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地区的城镇体系建设研究

来源 :大经贸·创业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555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城镇体系的完善性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前提。建设符合长江三峡地区实际的城镇体系是实现三峡水库水源涵养与三峡地区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 三峡地区 生态经济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又称城镇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一系列功能各异、各具特点、规模不等,既相互分工又密切协作的城镇组成的空间组织形式,往往存在某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具有多层次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在长江三峡地区建设城镇体系,就需要形成一个以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发展的多中心、多层次的体系格局。
  本文研究的长江三峡地区包括重庆市的15个区县和湖北省的4个区县,共涉及19个区县。包括:夷陵区、兴山县、秭归县、巴东县、万州区、丰都县、忠县、开州区、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武隆县、石柱县、涪陵区、长寿区、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
  一、长江三峡地区城镇体系的建设现状
  在东西长达500多km的水平轴线上,分布着渝北、江津、万州、开州4座大城市,从地图上看分处一中一尾。三峡地区沿长江城镇呈明显的“串珠”型分布,重庆15个区县中,其中政府所在地的10个县城沿江分布,沿长江支流江(河)岸分布的有3个县城,沿次级支流分布的1座,占总县城数的93.33%。
  由于受到地形环境、交通设施的水平限制和行政区划的分割,大城市对其他区县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大减弱,三峡地区形成一个典型的“鞭长莫及”的地区。主要表现在:从城镇化水平看,巴南、渝北、江津、长寿、涪陵等地受特大城市重庆主城区的近距离辐射,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化率在64%~81%;随着离重庆主城区距离的增加,到了武隆、石柱、丰都、忠县,除万州外(万州为65%),城镇化水平在42%~45%,到了三峡腹地的开州、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城镇化水平降到 35%-46%%左右,最低的巫溪县35.3%,到湖北四个区县,因为宜昌市的辐射带动,其城镇化率又有所提高。从经济发展水平看,靠近重庆主城区的区县人均GDP 值高于三峡腹地各区县人均GDP 值。[1]从中也可看出,城镇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水平同步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此外,重庆有 14 个区县、湖北26个区县市被纳入《2016 年国家级贫困县名单》中,其中有11个就位于长江三峡地区(重庆9个、湖北2个),主要位于三峡腹地。
  城镇体系的职能类型结构反映城镇在城镇体系中的分工以及城镇之间和城镇与区域之间的关系。整体分析三峡地区的城镇都属综合性城镇。主要表现在:产业“空洞”缺乏再生内动力。长江三峡地区产业基础相对较弱,产业发展水平失衡;产业组合同构性突出,产业大同小异,地方性传统产业为主;相邻城镇产业独立性十分明显。虽然地区产业有雷同,但由于城镇产业发展水平比较低,产业链条短,分工不细,跨城镇间的产业联系有滞后,没有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城镇群落产业体系,城镇之间辐射和联动效能差,城镇缺乏互动机制。
  二、长江三峡地区城镇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长江三峡地区城镇体系的建设要符合新发展理念,严格按照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极化中心、点轴发展、区域带动,着力建设因地制宜、生态优先、联动发展的现代化城镇。
  依据经济圈理论,在三峡地区城镇体系建设中,以重庆、湖北长江经济带为纽带,逐步形成以渝北、万州、涪陵等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村镇发展,具有三峡特色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等级规模有序、功能定位明确、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格局。[2]
  依据增长极理论,在每个区县选择一个或几个城镇作为增长极,集中县域范围内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势,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小城市。即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通过县域小城镇向乡村扩散信息、技术和城市文明,推进腹地的经济发展。
  依据点轴开发理论,对城镇化率水平低、经济落后区县进行开发建设,而对于经济水平较高地区,则应注重“面”的扩张,进行区域的综合开发。
  三、建设符合长江三峡地区实际的城镇体系
  建设符合长江三地区实际的城镇体系,需要高效集约布局城镇空间,发展多样化的城镇模式,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不断优化城镇体系,努力把三峡地区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上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生态城镇群。
