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体里的“幽灵”基因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i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祖先混合了人类进化史上多个人类分支的血统,将一些已经灭绝人种的DNA一代代传了下来。时至今日,灭绝人种的DNA,包括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及其他灭绝人种在内的DNA就存在于我们的细胞内。科学家想知道,携带了多个人种基因会给我们的生存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约五年前,科学家发现人类身上的某些特性可以和已经在地球上灭绝的古人类人种联系在一起。大约5万年前,丹尼索瓦人从欧亚大陆消失,又过了大约1万年,尼安德特人也随之消失,只留下我们的祖先——智人这一支人类。走上灭绝之路的人种只留下了一些化石,为我们讲述着遥远过去的故事。现在我们知道,这些人种并没有完全消失,他们留下的DNA隐藏在所有现代人的细胞里。
  现代人体内有灭绝人种的DNA,说明这些已经灭绝的人种与我们的直系祖先交配过,所以留下了他们的基因。这些基因像“幽灵”般一直隐藏在现代人体内。
  非非洲血统的人继承了尼安德特人遗传基因的2%~4%;美拉尼西亚人土著获得了丹尼索瓦人3%~4%的基因;非洲中部的一些狩猎采集部落也从一些古代人种那里获得了一小部分基因。科学家发现,古人类与现代人类祖先杂交的意义比之前推测的要大得多。
  如果我们将现代人类身上的“幽灵”基因集中起来,有可能恢复他们原始基因组的相当大一部分。不久前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大约10%的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组还“活着”,主要分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人的体内。也有学者认为,大约40%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可以从携带这些基因的现代人身上获得。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约书亚·阿奇认为,通过更多的研究,也许有可能让已经灭绝的古人类物种复活重现。
  过去几年的基因解码显示,现代人类外形外貌上的一些特征,例如红头发、多雀斑等,与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相关。这样的基因存在有的甚至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背后是一个更令人震惊的故事:来自灭绝人类的“幽灵”基因帮助我们征服了这个星球。没有这些基因的帮助,我们的人类祖先也许无法应对许多陌生的疾病,无法在青藏高原的稀薄空气中生存下来,也无法承受北极极地的严寒气候。
  这些发现证明人类杂交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是这些“幽灵”基因的主人究竟都有谁,他们如何与我们的祖先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的,我们至今仍然所知甚少。
  科学家最近估计,人类祖先与其他分支人类的杂交事件,在人类进化史上至少发生了五六次。每次杂交事件的发生,不同分支人类的混合杂交过程可能会一直持续许多代人,产生大量杂交混血的后代。
  在我们的X染色体中,即使只有非常少的一点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基因,也可能会具有非凡的意义。假设这种混血大部分是单向的,男性尼安德特人、男性丹尼索瓦人和女性智人交配,生育的杂交儿童将会在智人的社会群体中抚育长大。
  杂交混血儿会因为他们的外形外貌与周围人不同,在社会群体中与其他人会格格不入,进而导致他们的生存更艰难吗?罗马尼亚发现的4万年前的人类男性下颌骨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线索。2015年对这具化石的研究发现,其含有9%的尼安德特人DNA,比大多数现代非非洲人所含有的2%~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多得多。遗传学家说,这个下颌骨的主人可能与尼安德特人与人类杂交的第一代后代相隔不远,第一代杂交混血儿很可能是这个男子的曾祖父或曾祖母。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埃里克·特林考斯猜测这块下颌骨的祖先是杂交混血儿,因为他注意到人类与尼安德特人混血后的一些奇特特征,例如,杂交人种的后臼齿与现代人类相比要大得多。但是这些对于解剖学家来说相当明显的特征,在活着的人身上并不明显,也不会让人看起来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因此杂交人种的后裔,看起来和其他人不会有很大的不同,也不会引起别人的特别关注。
  越来越多的新证据表明,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杂交现象就是人类社会的特征之一。最近对非洲狩猎采集部落的研究调查表明,早期智人与其他人种的通婚现象十分普遍,在非非洲大陆上主要是与尼安德特人的杂交。这种不同人种之间的杂交通婚让这一时期的人类拥有了适应环境变化的强大能力。
  对狩猎采集时期人类基因组的统计分析表明,这种异种繁育现象一直到9000年前才终止。这与在尼日利亚发现的结合了古代和现代人类特征的12000年前的头盖骨的情况相符合。不过除了一些头盖骨之外,目前一直没有发现大约20万年前与智人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的其他人种的化石。迄今为止,在非洲发现的一些化石通常年代都要久远得多。除非科学家能找到更“年轻”一些的化石证据,否则仍然无法赋予这些神秘的古人类人种正式名称,即使他们在人类的进化与生存中曾经可能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从函数程序设计的角度对速成原型方法进行研讨,采用形式方法解释其应用上的优劣。并结合林业实例,说明该方法的优越性。
从感染松材线虫后,用不同干旱胁迫(PEG)处理,包括干旱(不浇水)与浇水对松树的蒸腾作用,树体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及干旱对发病进程松树死亡影响的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干旱能明显地加快感染
取速生杉木生材制成试件后,在几种工艺条件下热压。测定了试片在全干状态下尺寸的弹性恢复率,吸湿膨胀率,平衡含水率等物理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随着压缩率的增加,木材压缩弹
结构力学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与实际的工程问题有着极为广泛的联系。近三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结构力学从理论到方法都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这一点在结构力学课程的教
真的存在某种可以让人变瘦的脂肪吗?它是遭人“嫌弃”的白色脂肪,是略有耳闻的棕色脂肪,还是新发现的米色脂肪?  让某些人放弃对花生酱和冰激凌的嗜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不忌口还能不发胖是令人高兴的事,听上去太好了,但这是真的吗?有一种脂肪可以被利用来达到这一目的,它就是棕色脂肪。  人体内的脂肪有两种: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常见的白色脂肪存在于我们的臀部、肚子和大腿,储存着额外的能量;而棕色脂肪则完全
描述了大袋蛾(ClaniavariegataSnellen)雌成虫内部生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大袋蛾雌成虫内部生殖器官与其它较高等的鳞翅目昆虫相比明显不同:交配囊极度退化,前庭中出现两个瓣膜。试验表明交尾后雌虫
国际媒体2013年11月中旬传出惊人消息:为了查明一只圆蛤的年龄,科学家不得不剖开并杀死了一只507岁的圆蛤。而事实上,这只圆蛤早在2007年就死了。2006年,科学家从冰岛沿岸海域采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处处隐藏着危险,肉眼难辨的病原体就是潜在的威胁之一。面对我们身边这些可恶的小家伙,我们的身体会有什么反应呢?会束手无策吗?科学家发现,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
通过不同季节采伐试验,获得杉木伐桩休眠芽始萌发期,萌发量,萌发动态及越冬萌条生长状况的数据,经统计分析,揭示了采伐季节对杉木休眠芽萌发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确定了杉木林萌芽更
为适应短周期工业材制化学浆的需要,测定了11年生马尾松的纤维形态、化学组成;研究了硫酸盐法蒸煮特性、漂白性能和强度性能,并和30年生成熟马尾松相对照。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11年生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