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抗扰算法的四轮驱动EV转矩控制研究

来源 :机械科学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in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动力学模型参数非线性扰动影响转矩控制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转矩自适应分层控制方法.建立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二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及车辆期望动力学模型,设计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器实现车辆对理想二自由度模型横摆稳定性参数的跟踪控制,计算出主动附加横摆控制力矩.针对车辆动力学模型参数扰动情况,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运用自适应控制算法提升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器的自适应能力,减小控制对象参数变动造成的控制偏差.搭建CarSim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仿真实验表明,所设计自适应抗扰转矩控制器可有效提升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的横摆稳定性.
其他文献
通过低温球磨结合等离子活化烧结制备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TMC1),研究了TMC1试样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强化机理,并与普通高能球磨结合等离子活化烧结制备复合材料(TMC2)进行对比.结果表明:TMC1试样基体由均匀细小的等轴α晶粒和β转变相组成,TiC颗粒在基体中分布均匀,TMC1试样的晶粒尺寸远小于TMC2试样;900~1200℃烧结的TMC1试样均实现致密化,抗压强度和硬度随烧结温度升高而降低;TMC1试样相比TMC2试样具有更高的相对密度、硬度和强度;TMC1试样的强化机理为颗粒
将磁轨制动器极靴用铸造Q235B钢和油淬硬化45钢组成销-盘摩擦副进行摩擦试验,研究了滑动速度(10~100 km·h-1)、法向载荷(10~80 N)和润滑条件(干摩擦、水润滑)对摩擦因数和磨损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滑动速度的增大,摩擦副的摩擦因数均在3s内达到稳定;稳定摩擦因数随滑动速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但变化范围较小,集中在0.40~0.55区间;法向载荷对摩擦因数的影响较小;随着滑动速度的增大,Q235B钢销试样的磨损机制由磨粒磨损向黏着磨损转变,法向载荷的增大会导致更为严重的黏着磨损;在摩
对未退火硬态紫铜和退火处理得到的软态紫铜进行室温应变控制对称循环和应力控制非对称循环变形试验,研究了退火处理对紫铜显微组织和棘轮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处理会增大紫铜的晶粒尺寸,影响紫铜的循环软/硬化特性;两种状态紫铜均表现出明显的棘轮行为,且其棘轮行为依赖于外加应力水平;应力幅的增大会显著影响硬态紫铜棘轮演化第Ⅲ阶段的棘轮应变速率,对软态紫铜第II阶段的棘轮应变速率影响较小;平均应力越大,硬态紫铜的棘轮演化从第II阶段进入第III阶段的速度越快,但平均应力对软态紫铜第II阶段棘轮应变速率的影响不显著.
对10处存在缺陷的X80钢输气管道环焊缝进行了力学性能检测和两类裂纹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0处环焊缝抗拉强度不合格率为10%,焊缝中心冲击功不合格率为21.7%,热影响区冲击功全部合格;环焊缝、母材和热影响区的维氏硬度全部合格,但热影响区存在软化.环焊缝中的缺陷以未熔合和裂纹为主,二者占比为75%.裂纹主要为冷裂纹和结晶裂纹,冷裂纹起源于焊根附近未熔合缺陷处,在拘束应力作用下发生扩展导致开裂;结晶裂纹产生原因为硫元素在打底焊焊缝中心晶界上偏析并形成低熔点共晶相,在凝固收缩拉应力作用下晶界发生开裂.
为确定随工作台移动进给系统动态响应演变规律,利用达朗贝尔原理建立了工作台处于不同位置的直线电机进给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ANSYS Workbench平台数值模拟分析了工作台处于最左端、中间、最右端位置处的直线电机进给系统模态响应,得到其前4阶固有频率和振型.采用锤击法单点激励多点拾振对两轴联动直线电机进给系统进行模态测试试验,利用LMS测试分析系统得到三种不同位置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试验验证了直线电机进给系统工作台在不同位置移动过程中动态响应数值模拟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同时发现随工作台位置变化直线电机进给系
壳体变形和传动误差是电动汽车减速器NVH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此进行传动误差和壳体变形联合试验,获得不同扭矩下单齿传动误差、总体传动误差和壳体变形变化规律.对单齿传动误差、总体传动误差和壳体变形的时频特征及不同扭矩下相互作用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传动误差和壳体变形相互影响,各测点壳体变形趋势与第二级单齿传动误差变化趋势一致,总体传动误差与壳体轴承孔处的径向相对位移频谱中输入轴或输出轴基频处的幅值密切相关.提升壳体轴承孔处的径向刚度,能有效减小传动误差.
对Q235 B钢、45钢、T8钢进行室温准静态拉伸试验,基于三维数字图像相关(3 D-DIC)法测定拉伸过程中颈缩处的应变和半径以及应变分布,并与力-位移传感器测试结果和ABAQUS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3 D-DIC法测试得到拉伸过程中3种碳钢的应变和颈缩处半径均呈先慢后快的变化趋势,与碳钢的拉伸变形行为相符,并且应变的变化规律与有限元模拟结果一致,平均相对误差小于2.35%;3D-DIC法与力-位移传感器测试得到的应变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003%,说明3 D-DIC法较准确.3 D-DIC
为探究故障相关作用对动车组部件维护作业的影响,利用故障链理论描述部件之间的故障相关性,在修复非新条件下分析部件故障率的演化规律.以可靠度为中心,一个更换周期内的成本最小为目标,优化单部件的维护周期.并考虑经济相关性,引入机会维护策略,进而从系统层优化部件的维护周期.算例表明,当部件之间存在故障相关关系时,要保证被影响部件的可靠度需要花费更多的维护成本,同时被影响部件的维护计划受到对它产生故障相关作用部件的维护计划的影响.机会维护策略可有效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对设备维护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采用激光选区熔化技术制备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0.5%)锆元素的AlSi10Mg合金,并进行了固溶时效处理,研究了锆元素对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前合金均主要由α-Al相和共晶硅相组成,添加锆后合金中生成ZrAlSi相,随着锆添加量的增加,α-Al相和共晶硅相先细化后粗化,在锆质量分数为0.3%时细化效果最佳,ZrAlSi相尺寸则持续变大;热处理后,组织进一步细化,锆质量分数大于0.3%时出现块状ZrAlSi相;合金的硬度和抗压强度随锆添加量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在锆质量分数为0.3%时达到峰
滚动轴承常被用于风力涡轮机、发动机等旋转机械中,由于负载、电流变化等因素将导致旋转设备中的滚动轴承在变速条件下运行.在变转速的工况下,现有时频分析、共振解调等故障诊断方法并不能有效提取故障特征,且考虑到强大背景噪声下存在故障特征提取困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变分模态分解(Generalized 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GVMD)和分数阶傅里叶变换(Fractional fourier transform,FRFT)的变工况故障特征提取方法.首先将在变工况下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