  1. 高效集约布局城镇空间。合理布局城镇等级。长江三峡地区城镇体系可分为五级,即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包括渝北、江津、万州、开州)、中等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包括涪陵区、巴南区、长寿区、丰都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小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包括巴东、興山、秭归、夷陵、巫山、巫溪、石柱、武隆)、重点镇和一般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近郊组团为纽带,以长江、公路干线和铁路为轴线展开,联动重点镇、特色镇沿线点状聚集发展,构成“点—轴”、多中心组团式城镇体系发展网络结构,形成分布合理、高效集约、产城融合的城镇空间布局。
  合理布局城镇体系。梯次推进、均衡发展,多层级布局、多功能完善。发挥万州、宜昌等为中心的城市群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发挥城市群之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补充作用,加快培养中心城市为增长极—县城为龙头—重点镇为支撑—特色小城镇为单元的城镇体系。
  2. 发展多样化的城镇模式。在充分考虑三峡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基础上,善于利用三峡地区山水城自然形态,顺“势”而为,因地制宜,避免简单刻板、“千城一面”,发展多样化的城镇模式。
  建设山水生态型城镇。三峡地区因“山水”而兴,构建独特的山城风格和“江城”特色,突出小城镇“山水”特色,将这一特点作为一大优势来开发,建设山水交融、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建设移民文化型城镇。在三峡移民的伟大实践中孕育而成了三峡移民精神。要将三峡移民精神以物化的形式凝聚在三峡城镇文化之中,建立移民文化区(园)、移民街道(移民大街)和移民社区,修建标志性建筑、塑像广场等,营造移民文化氛围,赋予三峡城镇移民文化特色。   建设巴渝民俗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型城镇。三峡地区是古老文化积淀的富集区,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个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浓厚的文化圈,具有丰富的巴渝民俗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城市文化品味和价值。
  建设生态产业型城镇。坚持以发展生态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和创造新兴的生态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产业特色城镇。深度开发再生生态资源,进一步培育与新的生态产业相联系的商业文化特色,从而形成三峡城镇的生态产业特色。
  3.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国家城镇体系的“基层”,是城乡连接的重要纽带与载体。将三峡地区小城镇及其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重庆和湖北宜昌市城镇体系大格局,并赋予其“固本强基”的地位,重点支持和壮大特色小城镇建设。
  在“类”上有规划,差异布局。要体现三峡特色,注重区域定位,实施分类发展。对区县域周边的重点镇,加强与城市发展的统筹规划与功能配套,逐步发展成为卫星城;对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专业特色镇;对远离中心城区的小城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赋予与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试点。
  在“特”上下功夫,修炼内功。在小城镇生活形态上,避免小城镇建设“非镇非区”,既不像行政区划单位上的一个镇,也不像产业园区。避免土地问题上的大规模房地产化从而挤占特色产业用地,甚至造成土地浪费。
  在“美”上有亮点,凸显美感。充分挖掘内涵丰富的三峡地域文化,传承和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合在小城镇风貌之中,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自觉把地区的小城镇建设融入自然、接续传承,既有现代元素,又有历史文脉。让小城镇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注 释】
  [1] 数据来源于重庆市统计局网站和各区县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参考:《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
  【参考文献】
  [1] 赵萍,冯学智.基于遙感与GIS技术的城镇体系空间特征的分形分析[J].地理科学,2003,23(6):721-727.
  [2]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M].中国轻工出版社,2001.
  [3] 王顺克.三峡库区城镇布局结构特征及发展框架构建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5):147-149.
  [4] 徐建国.关于构建重庆市城镇体系的总体思路[J].农村经济,2003(12):81-83.
  [5] 朱宏,何蓉.湖北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战略思考[J].三峡论坛,2015(6):44.
