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示范课实效性的思考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k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化学示范课,或为评优,或为选先,或为比赛……必然要着上华丽的外衣,经过一番精心的打造,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思想、方法、手段都存在着一些非常显著的不同.实效性呢?听课教师没能从中学到什么,学生也是茫茫然.试问,缺失实效性的高中化学示范课在教学领域还有多少生命力?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时刻反思:我们情绪盎然步入示范课课堂,伴随学生走过几十分钟,为学生调的是一杯苦丁茶,还是一块巧克力?
  一、教材的使用,切莫弃本溯源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修订本)与原教材相比突显了自身的诸多优点,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要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构建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教材改革了,人们使用教材的观念呢?教材变化后的优点、教材内容潜在的价值,化学课对其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有的甚至相当不理想.尤其是一些化学示范课,一些教者为了标新立异,弃本溯源.
  其实,化学教材就配有爆炸、金属腐蚀、溶洞的形成图片,教者只让学生自己看图,并没有指导学生看图、读图、想图,没有将其与课堂内容联系起来.如果能将这些图形看懂、读透、想好,那么学生就会对化学反应速率快慢问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正如一些专家特别指出,我们的教学一定要以课本为本.丢弃了课本,也就意味着丢弃了你最好的上课材料.
  二、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认知
  任何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标尺,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起着导向和统帅、规范的作用.
  纵观现在一些化学示范课,教者设计课堂教学偏重内容的严谨性,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本来一节课学生只能掌握两个教学目标,第三个教学目标是以后教学中的内容,但示范课教者为了追求课堂的深度与完整,超前落实第三个教学目标.
  例如,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示范课,高一化学的教者设计了如下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影响因素(A);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B);用活化分子、有效碰撞、活化能等知识解释催化作用机理(C).上述教学目标好像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探究环环相扣,教学环节一通过提问题落实A;教学环节二通过实验探究落实B;教学环节三通过Hash微观模拟落实C.依据教学内容制定的教学目标体系严谨、逻辑性强.如果按照模块教学,A是高一化学学习的重点,B、C是高二化学学习的重点,这位教者的做法背离了教材设计的意图,也完全脱离了学生认知的能力,不管整堂示范课设计得多么无可挑剔,B、C理解上的困难都是化学课堂一个最大的硬伤.大多数学生会在这样的困难面前退缩,总结出“化学难学”的结论.
  只有针对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目标设计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生的学习过程才会像品尝香甜的巧克力,从而使学生乐于参加高中化学的学习和探究.
  三、教学手段,做到量入为出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强调: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接受知识,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成为化学教师示范课的“宠儿”,贯穿于化学课堂的整个过程.
  例如,关于金属钠的示范课,教者先用多媒体回放了广州市珠江河段曾经出现过惊险神秘的“水雷”事件:6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水桶浮在水面上,其中3个发生剧烈爆炸,另3个被成功打捞.打捞人员将铁桶打开后,升起一股股白烟,用手接触桶内物质的人员大喊“疼”,消防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马上用煤油加以浸泡.然后又连续使用多媒体展示了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相关实验,尤其是钠与水反应的重点实验,只需一只大烧杯加入适量的水与钠,学生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浮、游、熔、响、红”等现象,实验效果明显.可这位教者大费周折地将这一实验过程搬到媒体上加以演示,最后课后的习题也移植到多媒体上,而且由于输入问题,出现了一个数字误差.
  现代教学提倡使用多媒体,但它不是课堂的主导,教师和学生不是多媒体的俘虏,它充其量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如果示范课教者为了华众取宠,为了“声像并茂”,而把一堂化学课变成了课件展示,这些表面感官刺激的作用会与教者的出发点背道而驰,会在“走马观花”中冲淡了教学的主题,抹杀了学生的主体,使学生收获甚微.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和思想服务的.一节示范课的成败优劣不在于课件的精美与繁杂,只要量入为出,达到化学课堂教学目的即可.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