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玛时代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3981436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事物都有最美好的时光,西格玛图片社也有。
  这也可以说是新闻摄影的黄金时代。二战后到1990年代末的几十年中,得益于经济的繁荣、出版业的发展,媒体资金充足,有能力聘请大量摄影师用图片传播世界上每日发生的重大新闻。那时,图片爆炸的网络时代还未到来,新闻摄影一片繁荣。
  在当时,图片社是摄影师与出版业之间一个重要的“中间人”,它们的形式也并非像现在的一些商业图片库,凭借着庞大的数量成为巨形“图片沃尔玛”。那阵的图片库一般都是中小型企业,由大批有性格的摄影师組成,特色鲜明。回想一下当年法国的四大图片社:马格南、希帕、伽马以及西格玛,整个新闻摄影黄金时代的大师都与它们紧密相连。
  正是这些出色图片社的相继出现,逐渐磨合出一套涉及图片拍摄、图片版权以及保护摄影师利益等方面的行业标准。也正是它们之间的激烈竞争,让新闻摄影在几十年间一次次实现突破,成为新闻业发展的主力引擎,也让新闻报道的决策流程变得更迅速有效。

  然而如今,这些带有欧洲摄影传统的图片社基本已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西格玛也难逃如此命运。在被商业图片库Corbis收购以后,其创始人立即被开除,摄影师也逐步被全部清退。因为版权问题和官司缠身,目前西格玛的库房里躺着7000多位摄影师的照片,而其中能见天日的不过其中900多位的作品,大部分摄影师的照片被封锁了近10年。
  那些摄影师们冒着生命危险所拍摄的照片,那些经典的历史瞬间,成为了商业收购失败的陪葬品。
  西格玛,如何诞生?
  它的历史要追溯到1973年的春天。
  1966年11月,法国的四位摄影师——“新闻及电影摄影记者国家联合会”(ANJRPC)主席乔治·理查德(Georges Richard)、《费加罗报》(Figaro)摄影师休伯特·亨罗特(Hubert Henrotte)、《法国星期日》(France Dimanche)的雨果·瓦萨尔(Hugues Vassal)和让·拉泰斯(Jean Lattès)正式成立了一家名为伽马(Gamma)的图片社。伽马图片社成立7年后的那一年,内部出现了严重分化。
  1973 年5月11日,休伯特·亨罗特和围绕在他身边的一行30人离开伽马图片社,成立新的图片社西格玛。团队是完整的,他们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拥有行业内最优秀的摄影师、冲印师,还有最优秀的档案员,每个人都是顶尖高手。只不过,他们重新开始的资金一分也没有。
  大家从零开始。第一代“西格玛人”有着“狮子般的胃口”,而且只信奉一条法则:每天创造奇迹。
  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赶紧筹集到一笔钱,开始报道、出版,发第一笔工资……这样的紧迫感对休伯特和西格玛来说一直存在。每位摄影师都野心勃勃,力争第一时间获得资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更重要的是第一时间见诸报端——要比伽马快,比希帕快。
  在图片社成立同时,摄影师就开始工作,莫妮克·古茨耐特佐夫(Monique Kouznetzoff)和莱昂纳德·德雷米(Léonard de Raemy)搭档拍摄了出席戛纳电影节的查尔斯·布朗森(Charles Bronson)。这张照片也是西格玛的第一次报道,编号100001。从此,西格玛图片社的独家和突发新闻报道源源不断。

