俨然文士 尽得风流

来源 :东方艺术·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文化史而言,若举文风最盛之时代,非宋莫属。唐宋八大家宋占其六,可见野史所云北宋初文星陨雨的典故并非子虚乌有。而谈及北宋文坛,最不可绕者是江西。江右文盛,首盛于庐陵。自宋至清,这里出过十七位状元,三千名进士!欧阳修、杨万里、周必大、文天祥、解缙等皆籍此地,岂非中华之大观而庐陵之大幸耶?!
  “斯人千载后,犹自有遗馨。”砚溪王渐鸣兄,好芭蕉,斋壁挂白蕉先生书画一轴,因以自号“邻蕉馆主人”,世居庐陵,甲午秋与予同窗于中央美院兰亭班,遂得识焉。其人为此地山川所陶冶,文气十足,犹能赋诗、试文、作书,时贤之上佳者也!与之对论诗文书画,始觉投缘,复见其丘壑内营、不绝沾醉,久之竟不能自已,如坐春风,如临花海。古人云“把臂前贤只在一室之内”,我于渐鸣有深会者。渐鸣学书入大通堂陈忠康先生之门,得窥帖学正道,又以诗文在同门中为翘楚,而砥砺志学之心颇传江右硬气。其书秉师之旨,临古功深,暇时拓而为大,贵在传古人神韵!当代书坛披“二王”之衣者多也,而构其内蕴多有不足。其真“二王”者?其不知“二王”者?渐鸣则不然。他“师心而不师迹”。于大众索取之外另具慧眼,自王氏父子,而老米,而白蕉,而嵯峨,旁涉倪云林、苏东坡及诸家尺牍,故观其作品,不从展览习气,尽得学人之风,能迥别于人也。近两年,浸淫于山谷东坡之间,改先前之轻松散逸为劲健绵厚。康师尝诫之日:“力壮气活”,渐鸣悟之行之,良有所得。
  近年我所接触书家中,能诗文者亦不在少数,惜多涉浮夸,鲜有能会诗旨、言之中物者。我常举白石老人“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以言作诗,写诗如无实不言事,不如不写,真同“欺世”,而句句直白处处言物则必涉打油,韵旨皆无,何可以“诗”目之?故唐人格高两者皆中,宋后宁取其实而弱其格,渐至嚼蜡矣!渐鸣学诗作诗,与我可谓真知己,就学诗而言,渐鸣也倡“学诗如临帖,先攻一家”之说。其诗中往往言事寄志、高怀见理,而又语言清新,畅达无碍,这在当今书法界同龄人中诚不可多得。如其《三十感怀》:“韶华犹自梦模糊,道业非深笔墨疏。最怕今生辜负了,一窗蕉叶半床书。”再如《中秋望月》:“广寒宫里又寒侵,寂寞嫦娥怎样心?世上炎凉谁管得,直悬望眼到如今。”皆有弦外之旨。又若《京城寄内》“卷帘但见雾蒙蒙,万里乡关昨梦中。米贵长安居不易。鲈肥吴郡忆应同。初开筆砚期新雨,独立楼台挽旧风。又值江南芦荻老,香山遥寄一枚红。”则见至情至性。其它如“风雨一庭元气在,斯文千古仰斯人。”“君王轻社稷,风雨老亭台。”“感怀天地偏钟我,放棹江湖有故人。”“大道如弦谁弄柱,浮生若梦我沾襟。”“因无山住频栽树,为有虫听懒看书。”“花落花开新岁月,人来人去旧江湖。”等都堪称佳句。
  渐鸣诗余作文,不屑为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之类,目之所及笔之所由皆系于文化大端,先后写出了《北宋那些人和字》《一介书生万古雄》《在快阁,想念黄庭坚》等大散文及近代书家随笔等一系列文章,多次摘得文学大奖或在报刊发表,其大气深沉、渊雅练达之文风,为业界所称道。山谷云:“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使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逸少元常,只是俗人耳。”渐鸣有铭于此焉。
  攻书、习诗之外,邻蕉馆主还好玩古、赏画、藏石、题拓,雅人高趣,徒令我辈艳羡。而渐鸣还有一绝,即是善饮,然不常饮,亦须择人而饮。在京时,曾与一绍兴挚友以微信隔空对饮,语音图片往复数巡,瓶空乃尽,此事一时传为佳话。
  渐鸣兄不以鄙文拙陋,请作记一篇,既非敢辞又诚惶恐,姑且以侧记名之。诸君若与之久处,当信我所言不诬也。
其他文献
刘老师:    很想早些写信给您,只是之前与您通了电话,得知您仍在休养身体,不好轻易打扰。今年北京的整个春天比往年都要冷,可“五一”劳动节那天气温又突然升高恍如盛夏,这样忽冷忽热的天气真让人措手不及,多亏您住在三亚。身体好些了吗?都已经立夏了,刘老师您何时回京?  刘老师,感谢您对我的作品一直的关注,更感谢您对我的作品深入的研究和立论。关于信中您所阐述 “‘原色点’的全部意义是将修拉的点彩引入你的
期刊
南溪开创性地赋予了静态的画面有种动态感,使二维水墨走向了三维表达,从而不仅颠覆了人们惯常的视觉经验,更让纸介水墨往前跨出了一大步。  ——摘自冀少峰《三维空间的力量——谈南溪的水墨艺术》    南溪:    看了原作,彻底打消了我的怀疑,冀少峰“从二维走向三维”的立论的确可以成立。  从平面绘画中梦游般地凸显出3D图像,而且不借助双色眼镜,实在太神奇了,我以前从未经验过。特别是你拿给我看的那本英文
期刊
