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样贫乏的基础上……

来源 :江南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江南诗友们称育邦是“育尔赫斯”“育上人”,这是一种亲切而有趣的评价。育邦是古典气质和人文气息很浓的一位诗人,他穿行于“古典”与“当下”,直面“小于一”和“世界无限多”,其诗歌拥有多重视角的凝视与合一。《伐桐》他最新出版的诗集,是一部十年精选集,从中我读出了优雅与谦卑、悲悯与虔诚、恬静与热心……同为70后的诗人朵渔,则在育邦诗中看到了“一种清洁的、过滤掉烟火气的、追慕古人同时又融汇着先锋文化的清晰面貌”,他称之为“清洁”和“肃然”。
  (沈苇)
  准备写这篇文章时,我正在加州肆虐的疫情中焦急地等待着归期,心绪也随疫情起起伏伏。当初离开时,疫情还没有在全球蔓延开来,没想到一年之久,世界已变了模样。这魔幻的一年,仿佛被病毒浓缩成了一个事件,时间已经不存在了。“灾难”已不足以描述这个事件,它溢出了历史,变成了一个启示录般的神学事件。它迫使世界按下暂停键,迫使人类的栅栏重新关闭起来,在一种灾异的氛围中重新思考我们的前途和命运。我们——作为诗人的小共同体,又该如何将自己的写作行为置入这个背景中,重新打量我们所站立的基础,重新评估我们所选择的道路,重新思考我们所依凭的信仰——这道路到底该通向哪里?“诗”这个伟大的小东西在我们的生命中到底占據着什么样的位置和分量?
  我带着这诸多的惶惑,开始读育邦近些年的诗作。老朋友了,哪里可会于心,哪里又多了些新意,彼此的写作都相当熟悉。但要就此去评论一番,总觉得说什么都属多余。作为起步较早的一批70后写作者,我们的写作已持续差不多30年时间,无论写作观念还是写作状态,都已相对稳定,批和评于人于己都无关紧要。从青年时期的吵吵闹闹、吹牛唱和,到如今的意气渐平或顽固执着,朋友之间的批评又如何可能?你说得有道理,但那毕竟是你的道理,我又怎能再按你的道理去写作?而在这“危险的中年”,不仅每个人的写作都面临着新的险境,生命本身也是险象环生。就在我离开的这段时间里,陶春、孝阳等同龄朋友先后英年早逝,让人心惊不已。突然意识到,你不知道人生会在何时谢幕,哪些朋友又会突然中途离开酒桌。人渐渐老了,是否该为我们的友谊写一首赞美诗了?
  我至今记得那个如方山的秋夜,在育邦的山间别墅,主人为我们抚琴,展墨,仿如古人。蟋蟀入室,虫鸣唧唧,周遭山野一片宁静。“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育邦将家安置在山中,想必这也是他理想的精神归宿之地,城里则是他的世俗事业。在城里他曾做馆长,做主编,做中层干部,如同唐代的给事郎、国子监主簿、太常博士,怎么看上去都不像是真的。我无法在他的温情与笑意中看到他的那一面,也许那些世俗事业在他的生命里根本就无足轻重。他和他的诗向我呈现的始终是一种清洁的、过滤掉烟火气的、追慕古人的,同时又融汇着先锋派文化的清晰面貌。在他的作品中明显有一类追慕古人的凭吊之作,但并非简单的“到此一游”,而是真正有所寄托——那是一种朝向高贵心灵的对话,一种精神追慕,它几乎不朝向世俗和人间,过滤掉了一切杂质,纯净中展现出一种清洁和肃然。这种诗实在不好写,看似简单,往往一写就空了。当年育邦带我和江雪游霸王冢,我也曾试着写诗一首,以体验那种与古人隔空对话的感受。与古人对话何其难哉,因为你首先要深入古人的心灵,穿越时空和知识储备倒还是其次的。你要有与众多心灵为伍的愿望,有一种对话的迫切意愿,这是一种双重的心灵需求。育邦是这样一个渴望求其友声的善良的朋友,他可以打通古今,温情和厚谊在他笔下是自然的溢出。有时候他会借着这种凭吊和忆故人,作为一种朋友间的赠答,这种堪比古人的人间情谊实为一种同气相求的精神渴望,一种同代人之间的相互呼唤。这种写作应该是孤独的吧,过于清洁的精神不受时代待见,因为这是一个泥沙俱下的时代,一个繁盛而又充满卑污的时代,就像夏季花园里的垃圾堆,更流行一种“向下”的路径。因此,在众多的当代作者中,这种逆潮流、逆时代方向的写作不讨好。这种写作关乎一个人的精神取向,也是个人性情和学养使然,没有卑下的情感。如果你是一个性情主义者,也许你会对这种写作充满狐疑。但有时候想想,我们的“卑下情感”是否有些过剩了呢?是否需要一些高贵的东西了?毕竟善与恶、罪与罚、恩典与踉跄是如此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垃圾和玫瑰本应一起绽放,我们的写作情感是否有些单线条了呢?
