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nora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摒弃那种简单而机械的“识词——翻译——讲解——背诵”的模式,有意识地进行创新,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无论是先进的教学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教学策略的最终价值是创造学习的最佳状态。客观的教学内容须经状态中介才能内化给学习主体。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激活课堂,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简单而机械的“识词——翻译——讲解——背诵”的模式,学生始终处于接受者的被动地位。整个课堂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老师泛泛而谈,学生恹恹而听,应有的互动没了,应疑的地方不疑,情感的交流被滔滔的讲解所替代,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选入教材的文言文作品多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描绘了优美动人的意境,倾注了作者炽烈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善“导”,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主动地感知课文,或被优美的景观所陶醉,或被炽烈的感情所感染,激起积极主动的学情,“情满而溢发”,引领学生历略愉悦的交流、求知、探寻、欣赏的美好境界。如何让文言文课堂迸发出盎然生机呢?下面我就新课改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 转变角度,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妨转变角度,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产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探究的动机,“曲径通幽”,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满意效果。例如:〈〈山市〉〉一课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奂山山市全过程,绮丽壮丽,变幻莫测,美奂美仑,引人入胜。我猜测同学们一定都观赏到这人间奇景,一睹为快。因此,一上课我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海市蜃楼”的录象,一下子吸引了他们,并激起强烈的好奇心。接着我让全班学生分为六组,参照课文写一篇解说词并准备在课堂上交流。说是要当“记者”,大家顿时热情高涨,主动去学习课下注释,共同翻译课文。为使解说词写得生动、有趣,有吸引力,每组成员七嘴八舌讨论了文章的结构、写法,划分出山市变化的三个阶段,然后动笔写了起来。为了某个细节的处理,同学们热烈讨论,争得面红耳赤。最后,每组选代表当堂给大家介绍〈〈山市〉〉,他们讲得绘声绘色,妙趣横生,俨然一个个小记者。他们的解说词很有现场感,让大家仿佛亲临其境,陶醉其中。“一变天地宽”,这一小小活动,唤起了学生的无限的求知欲与创造力,他们主动去识词、翻译、感悟课文,兴致勃勃,真具“一石三鸟”之奇效。
  2. 移情入境,让学生神游其中,乐此不疲
  “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促进学生的智能、情感、意志或个性品质得以发展。通过教师的引导、描绘或某些直观手段,将生活中经历的情景再现学生眼前,唤起学生回忆,促使其思维活跃达到最佳状态,然后再拓宽拓深其思路,使其展开想象与联想,在情景中构思、表达,进入“情动而辞发”的境界。〈〈口技〉〉一文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培育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只有让学生入其境、动其情,才能愉悦轻松地去学习、去欣赏、去探究。因此,课堂上我简介了“口技”这门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后,便播放了一段〈〈口技〉〉一课的模拟录音,同学们被表演者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表演所感染,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中,屏气息息,如痴如醉。听完录音,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细致地诵读课文,认真地探讨课文疑点、结构、写法、情感,讨论声、赞赏声、朗读声、模仿声、欢笑声……不绝于耳。整节课,大家都沉浸在口技带来的美的享受中。通过再现情景,同学们对人物的性格、情感以及文章的主题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印象深刻。
  3. 讲述故事,让学生与教学内容亲密接触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人的动力系统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动力源,对人的行为具有最强的推动力。孩子往往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生动有趣的故事能满足孩子们愉悦身心的心理需要。文言文所选部分课文,故事性强,趣味横生,是历史故事中的经典,闪现出很强的人文性。通过讲故事,同学们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在静心倾听中,激活其知、忆、思、辩、析的主动性,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故事中,与历史人物同喜、同悲、共乐、共愤,产生强烈的心灵共振。比如:《曹刿论战》一课,生动地再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曹刿的“远谋”与鲁庄公的“鄙陋”对比鲜明,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我让同学们讲故事,经过一番准备,同学们踊跃登台讲了起来。有个学生创造性地用评书形式把故事讲得十分精彩,往往道来,扣人心弦,好象一下子把大家带回了两千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中,个个听得入了迷。通过讲故事,同学们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层的把握,识记了词语,弄懂了文意,梳理了文章结构,而且对人物的性格、文章的情感与主旨感悟更深切。
  4. 配乐朗诵,营造艺术欣赏氛围,以求共鸣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才能使学生走进文本呢?播放音乐是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景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可以给学生一个情感基调,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从而自然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充分挖掘文本内涵,促进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碰撞、交流。台湾特级教师苏兰说过:大陆的课堂缺少声音,缺少音乐。因此,学生课堂上缺乏生机。在优美的音乐中,伴着音乐的节奏,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听老师配乐朗诵,或自己带着生动的表情和情感朗读课文,可以产生有意或无意的认识能力和超强的记忆力,不知不觉地记忆所学的材料。《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峡〉〉等都是千古传诵的美文,婉转流畅,抑扬顿挫,语言凝练,富于音乐美。配乐朗诵,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引领学生入情入境,调动起学生的想象与联想的主动性,进入作者描绘的优美意境中,促进学生积极地感悟、思辩、探究。让他们感受音乐和语言文字相结合带来的美,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收到满意教学效果。
