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杨涛草书

来源 :中华书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io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涛,1970年生,安徽宣城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副院长、文化和旅游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主任、西冷印社社员。出版有《中国书法简史》《全国中青年书法二十家·杨涛》《倦寻素影·杨涛楹联书法集》等。
  杨涛的草书洋溢着火一般的激情,浪漫、豪放、大气,有张力而不张扬。他不仅把激情散发在点画线条中,而且把激情释放在整个视觉空间。
  作品的厚度取决于线条的厚度,线条的厚度取决于用笔。这种用笔,蔡邕称之为“书者,散也。夫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孙过庭则细化为“达其情性”和“形其哀乐”。杨涛笔下的线条,一方面用笔沉厚,情至锋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个体性格;另一方面于点画的转折处,于上笔收笔之时,于下笔开始之初叠加复笔。这里所说复笔,无疑是一种感情表现。他在草书创作的瞬间中,运用草书语言演绎着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根据通篇势的需要,既把上一笔的收笔当着下一笔的起笔,又把下一筆的起笔当作上一笔的收笔。其间,牵引、连带,或实或虚,完全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在宋以前,古人的书法作品一般为手札、手卷,章法比较单一,这为后世书法创作留下了超越空间。杨涛看到了这一点,他在古人留下的有限空间里大力刨新。比如他把作品第一行挤压到纸的极端边缘,使字与边的距离变为零,视觉上增加了张力。表面上看是物化的无边(没有边缘),却产生了无限无垠的艺术感受。再比如他把作品的第一个字放在相当于第三第四个字的位置上,未下笔先留下一大片空白,险趣陡生,非性情中人不敢造次。开篇留出大块空白之后,他又在作品的腰部和底部或不定位处进行配合,制造出新的空白以与之相呼应,形成对称或不对称的和谐美、反差美。在大幅草书作品中,如果自觉营造“空白”的块状形态,必然迫使点画的形态也圈地为块,从而实现了点画对白的分割由线向情的转化。杨涛对“块面”很敏感,善于在不同“块面”形式的结构中宣泄情感。他的“块面”前实后虚,心情在逐步释放中由压抑到舒缓,作品则虚到极致便出现了动人的节凑。
  责任编辑:韩少玄
其他文献
周建朋  1980年生,浙江永嘉人。20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中国国家画院访问学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守望家园·丝路寻踪——周建朋丝绸之路山水作品集》等。  自古以来,青綠山水都是易学而难工。如果太工整,会失之匠气;如果太写意,则又容易背道而驰。如何在工笔与写意间找到一种适度的切合点,很多青绿山水画家一直都在寻求答案,周建朋也不例外。前人
期刊
章炳麟、蔡元培、陈独秀、鲁迅……都是“五四”时期风标独立、个性粲然的人物。他们的书法,有别于专业书家的书法,是以凸现文人个性、注重趣味和书卷气的一种书法。也许点画不够精到,章法、笔墨也无刻意安排和讲究,但字里行间意味盎然。这也是近现代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书法家和文人居然也可以分家。而在过去,试想从王羲之到吴昌硕,有哪位书家不是文人?又有几位文人不擅书法呢?  文人书法,意趣性情为上。杜工部诗云
期刊
1996年生,重慶人。现就读于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  自荐语:我独爱三晋小玺一路印风,修长劲健、精致典雅,在诸多印风中独树一帜。在学习中,我比较注重空灵的空间变化与点线面对比。在篆刻艺术的道路上我还是一个初学者,篆刻虽小技而非小道,诚如黄宾虹所言:“一印虽微,可与寻丈摩崖、千钧重器同其精妙。”希望自己德艺并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期刊
国学大师陈寅恪在西南联大讲隋唐史,开讲前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現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是作为良师的一种精神,透露着严肃、谨严、负责,此乃学者风度,此乃良师资质,更是学人的自信。  花鸟画家萧朗作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对于花鸟画教学,潜心半个多世纪,创造出自己独有的一套语言,他与其他的花鸟画教授一道,使小写意花鸟画在当今中国画
期刊
1983年生,福建福州人。现为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民政部中国社会书畫院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推荐语:吴晶晶的作品,大都清新雅正、清婉恬淡,特别是有几幅描绘故乡的山水画,明显从写生而来,却从真山水中写出了性灵,不落寻常蹊径。笔墨惠道,本乎性情。晶晶那种恬淡冲和的本性,在她的画面中也表现的一览无余。晶晶喜欢描绘身边的田园近景,无论是描写故乡的实景,还是理想中温馨又唯美的
期刊
法若真(1613-1696)是中国17世纪一位奇崛的二流画家。我们这样来谈论一位艺术家就像我们在说一个人是他那个时代最巨大的侏儒。假如法若真确属二流画家,那么是什么使得他如此奇崛?本文试图回答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假定一个答案,即:认为法氏以他有限的技巧,以一种近乎草率的态度重复同一些构图及即兴创作的习惯使他居于一流画家的行列之外。然而,他在其最好的作品中所表现出动荡的画面之魅力,使他居然彰
期刊
肖春光  1976年生,吉林大安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委员,二级美术师。出版有《萧汉刻心经》《萧汉刻三十六计》《行中问道一萧汉篆刻作品集》等。  近年来在各种篆刻展和赛事上,工稳印风几乎和写意印风平分秋色,刻工稳印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数为年轻人。在入展和获奖率上也很占优势。这种现象在篆刻艺术承袭传统方面是件好事。年轻人确实需
期刊
“五四”时期的陈独秀是著名的革命论者。在政治与文化的基本立场上,与康有为常相对立,特别在康有为电请政府“拜孔尊教”后,陈氏奋起批驳,撰《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1916年10月1日)、《宪法与孔教》(1916年11月1日)等文;但面对中国绘画的传统,他却和康有为的观点几近一致,即反对文人画,提倡写实主义。  陈独秀的文艺“革命”论起自1917年。那时,一篇《文学革命论》(刊载《新青年》第2卷第6号
期刊
法若真一生书画诗文创作宏富,晚年归隐家乡后尤甚,故其留世作品既多且杂。除其诗文有《黄山诗留》16卷、(<黄山文留》4卷以及年谱(<黄山年略》等以外,大量书画作品并无准确统计,经三百余年人事沧桑,目前存世的可信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尚有200余件收藏于国内外公私藏家,拍卖场中也时有重量级作品闪现。此表仅就有确切纪年(或纪年可考)的作品予以统计罗列,计80余件(套),俾使后来研究者方便深入,纰缪之处尚望
期刊
共青团员们,青年朋友们,同志们:  100年前,中国大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时刻,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总结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这对发扬五四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