  育邦似乎有意以一种精神洁癖来对抗这种卑下的情感,这让他的诗显得清洁、克制、典雅、文质彬彬,少了些生活的杂质和人间烟火气。他是那种靠近古人心灵的诗人,赠答唱和,酬唱交游,琴棋书画,诗书风流,这些几乎中断的传统,在他身上在在皆鲜明。他倒不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简单二分法,文与质,不妨雅俗共赏之。但他没有恶趣味,因此不会堕入下流,这种滤镜式写作对世界的呈现虽过于洁净,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谦逊的自我教育。它也不仅仅是散淡之心的自然体现,而是一种独具个人风格的诗学范式的雄心。育邦虽从不与人陷入争论,他温和,友好,总是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他人,一个生活中温和的朋友,但他有着鲜明的甚至顽固的美学立场,是一个淹博而典雅的知识型诗人,朋友们美其名曰“育尔赫斯”“育上人”,一为渊博,一为洁净。他当然没有看上去那么单线条的温和与文雅,他是副处级和国子监主簿的混合体。他可以写那种直通古人的诗篇,又与博尔赫斯、卡夫卡等现代性的恶之花心心相印;他在生活里柔软温和,自己不善饮却拥有一帮酒徒诗友。这就是他的复杂性。世界和人性皆复杂,任何单一的写作取向事实上都意味着某种偏狭,求其一端只会险象环生。而当代性自波德莱尔以来,对当代事务的处理就充满了芜杂,充满了悖论。能处理上下几千年的题材是非常难的,能将传统风格化为当代精神,更是难上加难。这条道路的选择意味着一种孤独求败的勇气,也的确更需要学养的滋润。如何由古及今,如何在借古抒怀中体现当代精神和当代价值,育邦也是下了一番功夫。他当然不是那种泥古派,不是那种食古不化附庸风雅(虽然他的随笔集也曾自嘲为《附庸风雅》),事实上他很当代,很西方也很世界,拥有普世的价值观念,对西方诗歌源流,对当代诸大师均有广泛的涉猎,他的随笔集《从乔伊斯到马尔克斯》可为佐证。他通常在诗里与古人对话,又在随笔中与西方的大师交流。有这样一个驳杂的心灵和知识背景,写出的作品自然也是复杂的。他貌似温和的生活面目后面,是激越的内心冲突;他看似恬静的诗歌表象下面,是波澜壮阔的精神气象。他依靠广泛的阅读保持着良好的品味,安静内敛的个性又让他保持着良好的常识感和人之常理常情。他没有因阅读而变异为一种知识怪物,也没有因为体制内的身份而变得小心翼翼或做张做致。他既热衷于做一些形式的解构和实验,也会将先锋精神融入日常的隐微写作中。这是一种视野开阔的、向世界文化真正敞开的、能吸纳异质精神的写作路径,因此才没有落入隐逸的、寂静主义的窠臼,才不会偏狭。   我大概有十多年没有认真读过同代人的作品了。也不是一首没读,而是极少。并非出于高傲或有意的忽略(我又有何资格忽略同代人),而是对自我的一种放逐——我希望将自己放逐到空旷无人的旷野里,没有同伴,没有追随者,一个人安静地追索。我希望至少到50岁之后再回来看看,当年的同伴们现在何处,写得如何。五十之年倏忽而至,说来就来了,这时候来读读育邦的作品,既是对同代朋友的重新观察,也是对自我的一个反观映照。作为写作者的批评,很难脱离自我而做出纯粹的批评。我有时也纠结于这种同伴式批评的可能性——你如何来认识同伴们的作品?你们有着相同的诗歌观念,接受着几乎相似的诗歌教育,在几乎相似的贫瘠的传统地基上写作,但你们的写作彼此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同气相求、惺惺相惜的江湖风习早就应该摒弃了,应该有一个更加成熟的共同体标准,一种在诗的“绝对标准”要求下的更为神圣、严谨的标准,而不是友谊的同温层,不是体制和民间的简单分野,不是修辞和口语的风格区别。