级文化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民业余生活搓麻将、赌博,甚至搞迷信活动,导致农村社会矛盾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
(1)人员精力不到位。人员严重缺乏,单从事广播电视已显得力不从心,加之缺少专业的培训和指导,缺乏开展活动的经验和知识,有效投入文化工作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导致文化事业发展过慢,跟不上形势要求。
(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开展文化活动,添置文化设施,保护文化古迹都需要大量的经费。
(3)文化设施陈旧落后,利用率低。文化室形同虚设,一室多用,挂几个活动室的牌子,很少开展活动。设施利用率低,实际效果不大。
(4)重广播电视,轻文化发展。随着机构改革,由于经费不足,文化产业投入大,收入少,基本上不能自给,且财政投入很少,故日趋惨淡。广播电视通过开通有线电视,取得一定维护费,基本能够勉强度日,形成了重广电,轻文化的现象。
(5)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由于受经费、场地、人员等制约,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尤其是广大农村,几乎没有什么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6)文化事业发展不充分。一直以来,文化事业都是政府和单位投资,由于政府缺少资金维护和管理,文化事业尤其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缓慢。一方面政府无钱注入文化产业发展,引入市场竞争,乡村文化放映队,文艺演出队退出广大农村市场;另一方面民间资金想投入,但由于文化市场未完全放开,审批手续难办,收费不好界定,民间资金参与文化事业建设渠道窄,发展不充分,导致广大农村业余生活严重缺失。
二、原因分析
(1)党委政府重视不够。长期以来,党政主要领导都被经济增长这根绳紧紧拴住。乡镇干部绝大部分都花在发展烤烟、发展畜牧业、茶叶产业上,而领导精力多花在跑资金、跑项目上,致使文化工作长时间处于低水平。
(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文化事业投入经费有所增加,但主要是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增加,文化活动开展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财政自筹。财政也拿不出足够的钱投入文化建设,未列入财政预算。经费的匮乏,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活动开展不正常。
(3)文化人才严重不足。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文化人才。文化从业人员业务知识和经验缺乏,开展活动显得力不从心。
(4)文化阵地建设发展缓慢,跟不上发展需要。文化阵地建设仅靠镇村两级的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上面项目资金的注入,才能使文化事业的发展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
三、建议
党中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等目标,如果没有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进步,这些目标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1)高度重视,真正落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级政府应当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目标考核,做到与经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克服抓经济重发展,轻文化的错误思想,纠正一硬一软的做法。
(2)适度开放文化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确保文化事业的正常发展。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加大项目资金的注入,加快文化活动阵地的软、硬件设施的改造、新建步伐,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应加快文化体制改革,降低民间资本进军文化基础设施的门槛,完善机制,吸收更多的民间资金注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注重培养专业的文化队伍。一是加强对现有文化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实际开展活动的能力;二是要广泛动员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有一定文艺专长、热心农村文化工作的青年投身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4)大力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要创新机制,多形式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下乡放映、下乡演出至今仍普遍受到农村老百姓的欢迎,而且效果很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不应把农村放映队、文艺宣传队等能够为老百姓提供公营性服务的机构推向市场,应纳入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工作范围,服务活动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扶持和鼓励县文化表演团、社区艺术团下乡为群众演出,在农村营造浓厚的科学文化氛围。农村放电影或演出,村寨群众男女老少不请自到,既有利于各方面政策的宣传贯彻,又丰富了山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5)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建设和完善文化站的基础设施,确保十二五期间乡镇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目标的实现;二是不断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完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形成各级都有文化资金投入,各级都能开展文化活动的良好局面。
当前,广大农村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各级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村文化建设,加快农村文化发展,促进农民素质提高,早日实现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目标。
一、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文化经费有所增长,文物设施保护力度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在农村的不断普及,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市场不断繁荣,在一定程度改善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总体来说,农村文化建设与镇域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协调,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特别是村级文化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民业余生活搓麻将、赌博,甚至搞迷信活动,导致农村社会矛盾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
(1)人员精力不到位。人员严重缺乏,单从事广播电视已显得力不从心,加之缺少专业的培训和指导,缺乏开展活动的经验和知识,有效投入文化工作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导致文化事业发展过慢,跟不上形势要求。
(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开展文化活动,添置文化设施,保护文化古迹都需要大量的经费。
(3)文化设施陈旧落后,利用率低。文化室形同虚设,一室多用,挂几个活动室的牌子,很少开展活动。设施利用率低,实际效果不大。
(4)重广播电视,轻文化发展。随着机构改革,由于经费不足,文化产业投入大,收入少,基本上不能自给,且财政投入很少,故日趋惨淡。广播电视通过开通有线电视,取得一定维护费,基本能够勉强度日,形成了重广电,轻文化的现象。
(5)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由于受经费、场地、人员等制约,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尤其是广大农村,几乎没有什么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6)文化事业发展不充分。一直以来,文化事业都是政府和单位投资,由于政府缺少资金维护和管理,文化事业尤其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缓慢。一方面政府无钱注入文化产业发展,引入市场竞争,乡村文化放映队,文艺演出队退出广大农村市场;另一方面民间资金想投入,但由于文化市场未完全放开,审批手续难办,收费不好界定,民间资金参与文化事业建设渠道窄,发展不充分,导致广大农村业余生活严重缺失。
二、原因分析
(1)党委政府重视不够。长期以来,党政主要领导都被经济增长这根绳紧紧拴住。乡镇干部绝大部分都花在发展烤烟、发展畜牧业、茶叶产业上,而领导精力多花在跑资金、跑项目上,致使文化工作长时间处于低水平。
(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文化事业投入经费有所增加,但主要是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增加,文化活动开展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财政自筹。财政也拿不出足够的钱投入文化建设,未列入财政预算。经费的匮乏,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活动开展不正常。
(3)文化人才严重不足。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文化人才。文化从业人员业务知识和经验缺乏,开展活动显得力不从心。
(4)文化阵地建设发展缓慢,跟不上发展需要。文化阵地建设仅靠镇村两级的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上面项目资金的注入,才能使文化事业的发展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
三、建议
党中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等目标,如果没有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进步,这些目标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1)高度重视,真正落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级政府应当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目标考核,做到与经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克服抓经济重发展,轻文化的错误思想,纠正一硬一软的做法。
(2)适度开放文化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确保文化事业的正常发展。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加大项目资金的注入,加快文化活动阵地的软、硬件设施的改造、新建步伐,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应加快文化体制改革,降低民间资本进军文化基础设施的门槛,完善机制,吸收更多的民间资金注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注重培养专业的文化队伍。一是加强对现有文化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实际开展活动的能力;二是要广泛动员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有一定文艺专长、热心农村文化工作的青年投身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4)大力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要创新机制,多形式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下乡放映、下乡演出至今仍普遍受到农村老百姓的欢迎,而且效果很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不应把农村放映队、文艺宣传队等能够为老百姓提供公营性服务的机构推向市场,应纳入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工作范围,服务活动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扶持和鼓励县文化表演团、社区艺术团下乡为群众演出,在农村营造浓厚的科学文化氛围。农村放电影或演出,村寨群众男女老少不请自到,既有利于各方面政策的宣传贯彻,又丰富了山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5)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建设和完善文化站的基础设施,确保十二五期间乡镇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目标的实现;二是不断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完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形成各级都有文化资金投入,各级都能开展文化活动的良好局面。
当前,广大农村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各级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村文化建设,加快农村文化发展,促进农民素质提高,早日实现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