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不应成为受助的附加条件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anb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前,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了“金秋助学”活动。有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四年内给这些贫困大学生每人每年1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资助。然而一年以后,受助大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感恩信,用襄樊市总工会副主席的话说,这些贫困生缺乏一种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阳光心态”,缺乏最起码的感恩之心。于是,襄樊市总工会决定,取消其中五名“无情贫困生”的受助资格。
  无独有偶。河南省慈善总会与马来西亚华侨林秋雅女士在郑州共同设立了“爱心接力慈善助学基金”,这项基金将用于资助河南省的贫困大中小学生。不过,该基金与其他慈善助学基金有所不同,那就是贫困学生在接受资助之前,必须签订一份所谓的“道德协议”,保证在将来参加工作后,向该基金会捐助不少于受资助额的善款。
  捐资助学,善莫大焉。然而,当将感恩设置为资助的附加条件时,这种资助显然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慈善义举了,至少,表面看上去很像是在做一种施恩图报的交易。做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喻:急需资助的贫困学生就像是一个高呼救命的落水者,资助者无疑就是见义勇为的英雄,但是如果英雄不是义无反顾地施以援手将落水者救上岸,而是向落水者开出“我救你,你必须对我感恩戴德,否则我就不救”的救助条件,那么,这种英雄行为恐怕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和见死不救一样遭人唾骂!
  诚然,受助感恩,理所应当。知恩图报不仅是我们民族所推崇的美德,受恩于人而心生感激,也是人类近乎于本能的情感。无论施恩者是否提出要求,将心中的感激之情向施恩者表达出来,不仅能体现受助者的道德和修养,也能使施恩者感到慰藉。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就如同不能把落水者感恩图报作为见义勇为的先决条件一样,不知感恩戴德的贫困学生也不应被剥夺受助的资格,也就是说,决定他们是否有资格得到资助的是他们贫困的身份,而非他们的心态和德行。更何况,贫困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我们不能仅仅用大众化的平常心态来衡量他们的言行。当我们跳出“知恩不报是小人”这种固有观念时,我们就不难看到,我们的指责总是居高临下,而很少有人站在这些学生的角度。
  一个受助学生坦言,由于身处低微、窘迫的境地,贫困学生在接受资助时,其心态决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充满了感激之情,他也许激动,但也可能紧张、不知所措,甚至有些人会有一种被施舍的感觉。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不难理解,这些受助的贫困学生之所以没有怀有所谓的“阳光心态”,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因为他们在受助的同时,自尊心也受到了伤害!
  除了强烈的自尊心使得一句看似平常的“谢谢”在贫困生心中显得非常沉重外,心怀感激却不知如何表达;学业或事业无成无颜和“恩家”联系;或者用报答社会的方式报答“恩家”而把感激的话语永远埋在心底者也大有人在。不可否认,心安理得地受助,心灵麻木甚至道德上有缺陷的学生也是有的,但那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情有可原,而决非有些人妄言的“忘恩负义之徒”。
  另一方面,作为慈善助学的个人和机构,博大的胸襟应该是行善的基础,因此对待受助学生不妨宽容些。贫困学生不是乞丐,岂能谁叫得响、叫得甜就施舍谁?慈善助学也不是发放贷款,需要贷款者的信誉作保证。所谓慈善救助,只要求助者确实需要帮助那就是够格的,只要能够保证资金的去向和用途就应该是无条件的。毫无疑问,任何慈善家和慈善机构行善的目的都不是为了让受惠者感恩戴德,既然如此,那么何必要给自己的善举设置一个目的之外的附加条件呢?
