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美国出兵干涉的估计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bsiszx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8年,毛泽东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际,始终不忘用世界的眼光,密切注视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时刻警惕美国出兵干涉中国的可能性。
  美国不可能出兵援蒋
  实际上,此时的美国,在中国问题上正面临左右为难的困境。一方面,美苏在欧洲的对抗愈演愈烈,美国的战略重心无法东移;另一方面,为了防止中共成为这个国家的新主人,美国政府又继续援助大势渐去的国民党政府。
  经过反复权衡,美国国务院于1948年4月通过了拨款5.7亿美元的经济援蒋方案。
  为了不过分激怒美国、给美国政府以继续干涉中国甚至出兵援助蒋介石的口实,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在猛烈抨击美国政府“援华法”的同时,十分注意把握同美国斗争的具体政策和策略。
  中共中央在给中央工作委员会的电报中,突出强调当前反对美帝的中心政策是:反对美帝将中国殖民地化,推翻美帝在中国的侵略统治。指示强调,一方面要继续克服恐惧美国、不敢斗争的右倾思想,另一方面要继续防止反美斗争中的盲目主义危险。正确的策略是,动员人民反对美国政府对蒋介石的一切援助,尽可能地阻碍和减少这种援助;同时,利用美国内部和美蒋之间的每一个矛盾,动摇和推迟这种援助,以利于孤立敌人,各个击破。
  此时,毛泽东对美国的对华政策大致形成了以下判断:
  首先,随着冷战格局的初步形成,世界两大阵营的对峙更加明显,中国革命已经具有“世界革命的性质”。因此,美国一旦发动侵华战争,必将遭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坚决反对,这使得它在中国出兵问题上,不能不慎重。
  其次,美国其实并没有做好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准备,美国政府在对华问题上已经矛盾重重,在是否援蒋的问题上也存在着严重分歧,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其中,新孤立派主张不援蒋,冒险派主张无条件援蒋。这就使得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实权派,不得不采取极为慎重的态度,认为一旦出兵干涉,“我们从一开始就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而且在这样大的地区内,我们会卷进去继续付出可能更加巨大的代价”“我们担当不起这样的责任”。因此他们主张在援蒋的同时,加强对蒋的控制。
  最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力量日益强大,国民党力量越来越小,美国忌惮于觉醒了的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不敢继续其大规模的援蒋策略,认识到“中国人对侵犯主权的反应之强烈及其民族主义思想……皆使吾人不能采取上述途径”。正是上述原因,使得美国政府不仅在援蒋问题上,而且在干涉中国革命的其他一系列问题上,常常摇摆不定,犹豫不决。
  根据以上分析,毛泽东认为:时至今日,美国像日本那样出动几百万军队,对华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根本不可能。
  号准美方脉搏
  毛泽东的上述判断,大致把握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脉搏。此时的美国决策者,正在为是否要远离国民党这艘“沉船”而深深苦恼着,并初步拟定了“脱身”策略。
  1948年9月8日,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司报告认为,“国民党的失败只是时间的问题了”,除非美国全力援助,包括进行直接的军事干涉,才有可能扭转内战的发展趋势。但这不仅会使中共在国际国内得到更多的同情与支持,而且会使美国陷入中国问题而无法自拔,因此,“现实的政策”是“继续承认现存的国民政府”,并“尽可能阻止中国成为苏联的政治、军事附庸”。
  1949年2月4日,杜鲁门正式批准执行上述报告。
  此后,美国对华政策的重心,转到“阻止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庸”,准备在适当的时机与中共建立一定的联系,以便施加影响,使中共走上南斯拉夫的道路,并最终脱离苏联阵营。
  在此方针指导下,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出现了一些微妙的调整:开始拒絕给国民党以进一步的援助,宋美龄在美国的请援活动处处受到冷遇;召回驻华军事顾问团;在中共军队已经解放或将要解放的地区,美国外交人员能留则留,驻北平、天津、上海的领事馆,在这些城市解放后不主动撤出。
  美国人的如意算盘是:一方面试图弃蒋,从中国内战中脱身;另一方面考虑与中共接触,并进行一些试探性的接触工作。这表明,美国人是在对国民党实施“脱身”政策的同时,又开始对共产党实施“等待”政策,并不打算马上放弃与中国的联系。
  当时,刚刚走马上任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把这种政策称为“等待尘埃落定”。
  做好两手准备
  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动,立即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他意识到,美国直接出兵干涉中国的可能性,正在进一步减少。他敏锐地指出,美国政府对华政策正在“摇摆不定”,并且已经发生了“某些变化”,人民解放军只要坚决和迅速地取得军事斗争的胜利,“美国进行直接的军事干涉的可能性也就将愈减少,并且连同财政及武器援助国民党这件事,也就可能要减少”。因此,应继续在革命队伍中克服“过分估计”美国力量的“错误观点”。在1949年的《新年献词》中,毛泽东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这显然与他当时对美国出兵“虽然具有某种可能性,但可能性已不大”的基本判断有关。
  1949年1月6日至8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会上,他进一步分析中美关系,认为我们斗争愈坚决,美国军事干涉的可能性愈小。最近三个月,美国的政策是摇摆不定,几年来证明一点:“美国人并不可怕。”
