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和性别因素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vc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年龄和性别因素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有着深远影响.衰老加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幼年及大于30岁人群中男性占多数.脑卒中事件中“雄性易患”现象可能与卵巢激素的保护作用有关.性别和与之有关的性激素对脑卒中的预后有重要影响.我们将讨论缺血性脑卒中的年龄和性别差异,为临床制定更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提供帮助.
其他文献
远隔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2种新方法。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其对脑缺血也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在适当时机给予适当强度的远隔缺血预处理或后处理可诱导脑组织缺血耐受,进而产生神经保护作用。肢体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操作简单,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文章对肢体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进行了综述。
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FCD)是难治性癫痫的主要病因之一,早期发现及分型有助于诊疗方案的建立.磁共振(MRI)是FCD影像学检测的主要方案.常规MRI因皮质结构分辨率较低,对FCD的
直肠阴道瘘是直肠与阴道之间的病理性通道,表现为粪便不断从阴道流出及阴道不能控制的排气[1].该病临床上较为少见,形成原因复杂,有先天性因素,也可继发于感染、创伤、肿瘤等.如处理不当,容易复发,给患者造成较大的身心伤害.本文对直肠阴道瘘患者经阴道应用生物补片进行修补,疗效满意,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
远隔脑缺血后适应可诱导脑缺血耐受而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策略。近年来,远隔脑缺血后适应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取得了明显进展,并显示了其令人鼓舞的临床转化前景。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具体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既往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基因组存在自身不稳定性,而临床中发现部分银屑病患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损伤,表现为体细胞染色体的突变而发生白血病,尤其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为主.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是导致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病的主要原因,而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在维护银屑病基因组稳定性中具有重要作用,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偏头痛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血管神经性头痛,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目前关于偏头痛的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候选基因研究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偏头痛的易感
绿茶是山茶属植物叶蒸干后制成的一种饮料,含有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包括具有抗氧化、抗炎症和抗肿瘤特性的多酚。一些研究表明,绿茶多酚通过抗氧化、抗细胞凋亡和减轻脑水肿等机制在脑缺血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脑小血管病(CSVD)主要包括脑白质高信号、腔隙性脑梗死、脑微出血、脑萎缩、脑微梗死及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CSVD可引起全部卒中的20%,且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及痴呆的主要原因.
梅毒与HIV感染呈现特定人群聚集和共同增长的流行病学特点.近年来,二者的相互影响逐渐受到关注.梅毒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HIV的传播,与HIV的耐药变异及一过性的病毒载量增长可能存在相关性,但并未显著恶化HIV感染的预后.同时,HIV感染也可能改变梅毒的临床表现及血清试验结果,并导致梅毒的治疗失败和复发,然而,合并HIV感染的梅毒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因此,有必要对梅毒与HIV共感染的免疫学机制开展深入
白藜芦醇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种植物的多酚植物抗菌素。许多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文章从抗细胞凋亡、抗炎症反应和抗氧化等方面对白藜芦醇在脑缺血时的神经保护机制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