  编辑 陈霖
  E-mail:chenlin719@126.com
  (插图:张弘)
其他文献
赶在五一假期的当口,刘老一根大舞台在北京隆重开幕,包括成龙在内的众多明星大腕纷纷前来捧场,赵本山的人气和号召力可见一斑。只是,作为大名鼎鼎的“东北王”,作为资产数亿的本山集团掌门人,老赵站在光彩熠熠的众明星中,依然显得星味不足,土气有余。  不错,不管赵本山的演艺之路走得有多远,不管他的事业做得有多大,他看上去依然像个农民,这不仅因为他脸上总是挂着农民式的憨厚笑容,还因为他骨子里保持了农民式的纯朴
◎ 一 ◎    那一年正值新版人民币发行,新旧更替的阶段,假币也相应多了起来。由于那时对新版人民币还不是很熟悉,所以每次购物时拿着找回来的钱,心里总是没底。有一天,很不幸地发现,自己居然有一张五十元的假币。仔细地回想,记起这钱是前天在街上的烟摊买烟时找回来的。犹豫了良久,还是去那个烟摊碰碰运气。  时隔两天,莫说两天,就是转身的工夫,人家不承认也没有办法,所以并没抱有什么希望。烟摊的主人是一个四
极度诱惑,聋哑男孩做起了发财梦    郑茂路,1987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一个农民家庭,虽然家里很贫穷,但郑茂路的出生给清贫小家带来了无限的温馨与快乐。不幸的是,郑茂路四岁那年,因病变成了聋哑人。  1996年,郑茂路全家搬到长春。来到长春两年后,父母将郑茂路送进了长春市聋哑学校读书。郑茂路不仅学习成绩全优,而且还很懂事。为了给家里省钱,他每天都步行二十几里路到学校读书。邻居家有事,他总会去
蔡国庆是大家所熟知的青年歌手,早些年,他演唱了许多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流行歌曲,凭其阳光健康的形象、温文尔雅的气质和出色的嗓音,一出道,他就受到观众的喜爱,走到哪里,都是鲜花簇拥,掌声雷动。  就在他春风得意人气正旺时,1991年,北京广播电视报发表了一篇《甜歌星,腻死人》的批评文章,矛头直指当时正大红大紫的蔡国庆,称他从长相到演唱,都太甜,太奶油。文字尖酸刻薄,刁钻毒辣,毫不留情。此文出自一名叫
人在职扬,需要你不断学习一和修炼,使自己变得优秀,尽量发挥出自我的最大价值。可优秀的冬就能获得职场上的成功吗?事情往往并非如此。  2007年7月,我从大学中文系毕业,到这家国内知名的日化公司的上海分公司应聘。当天,负责面试的恰恰是这家分公司的申总。看完我发表过的一大摞作品,申总留下了我。第二周正式报到,我被分到内刊部。  内刊部,顾名思义是做一本内部发行的报纸,取名《亮美报》。编辑部主任姓荥,屋
严鸣是我的中学同学,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进入了一家机关工作。  他是那种性格内向、执拗的人,责任心强,做事讲原则,因此机关里的一些风气和事情他都看不惯,甚至是深恶痛绝。单位早退、迟到现象每天都在发生,他看着生气;人浮于事,少数人千多数人看的状况,十几年换了几茬领导都没有改变,他也瞧着生气。  单位搞论资排辈。加上他一没有背景,二不会送礼,因此在机关里干了十多年,他仍然是个负责接听电话、干杂活的大头
一些在时尚中迷失的人,总会闹出匪夷所思的事情。   笔者接触过一个整日狂热地追逐时尚的女孩,她的生活信条竟是“我为时尚而生,时尚为我而活”。她常常会倾其所有去买一款新出的奢侈品坤包,然后拿着这个包到处炫耀,说自己还会继续攒钱、继续购买,直到将这个品牌各种款式的包一网打尽。她的生活几乎是照着各种媒体上的时尚广告来的,或者说,如果没有时尚广告,她就不知道如何去生活。一见到同事和朋友,她就极为热切地传播
民工子弟学校办学人老邹请我去参加他们办的主题班会,想让我去给孩子们讲讲励志故事。  我来到他们那所废弃仓库改造的学校,在一问并不太规则的教室里和孩子们面对面。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年级,老邹觉得机会难得,于是把孩子们尽可能多地召集来。  按老邹的意思,本次主题会是谈理想,我于是设计,请同学们先说说自己的理想,也就是长大之后想干什么。  孩子们举手并不踊跃。我点了前排几个八九岁左右的孩子,请他们谈谈理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某个夏夜,母亲在地里干完活后,觉得肚子疼痛难忍,但她还是一步一步挪到家里,结果她刚走到卧室门口,便疼倒在地上。最终,她撕心裂肺的叫声唤来了左邻右舍,大家七手八脚地将母亲抬上床,又找来一个据说经验丰富的媒婆,为母亲接生。父亲对于母亲的这一次怀孕,并未太过上心,照例在村头帮人家盖房子,直到天黑下来,才不慌不忙地收拾了东西,准备回家吃母亲做的饭。结果却是遇到母亲难产,生了一天一夜,我
2009年4月30日上午,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法院第五法庭,全国首例电信盗充案在这里开审。他和她站在被告席上,听着公诉机关对他们涉嫌犯盗窃罪的指控,忍不住悔泪长流……  他和她是一对来自农村的恩爱夫妻,老实本分,甚至还有些木讷,多年来一直在昆明打工,像很多人一样,梦想着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发家致富。有了点积蓄。夫妻俩开了一家小店,卖座机电话兼营电信充值卡业务。为了多赚些钱,他们还在店里安装了一部公用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