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三阴四说”考论——从楚竹书《周易》的分篇与分段谈起

来源 :周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ds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三阴四”的观念来源甚古,而且有其坚实的知识基础。战国楚竹书《周易》的分段有可能是直观地体现和运用了“阳三阴四”的观念,但从文献记载来看“阳三三阴四”观念的直接所指并不是为了表示易卦的分段。孔子从爻位与人的德性象征的意义上阐发了“阳三阴四”之义,而京房等人则深刻地揭示了其所内涵的天圆地方、阳奇阴偶,以及阴阳错综复杂对待应和以生成万物等思想观念。
其他文献
传统易学研究由于囿于《易经》出于圣人之手的经学信仰,只注重解通卦爻辞,发挥圣人的微言大义,而不太关注卦爻辞的史料价值。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的易学研究则不同,在强烈的反
《易》之文义深奥,又多古语。诸多学人解《易》,有的未尽切合《易》之原旨,有的虽切合原旨,但阐释不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未能达诂《易》之古语。而今之方言往往保存古音占义,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