  如果说,1946年毛泽东提出“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还只是一种预见性的判断,意在鼓励人们的革命斗志,而不被“美蒋反动派”外强中干的本质所吓倒的话,那么现在,他提出“美国人并不可怕”,则是建立在两年多来斗争实践基础上的科学结论。这一结论,使他更加坚定了对美国的一贯认识,下定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应该说,毛泽东从来没有放松过思想上的警惕,总是要求从两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做好两手准备。就在这年年初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还反复强调:“美国是不是不出兵?不要去肯定它。准备它和我们打,以免在事情发生时处于手足无措的境地。”“我们从来就是将美国直接出兵占领中国沿海若干城市并和我们作战这样一种可能性,计算在我们的作战计划之内的。这一种计算现在仍然不要放弃。”
  (摘自《毛泽东的美国观》)
其他文献
五年多来,厦门海沧延奎小学对办学特色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致力于“唯美”教育价值观的追求,以“唯美教育”办学理念引领学生、教师、家长、学校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受到“新华社”3次报道,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部4位领导分别到校调研,形成了“4、5、6”的办学特色,体现了办学特色的探索,展现了成果的实际效益与推广。  2017年9月《唯美教育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获福建省教育厅基础教育教学
“恢复视力”的高科技眼镜  如果没有眼镜的帮助,许多人的日常生活就会黯然失色、困难重重,而以色列一家科技公司研发的高科技眼镜则可以让盲人和视力受损者“恢复视力”,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这款眼镜是一套基于摄像头的增强现实系统,通过一根细小的线缆与便携式电脑相连,使用声频反馈传递用户无法看到的视觉信息。微型照相机则通过磁铁跟镜框吸附在一起,可识别穿戴者指向的字和物体。在捕捉到文本或符号影像后,系统利
大体从1959年起,毛泽东便生出一个心结,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进行理论总结。1959年辞去国家主席职务,他讲的一条理由就是腾出更多时间去研究理论问题。  事实上,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在做理论创新的事情,但总感到做得不够理想,很想写出《实践论》那样的论著且越来越有一种不完全那么自信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他感慨自己,“人老了,也不知道是否还能写出些什么东西来”;也埋怨自
公务员辞职现象自2015年以来引发社会关注。一些公职人员主动请辞,一些党政机关亦在制度设计上为公务员队伍“预留出口”,以期构建合理顺畅的人才流动机制。  比如河北省委省政府2016年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便有这么一段表述:“支持机关事业单位人才离岗创业。鼓励党政机关优秀人才按照组织批准、个人自愿、双向选择原则,离岗到企业兼职,支持企业发展,不在兼职企业领取任何报酬和投
卸任后,奥巴马总统开始好好赚钱了。这位前总统一露面就身价不菲——到华尔街的投行搞了3次演讲,每次收费40万美元。不久前,奥巴马来到上海的全球中小企业峰会,给两千五百多位企业家进行主题演讲,会后和一些人握手合影。有媒体称,照一次相的价格是25万元人民币,也不清楚究竟是真是假。有报道说,不管照相的人花多少,奥巴马拿到的是一口价——来参加这次活动的报酬是125万元人民币,折合不到20万美元。远渡重洋,价
在明朝的将军中,有一个最有本事的人,这个人其实是一个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的文人,一个进士,他就是明末大将袁崇焕。  袁崇焕这个人太厉害了。我们可以看到,后金和大清的两位大汗和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爱新觉罗·皇太极及其手下的几十万八旗将士,几十年如一日,面对着一座孤城宁远,面对着一个文臣袁崇焕,那就叫完全没有办法。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范文程手下,却走不了三个回合——范文程三言两语就能让袁
01  1917年1月4日,一辆马车行至北京大学门口,骤然刹住,蔡元培健步走下车来。校工们分立两侧,齐刷刷地向新校长鞠躬致敬。蔡元培摘下礼帽,回敬以深深一躬。  这在北大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北大是官办大学,校长是内阁大臣待遇,从不把校工们放眼里。  1868年出生的蔡元培,7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成为翰林院编修。就在前途无量时,他却辞官回绍兴办起了学堂。  1912年,受孙中山
豁达是那种彻悟,那种远眺的悠然,那种顽强,那种精神的自主和自由。而不是欲说还休的吞吐,麻木不仁的傻气,自吹自擂的醉态。  豁达是对私欲私利的恬淡。是海水深处的平静。是大河的稳重。是大山的岿然。是天空的無言。是悲天悯人的鸟瞰。  豁达不是目的,不是结局,而是准备。是帮手。淡化的目的是那浓重的进击。豁达的后面才是强力。  (摘自《广州日报》)
《历史从未走远》  王立群著 大象出版社 2017年1月出版  本書分为道德品性、情感百态、人生际遇、治国理政、历史阐释五个章节,收录王立群先生的读史札记八十余篇,历史跨度从先秦至宋,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贤人,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全书保留了王立群先生一贯的通俗幽默、娓娓道来的文风。王立群先生于讲史读史的十年节点上推出精选的心得集,既是对自己十年人生路、十年讲史路、十年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路的小结
笔者调研发现,一些项目工程中,政府投入越大,基层治理效能越低,资源进村遭遇“最后一公里困境”,亟待破解。政府投入越大,基层治理效能越低  这些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且国家还在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然而,不少地方都面临着“最后一公里困境”:国家投入是不少,效率却极低;更有甚者,政府投入越大,基层治理效能反而越低。问题出在哪里?  直接原因是政府投入体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