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文田接受南方日报专访——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建设

来源 :潮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zhe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令人振奋、热血沸腾,庄严宣告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号召全体中国共产党员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为我们奋进新征程,努力实现新时代汕头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日,汕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文田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新的伟大征程,要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科技史学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不过,他们目前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作为一门学科,科技史与历史科学的其他分支具有互补性。中国科学家为科技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科技史学家既要促进学科交叉,又要区分科技史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并加强学科自身的建设。通常,年轻学者需要十多年才能成为初步成熟的科技史学者。职业的科技史研究需要许多“敬业的聪明人”。当前,中国科技史学者理应追求具有国际视野的高质量研究。
《格致书院课艺》(1886—1894)是研究晚清西学东渐的重要史料,不仅反映了当时传入的西方科学知识的情况,而且记载着丰富的西方科学史知识。本文以《格致书院课艺》中的西方科学史内容为中心,重点探讨《格致书院课艺》答题人对西方科学史的认知及西方科学史知识的来源问题,并以此为案例解读科学史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与意义。
中国古代既然有十二星次的概念和分法,就应该有相应的十二星次图,但以往研究者未曾见到过十二星次图。本文作者意外地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发现了一个手抄本《星经天文图说》,其中有完整的十二次星图以及北极星图、南极星图等。该书的后半部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体系的星占。文章介绍了这个手抄本,认为该手抄本大约成书于1875年,作者应是罗秀。罗秀很可能是汉中西部的褒水一带人,生活在同治到光绪年间。从书中星图的大致情况来判断,它们可能是作者借助清代初年的某种星图作为底图制作的。本文还初步探讨了十二星次与二十八宿的关
华觉明,江苏无锡人,著名科技史家。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6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矿冶史研究生毕业,导师为王振铎。自1978年起,华先生先后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和副所长等。主要研究商周青铜冶铸技术、古代钢铁冶炼加工技术,近年来致力于传统工艺的研究与保护,发表论文120余篇。著有《中国冶铸史论集》、《中国上古金属技术》等12部论著;主编《中国科技典籍研究》、《中华科技五千年》、《中国三十大发明》等14部著作。曾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二等奖,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优秀论
锡剧从乡间小调发展到今天,成为江苏省及华东地区一个重要的地方剧种,享有“太湖一枝梅”之美称.2006年、2008年锡剧分别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二批
期刊
“催化”作为化学概念是随清末西学东渐的洪流传入中国的。最早一批化学译著如《格物入门·化学》、《化学初阶》、《化学鉴原》中对催化概念的介绍,均只做了解释性陈述,而未将“催化”译成一个对应的名词。在早期关于催化应用如氧气实验室制法、硫酸制造法等典型案例的介绍内容中,也同样如此。不过,即使“无名”,围绕催化现象的特性、机理等方面的探讨已有不少。至20世纪初叶,催化概念始有借自日本的译法“接触作用”,再至20世纪30年代初终于出现“催化”一词,并沿用至今。这一时期催化概念通过中小学、大学教学以及学术团体、实业公司
核心提示:公元感光材料工业总公司党支部书记谢伟明表示,建党百年,硕果累累,丰碑永存!公司党支部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更加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做好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工业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宣传工作,让工业文化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张謇,我国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字季直,号啬庵,晚年自号啬翁.其中“啬”的寓意,常听导游讲:啬翁之“啬”不是吝啬之意,而是节俭的意思.因为张
期刊
回望刚刚过去的2021年上半年,汕头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科学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重大项目建设工地一片热火朝天。汕头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400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23.6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40.4%。其中,261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348.1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43.6%。58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4.0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52.68%,完成进度位列全省第三名。
20世纪70年代,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中,科技交流先行,既推动着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又深受两国政治关系的制约。中美科技水平悬殊,地震预报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双方各有所长、优势互补的领域之一,成为两国科技交流的一个焦点。20多年的隔绝,致使中美地震学界的交流阻碍重重,双方的态度也截然不同。美方在积极进行交流的同时,努力寻求开展实质性的中美地震科技合作,而中方始终以"既要积极宣传,又不要自吹自擂,要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