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cz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4年3月对42例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的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行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9例行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术后症状评分由11.56±1.32降到2.04±1.36,食管下段压力由(7.32±1.34)mm Hg提高到(18.20±3.43)mm Hg,24 h pH值监测评分由183.36±96.76降低到8.04±2.12,均较手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并达到正常范围.无手术并发症,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结论对于严重的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反复高热惊厥致脑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利用热水浴惊厥模型诱导生后15天SD大鼠发生7次热性惊厥,期间两治疗组大鼠每次惊厥一出现立即腹腔注射低剂量纳洛酮1 mg/kg和2 mg/kg,而惊厥对照组大鼠仅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比较治疗组、惊厥对照组大鼠惊厥潜伏期、惊厥持续时间和惊厥发作程度的差异。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学改变;采用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损伤性变
目的 在建立模拟双侧唇裂及上颌前颌骨加压的定量研究动物模型基础上,动态探测颅颌面发育全过程的规律.方法将40只3周龄实验兔随机分为8组:空白对照5只;造裂对照5只;只对前颌骨施加不同压力分3组,各5只;造裂并对前颌骨施加不同压力分3组,各5只.借助头影测量定时观察各组动物颅颌面发育的全过程,并对受压迫的前颌上颌缝进行一系列微观研究.结果实验组面中份生长有一个暂时的延滞效应期,但对前颌骨施加后推力最
目的 了解系统性尖端赛多孢感染小鼠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特征,探讨IFN-γ在系统性尖端赛多孢感染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系统性尖端赛多孢感染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脾内IFN-γ蛋白质及mRNA水平,用平皿系列稀释法检测肾内菌落形成单位(cfu),并记录平均生存时间.结果IFN-γ的表达:正常组为0.430±0.148(IFN-γ/G3PDH,下同),致死量
目的 总结应用肝部分切除联合肝十二指肠骨骼化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1999年1月~2001年12月手术治疗67例肝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67例患者中65例手术切除,49例根治性切除(22例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切除,27例联合部分肝切除).根据Bismuth分型,Ⅰ、Ⅱ型行骨骼化切除,Ⅲa型行右半肝加右尾叶切除,Ⅲb型行左半肝加左尾叶切除,IV型中行右半肝加全尾叶3例切除,左半肝加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