这个标准是在历代大师的注目下,在猎户星座——那星空之神的光照下,在众多的诗歌幽魂不停游荡的地基上树立起来的。就像海德格尔在“贫困时代”这个神圣的视角下对诗人们的审视一样,当代诗人们应该在诗的“绝对标准”下自问:我的诗在历代大师所组成的诗歌星链中处于什么位置?它和我的人生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对应关系?它将带我走向何处?它和这个焦虑而灾异的年代构成一种有效的对话了吗?如果没有这些自我诘问,没有这些内心的惶惑和心灵的冲突,诗这个东西,写不写都无关紧要,写得好和坏也无从说起。基于此,我已不习惯于从技艺上去评价同代人的写作,而是直观其心灵,直观其视野宽度和价值取向。技艺虽具体到每一首诗永远都是重要的,但总观一个诗人的写作,尤其是中年之后的写作,大的脉络和走向才是最重要的。古人所谓气象,虽形象却笼统,我觉得还是精神、心灵、价值观等现代词汇更能说明问题。虽一招一式也可知微见著,但中年人了,某首诗写得好或不好没那么重要,从一个长时段观察,大部分作品注定湮灭无存。中年要解决大问题、大方向,解决生与死、人生的坍塌和重建。
  如此去关照、打量育邦的写作,如同同伴间的呼应,简单的赞美虽温暖却廉价。育邦不会希望从我这里得到赞美,而是基于理解基础上的会心一笑。他也不必从我这里得到什么建议,历代大师的教诲已经足够让人焦虑。对于我们这一代写作者,用不着再从别人那里听取什么道理,也没必要再按别人的道理来写作。试图用一个口号一统江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经常挂在嘴边的“危险的中年”——随年龄而来的不是开放的心灵和谦卑的姿态,而是占尽资源后的知识的或权力的傲慢——在他身上没有出现。我常被他身上那种没有焦虑感所追迫的从容与淡定所打动。他的专注,他的敬畏之心,他对“伟大作品”的孜孜以求,都符合一个当代作者的专业形象。他所从事的世俗事业,和历代的员外郎们也无区别。体制还是一个问题吗?借用卡夫卡的一句话,我们无往而不在体制之中。现在也不再是体制与民间的分野,真正的分野在于心灵。体制化意味着僵化的、平庸的、贫乏的一切,体制拒绝的是真正的才华,是开放的心灵。多少所谓的“民间派”,早已封闭心灵、堕落僵化得一塌糊涂。
  同代人意味着我们共同经历过一段人间时光,在一个相同的写作场域里,相伴经历同样的时代境况,并面临后代们共同的审判。我们有共同的基础,也有相似的贫乏。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面临着这样一个平庸的写作现实:经验的贫乏和心灵的平庸。经验的贫乏自不待言,我们在一个松动的汉语地基上开始起步,我们诗歌的父亲和兄长与其说来自传统,不如说来自异域。拉金在回忆他的青年时代时曾自豪地说:“我年轻的时候,我们有叶芝、艾略特、格雷夫斯、奥登、迪兰·托马斯、约翰·贝杰曼——你能找到一个可以匹敌的阵容吗?”是啊,再来看看一个世纪之前美国诗坛的70后和80后们,亦可谓大师迭出:史蒂文斯、弗罗斯特、艾略特、庞德、威廉斯、摩尔、杰弗斯、哈特·克兰……但相比于爱尔兰,勃莱甚至觉得美国诗歌都太贫乏了:“假如诗是一匹上了鞍鞯的马,在爱尔兰,人们看到在牲口棚挂着辔,而在美国,人们必须得从杀一头牛开始,剥皮,晒干,制革,切成条……”如此一比照,我们的贫乏更是历历可见。