  5. 游戏引路,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乐有得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渗透新课改理念,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营造欢快热烈的课堂气氛。新课程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有组织或随机的游戏活动,增进教学的趣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敢于转换脑筋,大胆尝试,充分利用游戏这一教学手段,“学海无涯乐作舟”,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如《醉翁亭记》一课,我制作了一个课件,设计让学生作为一个滁州百姓游览琅琊山。课堂上首先展示了一张导游图,让学生自己点击,由俯视滁州全景到远眺西南诸峰,由琅琊山到酿泉美景,最后聚焦醉翁亭。然后分小组让学生制作图片,介绍“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等场面,在全班展示,评出优胜小组。
  美国科学教育家兰本达曾说过:“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卷得越深——他越是有动力——也就越积极地和这一过程合作。”新课程改革要求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
  收稿日期:2013-04-18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同时还应给学生创造机会,多方交流,多接触好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喜爱交流和阅读中去感悟语文的魅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开放;对话;感悟  记得在课程改革伊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对我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久久地在我心中回荡,使我深感责任的重大。
期刊
在高中阶段,我对新课改有一定的认识,感觉教师是新课改的主体,对工作在一线的教师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课堂教学。在此,我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1. 知识与符号  在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中,正整数集记作N+或N+,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细心的学生就有疑问:原本表示自然数集,在右上角或右下角分别添加+怎么就能表示正整数集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面对这样的小问题尤其是数学符号的选用,考虑到教学时间,用约定俗
期刊
在高中阶段,有许多学生对写作文感到为难,他们认认为作文很难、很不好写,不爱写,不敢写。究其原因,我认为这种情况主要是他们缺乏写作兴趣,兴趣是写作的基础,是驱使他们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内驱力,对学生的写作起最活跃、最现实、最直接的作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兴趣对写作的重要性。  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课教学中,常常为学生们设计一些生命方面的情景,让他们了解世界和人生的本质,以促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生命化教育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树立“生命化课堂”的观念。生命课堂是基于教育的生命意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创设出新的生活经验,使生命融入新质,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因此,我们要提高生命化教学意识,创
期刊
【摘 要】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显得愈来愈重要。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文就“高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1.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
期刊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开发知识,创新和发展思维的过程。它随时都有可能节外生枝,突然出现意外的障碍或美丽的图景。面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涌动出来的各种奇思怪想和各式各样的变数因素,我们要尽可能地对教学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生成性资源作一番充分的估计,有的放矢地进行开发和整合。同时,要独具彗眼,用自己的教学底蕴、教学智慧,及时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资源,并灵活驾驭,使课堂教学自始至终洋溢
期刊
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高三的学生已积累了大量的英语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和自学能力。进入高三英语总复习后,由于他们从未经历过真正意义的总复习,学生普遍反映英语学科的内容浩如烟海,词汇量大,语言点泛,语法规则多,不知如何复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研读了有关资料后,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和自己的教学体会,深感学习管理在高三英语总复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若能使学生自觉重视学习管理,这将有助于学生
期刊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试以自己对素质教育理论学习心得及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经验:一、 要加强思想认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热爱、理解学生;三、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做人能力;四、开展课外活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全面发展  语文学科
期刊
【摘 要】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美感、陶冶学生情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与各位同仁共勉。  【关键词】音乐欣赏;陶冶情操;抽象思维;审美能力  在音乐欣赏课中,对欣赏教学的研究日益深化,教师的教学水平在逐步提高。这里我们就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有无抽象思维的必要  音乐欣赏是否需要给抽象思维留有位置?对这个问题,有些中学音乐教
期刊
1. 非言语信息  非言语信息主要是指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姿势、动作等包含的信息,以及各种事物的形态、颜色、空间位置及其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所形成的氛围等所发出的信息。众所周知,同样的话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中讲效果不同;当时间、地点、空间环境相同时,不同的人讲相同的话效果也会大相径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时间、空间、环境以及人体所发出的非言语信息却不同而形成的。  莫里斯通过对人身体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