  搜索“西格玛”这个关键词,你可以看到过去二三十年人类史上绝大多数值得铭记的历史事件。亨利·布洛(Henri Bureau)报道中东战争的爆发;西尔凡·朱利安(Sylvain Julienne)身陷智利皮诺切特的军事政变;碧姬·芭铎(Brigitte Bardot)在浮冰上和幼年海豹的疯狂合照;阿兰·德贾恩(Alain Dejean)向世界揭露了“船民”的悲惨生活;希阿尼·奇安桑蒂(Gianni Giansanti)独家近距离跟拍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Jean-Paul II);詹姆斯·安丹森(James Andanson)将明星和皇室朋友们暂“搁置”在一边,前往中国拍摄了那张前卫经典照片:一个中国小男孩在长城上啜着可口可乐;帕特里克·罗伯特(Patrick Robert)冒着生命危险,揭露利比里亚种族屠杀的暴行;帕特里克·肖威尔(Patrick Chauvel)因为在尼加拉瓜拍摄大主教若梅若(Mgr Romero)葬礼期间的大屠杀而获得荷赛奖。
  这些著名的记者,其中不少人是大难不死,成功地死里逃生上百回。从黎巴嫩到车臣、从越南到安哥拉、从莫桑比克到伊朗,针对大型新闻事件的报道成为了西格玛图片社最闪耀的橱窗,这也成就了西格玛。
  抢最难的新闻,成为最有价值的那一个
  图片社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竞争的焦点则是拍摄难度和速度。
  1974年,在乍得提贝斯提山(Tibesti),西格玛和伽马图片社间的竞争达到了高潮。那时,乍得反对派首领侯赛因·哈布雷(Hissène Habré)威胁要将法国人质弗朗索瓦兹·克洛斯特(Fran·oise Claustre)处决。伽马图片社的摄影师拍摄了一张反映这个新闻事件的照片,并让当时的法国政府在对待乍得的态度上遭到国内反对党诟病。
  为了盖住伽马的风头,西格玛联合法国电台RTL、《费加罗报》一起前往乍得,试图营救法国人质克洛斯特,并进行秘密报道。可惜行动消息遭到泄露,时任法国总理的雅克·希拉克(Jacuqes Chirac)阻止了行动,并由法国政府出面与乍得交涉人质问题。不过,西格玛还是获得了当年最震撼的独家报道:反对派首领侯赛因·哈布雷向西方世界发出的第一份宣言。   除了难度,速度也是西格玛一直所追求的。1981年,查尔斯和戴安娜王妃举行盛大婚礼时,西格玛因为人手有限,只能派遣一组人员前往伦敦进行拍摄,新闻组和人物组摄影师只能合二为一。西格玛的摄影师亨利·布洛(Henri Bureau)出色地组织了摄影师团队跟拍婚礼的全程。他还派了一个摩托车手,专门收集胶片。而编辑莫妮克·古茨耐特佐夫(Monique Kouznetzoff)则在最短时间内在当地的暗房完成这一大批照片的冲印和编辑。
  “在返回巴黎的飞机上,我们又赶着制作副本发往不同的国家。跟我们坐在同一排座位的,是伽马的雷蒙·德帕东(Raymond Depardon),他带着没冲洗的胶卷。我们对视了一眼,一切都明了了。”事后莫妮克回忆说,“提前、抢发,在类似事件的报道中至关重要,这也成为了我们的优势所在。”
  西格玛的革新与衰落
  当年西格玛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休伯特·亨罗特一直坚持使用先进科技。他颇具远见,连续进行了两场革新。
  第一场革新是信息化。1977 年开始,西格玛成为首家進行信息化的图片社。对于图片社来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进步,能够在数百万张图片中,快速确定、分类并定位每张图片。这对于经常需要紧急出版的报纸和杂志来说,无疑提高了效率;对图片社来说,也保证了其管理和其他活动的安全性。

  第二场革新是图片数字传输。西格玛摄影师首次实现银盐胶片图像的数字化传送。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期间,雅克·郎之万(Jacques Langevin)在随身携带的冲印手提箱中洗好照片,通过内嵌的抛物面天线实现了照片的卫星传播。
  此外,西格玛还有一项未完成的革新——图库的数字化。在数码时代刚刚到来之际,西格玛就敏锐地意识到媒介形式的转变,并决定将每天拍摄的照片数字化,同时将之前几年拍摄的所有照片数字化,以便客户直接获取。但这也必须花费很多资金。
  休伯特·亨罗特并没有别的选择,他必须找到资金支持。可由于决策上的失误,其所选择的投资人并不了解新闻摄影行业,以及这些摄影师经历几十年所积累的热情与荣誉,过于简单地将之视为一个普通的公司。

  由于经营上的失败,西格玛的负债越来越多。1988年,因为拥有绝对多数股份,图片社的新老板上任就解雇了休伯特和莫妮克。图片社又经历了惨淡经营后,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通过旗下子公司Corbis在1999年完成了对西格玛的收购。这位全球首富一点点将图片社变成了一个简单的图库。
  几经易主,这个曾经“星光熠熠”的西格玛,画上了自己的终止符。
  或许,除了经营的失误,小型图片库的终结也是时代转变的注脚之一。今天,纸媒已变得苍白无力,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承担过去那种题材广泛、生动全面的报道。平面媒体的发行量一落千丈,而新形式的数字媒体在收益、版权等难题上也还在不断探索。