在当下艺术表达方式和审美方式日趋多元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和空间从艺术理念和语言的层面去重新认知传统工笔画中的审美趣味。它不应是一个绘画形式和种类的 “继承“,而应该是作者价值观、艺术观的呈现。  我更多地关注当代女性在日趋严重的“他者目光”下生存的焦虑与无奈,从不回避对人物目光的描述,在女性形象充满渴望和激情的向外探寻中,渗透着忧郁、恐惧和迷茫,使得视觉上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人物的真实性,但
期刊
靳卫红是一个艺术家,又是一个对艺术理论有研究的学者,修读完博士课程,获得文学博士学位。靳卫红的职业则是编辑,长期编辑《画刊》,绘画与写作似乎只是业余爱好。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她的复杂性。  很早的时候我就对靳卫红的水墨感兴趣。兴趣不在于她作品中的笔墨、构图、色调等方面,这些属于艺术的内部问题,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艺术家,她在这方面修养甚好。我是对靳卫红那些持之以恒、反复出现在其作品中的单个或多个女人体
期刊
2010年1月27日 周三 晨  坐下来,信笔由缰,是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随心而行,随意而止,是心语,却不费神,一切均是真实的生活与真情实意,倾述而已。  所以清晨哪怕是凌晨的三更,时间就这样奢侈地用在了心灵的流淌中——做一回现代的乡绅逍遥,做一回中国文人的自持。  因为白天更多的是无奈。  2010年1月29日 周五 凌晨  昨日拟成“2010年个人展览筹划草案(香港展)”。这是一个梳理个人作品
期刊
大约在1983年的一天,当时正在北京筹备第一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初展在南昌)进京展出的张鑫先生对我说:“我给你看一件书法作品。”说完,他拿出一张很小的照片(约5×10厘米)。虽说当时的摄影、出版印刷条件都远不及今天,但是,照片上的书法作品却让我震动:字是行楷,朴厚是其基调,流动的点画中,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正是气息和格调,让它和时风拉开了距离。作者就是章祖安先生。张鑫接着介绍,章先生是陆维钊
期刊
董其昌在论述绘画“士气”时曾说:“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体现“士气”不仅仅是以书入画,其书则要以“草隶、奇字”为之。“草隶”无需赘言,此处董其昌所言“奇字”即传抄古文在明代的一个常见名称。董氏崇尚“奇字”之法,可见其对传抄古文有一定的研究。但在他流传的作品中以楷、行、草居多,篆、隶十分罕見,更何况古文这种稀见的书体,因此“奇字之法”是如何体
期刊
杨涛  1970年出生于安徽宣城,祖籍舒城。学士、硕士、博士分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书法、篆刻、国画创作和研究,导师为王镛先生。现供职于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中国书法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青联十、十一届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委副秘书长;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社员。  作品数
期刊
以前因为工作的关系,每次来北京都是12月中,冷得很厉害,有种萧索的感觉。这几年来的比较少。上次来798跟这次非常不一样,好像比较荒芜,跟现在的人来人往很不一样。中国现代化的进度真的是让人感觉很复杂,在这边能看到这样的影展也是很好的事情,所以我想可能每件事都是哀乐相生的。  看张爱玲的电影可以从一个角度进入,就是香港电影和中国电影的关系。我们谈香港电影真的很难也不可能和中国电影分开来讲,因为两者有着
期刊
总是可以感到,在杨频的写作深处那股运行着的诗的力量。  这里的“写作”不仅仅包括书法,它还包括文章、谈吐,乃至那顾盼的姿势和眼神,而所有这些,在我和杨频之间那不算太长时间的交往中也早已了然于心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大序》)心主宰我们整个人,同时这颗心又因为寄身于不断喷涌、永无止息的意志当中,因此当它泄露自己的秘密时,它总以诗的方式现身。诗是没有办法欺骗的,在心与言、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