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K与Epi-LASIK治疗高度近视疗效比较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和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 对91例(182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SBK或Epi-LASIK手术.其中53例(106只眼)行SBK术,38例(76只眼)行Epi-LASIK术.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残余屈光度、角膜上皮下. 雾状混浊(haze)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早期Epi-LASIK组有轻度或中度不适感.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经角膜地形图检查均无角膜扩张出现.术后1周时SBK组视力>0.8眼数比例(77.4%)明显大于Epi-LASIK组(4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SBK组较Epi-LASIK组视力恢复快;术后l、3、6个月SBK组视力≥0.8眼数比例(92.5%、95.3%、94.3%)与Epi-LASIK组(85.5%、94.7%、9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3、6个月残余屈光度等效球镜SBK组[(-0.24±0A2)D、(-0.38±0.51)D、(-0.40±0A6) D]与Epi-LASIK组[(-0.32±0.40)D、(-0.44±0.60)D、(-0.52±0.55)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两组均无明显屈光回退发生.SBK组术后未见haze产生.Epi-LASIK组术后3个月2只眼出现0.5级haze,术后6个月haze消失.结论 SBK和Epi-LASIK矫正高度近视均安全、有效.SBK在早期视力恢复方面优于Epi-LASIK。

其他文献
执行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不包括已被接受的待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勿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
期刊
目的 分析眼底血管样条纹(angioidstreaks,AS)的临床特征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fundus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表现.方法 对7例(14只眼)血管样条纹患者行眼科常规检查,眼底照相.其中6例(12只眼)患者行FFA及ICG检查.结果 眼底表现:14
目的 了解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的远期疗效并探讨手术后远期获得中心凹立体视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16例4。15岁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进行斜视矫正手术,并于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及手术后≥1年时行眼位、双眼视功能、近及远距离立体视锐度检查。术后远期平均随访3.68年。结果术后≥1年,216例中有90.74%的儿童获得≤60的近立体视锐度,74.07%的儿童获得≤60~的远立体视锐度,近、远距离中心凹立体视
期刊
目的 总结Rose K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ose K RGPCL)矫正完成期圆锥角膜患者屈光不正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11年2月至2012年5月,55例(59眼)完成期圆锥角膜患者在山东省眼科医院接受了Rose K RGPCL验配矫正,用角膜荧光染色法判断戴Rose KRGPCL静态配适状态.对戴RGPCL前角膜地形图9 mm直径上0°、90°、180°、270°4个点和锥顶角
1女,59岁.既往身体健康.因双眼不适和视物模糊1个月于2007年3月21日来我院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6,左眼0.5,矫正无提高.双眼结膜呈混合性充血.角膜实质层轻度水肿,角膜后可见散在分布的粗大沉着物(KP),以下方多见;房水细胞(+)和房水闪光(+),瞳孔缩小,无后粘连,瞳孔缘可见数个细小的虹膜结节(Koeppe结节);
期刊
目的 比较囊袋内张力环(CTR)植入术和人工晶状体(IOL)巩膜缝合固定术治疗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就诊的27例(45只眼)年龄3~50岁的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CTR植入并二期CTR固定术(24只眼)与IOL巩膜缝合固定术(21只眼)治疗,术后观察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散光等指标,术后3个月行前节OCT及晶状
目的 从影像学及组织学角度,分析兔眼角膜损伤部位在不同时间点的细胞构成及细胞外基质混浊程度的变化.方法 建立兔眼自体板层角膜移植模型,按术后1周,2周,1月和3月时间点分为4组,每组5只.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应用曲线拟合和边缘检测的方法 分析图像,确定角膜基质层的混浊程度及细胞数量;在对应时间点以CD34和α-SMA标记角膜基质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免疫荧光法观察角膜损伤部位的表达变化.结果 (1)
目的 分析Nd-YAG激光治疗晶状体膨胀继发青光眼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对5例(5只眼)药物难以控制的晶状体膨胀继发青光眼患者予Nd-YAG激光虹膜周切治疗.结果 对比治疗前后眼压及前房深度,治疗后眼压控制良好,前房形成,有效率100%,短期内停药未再发作高眼压.结论 对于药物难以控制的晶状体膨胀继发青光眼,早期激光虹膜周切治疗安全、有效。
目的 总结眼睑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一期重建方法的综合应用并评估其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05年至2008年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住院手术的46例眼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肿瘤的性质、部位、侵犯程度,以及手术的类型,术后外观,患者舒适度,生存率等进行分析、评估.结果 眼睑前层缺损采用了各种皮片移植术、皮瓣滑行术、半圆形旋转皮瓣术、Glabellar瓣等方法修补,
目的 观察可疑青光眼患者中心30°阈值视野检测的异常情况.方法 按照临床筛选可疑青光眼患者标准,门诊筛选出可疑青光眼者.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应用Octopus-101型计算机自动视野计的G2程序,对就诊的可疑青光眼患者进行中心30°阈值视野检测.统计分析视野异常情况,并进行可疑青光眼筛选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 取得完整可靠视野结果可疑青光眼者共75例150眼,视野存在异常者45眼,视野发生可疑改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