  然而,放眼历史,西格玛的光辉依然闪耀,法国战地摄影师米歇尔·赛邦(Michel Setboun)和女记者玛丽·库赞(Marie Cousin)一起,重启了部分西格玛的图片档案,精选80幅摄影作品回顾40年来世界的动荡、革新与发展,集结成《四十年新闻摄影 西格玛时代》一书,让我们有机会能重温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并回顾40年来新闻摄影的繁荣和衰退。
其他文献
提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简称PIP),大家一定不陌生,今年的9月19日它又如期地拉开了第17届的帷幕。在小而精悍的古城里,忽然又多了很多抽象的海报、挎着相机的“法师”、背着书包前来学习的学生……就连晨起驾着驴车收泔水桶的赤膊老爷爷也会一路被“长枪短炮”围追堵截。古城里的居民应该已经习惯了这一年一次的国际大展,他们以海纳包容的态度接待着到访的客人,而关于摄影艺术和影像的故事在这里一直继续讲述。01 平
期刊
10月12日,为期10天的2017北京国际摄影周如期而至,其汇聚了28个国家的125个展览、70场论坛讲座及活动。除了主展区中华世纪坛,北京市主要城区、重点高校、市属公园等公共文化场所也成为了各类展览的场地“担当”。观众可以在一个个展览中领略当下国内外摄影取得的成绩,也以此来思考未来摄影发展趋势。  “本来与未来”,是一座城市对摄影的认真思考与无限憧憬,也是2017北京国际摄影周的主题。  那么,
期刊
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首先要品行端正,其次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然后再看样貌,这叫才貌双全。本文所推介的《闺秀影集》,里面的女子都具备这些特点。  1930年5月,上海摄影画报馆出版发行了《闺秀影集》,这本影集为16开本,铜版纸印制,封面和封底采用粉蓝色的硬纸,书名“闺秀影集”四个字,由民国教育家、妇女运动先驱张默君题签,书的左上角注有英文“SHANGHAI BELLE”的字样,前扉页的书名由复旦大学
期刊
艺术摄影的发展依存于人们的审美趣味。人们因欣赏摄影师独特的创作意趣或其独特的作品风格而将其买下,形成了摄影艺术品市场。而商业摄影在拍摄前就已经有了明确的销售目的,不论是拍摄广告图片、时尚人像,还是会议活动,摄影师在拍摄之前,客户需求就已经存在了。因此,作为艺术而创作的照片和因商业需求而拍摄的照片,本不属于一个体系。一般来说,艺术摄影强调观念,是小众的;商业摄影则看重大众口味。不过,在过去的几十年,
期刊
在今年第九届三影堂摄影奖的入围展览现场,王佳的作品给人印象非常深。一方面,她的作品被铺天盖地的红线所缠绕,视觉上很有吸引力;另一方面,顺着红线剥丝抽茧,我们看到了这组关于家庭的摄影作品背后所链接的情感,还有无法回避的伤害。而家的复杂性,可能是王佳创作《家·叙述》的初衷。如今在美国留学的王佳,也正试图通过影像创作,追求与家庭的和解。  王佳自述:  《家·叙述》探讨了在典型的中国式家庭中,由于传统文
期刊
“像你这样有天赋的人,真的应该去做一件严肃的个人作品。”2014年,摄影史上最重要的女性纪实摄影家之一玛丽·艾伦·马克(Mary Ellen Mark)在一封信中写道。  这封信的收件人是俄裔美国女摄影师古尔纳拉·萨莫洛娃(Gulnara Samoilova)。萨莫洛娃是玛丽·艾伦·马克工作坊的学生,而参加工作坊时,她已因对“911”等事件的第一时间报道荣获包括“荷赛”一等奖在内的诸多荣誉,是在新
期刊
除了猫狗,现在宠物市场上还有一个“异宠”门类,很多家庭会选择兔子、仓鼠、蛇、蜥蜴等相对少见的动物作为宠物,而且有些异宠也和人非常亲近。  今天我们分享的LOFTER摄影师王彤(http://qigubaozixiaojiesmida.lofter. com)养了一只超会撒娇的侏儒兔,名叫“包子”。平时王彤只要抚摸它,小兔子就会心甘情愿地“摊成一张兔饼”,平时看到主人会摇尾巴,想吃零食了就咬笼子……
期刊
在今年8月大理国际影会国际展区,我被一組名为《变异》(Muta-morphosis)的照片深深吸引,不仅因为它的名字。在这组照片中的每一幅作品前驻足,我的脑中都会出现很多问号:这些图像是用相机拍摄出来的吗?是水彩画吗?它们是后期合成的吗?为什么城市建筑有那么多锯齿边缘?为什么能够透视一个建筑看到后面的影像?这组作品的作者是一位名叫穆拉特·德曼的土耳其大叔(1965年出生),用他自己的话讲:“我的这
期刊
奥黛丽·叶芝曾说过,欢娱不惜时光逝。乌干达女摄影师艾丝特·穆巴巴兹(Esther Mbabazi)以相机作为留住时光的工具。  2013至今,穆巴巴兹拍摄了五个纪实摄影项目,也参加过各种摄影讲座、摄影节、展览以及研讨会等。  她讲故事的方式和摄影手法都很新颖,让很多人对她的项目印象深刻。“我所记录的正是那些被主流媒体所忽视的社会问题。”穆巴巴兹一直不遗余力地关注这些问题,并努力改变乌干达社会落后的
期刊
烟台中宠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宠股份)董事长郝忠礼在事业和个人爱好方面各有一个“小目标”。其一,他要带领公司上市,这个目标已经在今年8月21日完成,在深交所敲钟后,中宠股份成为中国宠物行业中小板第一股;其二,他希望在2018年公司成立20周年时出版一本个人摄影作品集,这一目标的达成,也指日可待。  记录温暖瞬间  在郝忠礼拍摄的所有照片中,有一张最令他满意:美国洛杉矶的一处海岸边,一对六十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