其他文献
【摘 要】 城市土地经济问题涵盖广泛,在我看来包括土地理论问题、土地利用效率问题、土地市场和土地价格问题等。研究城市土地经济问题,对于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经济繁荣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城市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进展,以期推动更多的学者投身研究,丰富城市土地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 城市土地 土地价格 土地集约化利用 土地市场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土地经济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
期刊
(一)经济  1.全面带动国家经济发展,摆脱经济低迷困境。毫无疑问,“中巴经济走廊”不仅将直接带动巴基斯坦经济的发展,还将逐步改善巴基斯坦整个国内的经济投资环境,从而间接推动巴基斯坦的发展速度。巴基斯坦计划、发展和改革部前部长阿赫桑·伊克巴尔曾表示:对整个国家(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来说,“中巴经济走廊”不是“游戏规则改变者”,而是“命运改变者”。但目前巴基斯坦经济潜力还未得到充分开发,2017年巴
期刊
【摘 要】 概念是思维的最小单位,是思维的细胞。只有掌握了概念,才能进行判断和推理,才能进行思维活动。概念就是事物的本质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使用严谨的概念有助于研究内容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逻辑是思维的工具,马克思使用了严谨的概念,从而使《资本论》的概念运动之间具有逻辑性。相反,模糊的概念将导致研究内容产生歧义,我们要对其进行适当改造再加以运用,这对我们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概念 经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电子招投标行业迅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电子招投标迎来新机遇,同时也面临新挑战,改革势在必行。在传统的招投标模式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招标过程电子化是新的业务形態,推动电子招投标的发展意义在于保障公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规范管理。本文希望通过对电子招投标的发展优势、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出电子招投标健康有序、规范运行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过去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乡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增加了城市土地的供应压力,而乡村有大量闲置土地,甚至出现了“空心村”现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从城乡整体来调节土地供应压力,因此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势在必行,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实行农村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本文通过浅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期刊
绿色发展是张家口市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布局,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用“治理”的理念实现张家口经济绿色发展是本文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因此本文引入协同治理的理论,尝试从协同治理的角度构建张家口绿色发展的框架路径。  一、单一治理主体的“失灵”  绿色发展作为张家口市全局性的经济目标,必然会涉及到张家口市各个经济主体,由于绿色发展的整体性,导致任何单一主体形成的模式都难以取得
期刊
【摘 要】 股权结构的设置和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对公司治理和企业经营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我国内地为同股同权制,越来越多的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选择了支持双重股权制度的海外上市。本文基于双重股权制度,以京东为例,分析了京東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双重股权制度的运用。并试图通过案例分析,来指出我国引进这一制度的利弊。  【关键词】 股权结构 双重股权制度 公司治理  一、理论研究  (一) 股权结构。股权结构是指
期刊
【摘 要】 高管人员作为上市公司的重要人力资源,其薪酬设计作为解决代理问题的一种激励手段,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高管薪酬对公司研发投入和公司业绩的影响进行文献归纳和评述。最后得出结论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 高管薪酬 研发投入 公司业绩  1国外高管薪酬激励文献综述  1.1高管薪酬激励对研发支出影响的文献综述  Roe(2004)[1]发现,大量CEO可以与股东分享利益。这
期刊
【摘 要】 收购是企业常用的资本运营方式。美团是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领军企业,摩拜是共享单车领域的龙头企业,此次收购受到广泛关注。现在,收购已尘埃落定,其之后的整合情況及收购后绩效值得我们探究。  【关键词】 美团 摩拜 收购整合 绩效  一、案例回顾  2017年9月,美团与摩拜展开了收购谈判。此时,ofo也与摩拜就合并事宜展开谈判,并获得滴滴、腾讯等的支持。但是,滴滴的强制要求导致其与ofo关系
期刊
【摘 要】 当今电子商务与物流发展模式的发展并不同步,物流的发展大部分都停留在传统模式,而电子商务是否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物流业发展状况,因此我们应如何提升物流业的水平是非常值得关注与重视的,对于应怎样改善对现代物流的管理方式,如何建立電子商务环境下系统物流管理模式,使得能够达到现代电子商务的需求,更好地达到现代网上交易模式接轨,这些已成为适应现代先进的电子商务模式的急切需求。本文以通过查询收集国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