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激越的突进,汉语诗歌似乎已度过了它激流勇进的青年时代,开始进入危险而沉闷的中年,很多堪称导师者往往刚到中年就退场了。这十多年来,似乎都没有什么亮眼的诗学观念和有意义的诗歌现象出现了,大家争论的问题,似乎还是十几年二十几年前的老问题,实为一种无实质意义的“内卷”。时代的列车进入它的变轨期,但诗人们似乎还在文明的洼地上自得其乐。先锋不是走入了主流就是堕入下流,伟大的、高贵的汉语写作如此匮乏。一批90后写作者让人欣喜,起点高,视野开阔,充满了个性和创造力。但也有不少年轻诗人或在知识的傲慢与偏见中艰难摸索,散发着浓烈的青春的酸味;或一头扎进轻便的下流通道,心灵和技艺都显得如此便宜,将诗的门槛一再降低。中年的困境不再详述,险象环生自是应有之义。随老年而至的“晚期风格”,不是充满通透和张力,老来诗篇浑漫与,而是昏庸、松垮,是精神、肉体和文本的多重松懈。这大概就是我们经验与贫乏的现状,我总是比较悲观。海德格尔在描述“贫困时代”时说,时代之所以贫困“乃由于它缺乏痛苦、死亡和爱情之本质的无蔽”,“终有一死的人还没有居有他们的本质。死亡遁入谜团之中。痛苦的秘密被掩蔽起来了。人们还没有学会爱情。”但贫困的时代也是诗人真正现身的时刻,因为正是诗人真正持有语言,“只要语言在,他们就存在。歌声依然栖留在他们的贫困的大地之上”。
  痛苦、死亡和爱情,如何深入这些人类永恒的主题,以讓我们的生命和时代真相相互裸呈?想必努力追求伟大的育邦,也在思考着这些严峻的问题。虽然他的写作不那么激越和孤傲,而是秉持谦卑和虔诚的美德,在一种简朴而内敛的个人风格中,努力展示当代汉诗的奇迹。我们的写作风格虽然不同,却面临着相似的处境,面对着同样的困境,承担着共同的责任。无论如何,在汉语的诗歌长河里,我们也会成为某种基础,而非目的。当我们面对共同的后代时,我们也将接受同样的审判——诗人们啊,你们在你们的时代到底创造了什么?你们在人类文明的地基上又增添了什么?你们是如何穿越那个贫困时代的?你们又做出了怎样的努力?……面对后代的审判,我们将荣辱与共。
  最后,以这首布莱希特的小诗《致可怜的B.B.》,与育邦兄共勉:
  呀,我们
  希望建立良善的基础,
  但我们自己却无法良善。
  请不要对我们
  审判得过于严厉。
  (黄灿然译)
  作者简介
  朵渔,诗人,随笔作家。1973年出生于山东,现居天津。
其他文献
风带着草木的清香从这个山丘  来到那个山丘  红叶与金黄的稻谷  守候着秋天每一个时辰  到處是播种者收割的喜悦  过客翻阅着风景的词条  但没有春耕时那悠扬清脆的笛声  田间的乌桕树也落尽了白色的果子  在树下想起我——  背着书包绕过乌桕树  背着行囊告别乌桕树  时过境迁孤独还是乌桕树
期刊
在吃草的年代,我多么想念  那些谷粒啊  我討厌稗子草  更讨厌在稻田里放过稗子草的好人  我曾经写下:一朵花的分量  是与时代相匹配的  现在必仍要写下:一株稗子草的命运  仍然是与我的命运相匹配的  歌颂稗子的,是幸福之人  因为他不需要粮食或者已经丰衣足食  而我,在岁月的沟壑里  看见了比黄金还黄的稻谷  并因之而欢欣鼓舞
期刊
这里生产  电台,录音机,广播  和一堆废铁  生活掺在其中  如一个没完成的指标  车间永不打烊  睡眠是一天一个的馒头  他是工厂的锈  他的爱人  早已乘车南下  闲的日子  就跑到库房,生一堆火  火燃烧时会产生  光阴的痛感  硬邦邦的厂楼里  月光贴在他背上  像一座少女的坟墓  慢腾腾的人们  并排着下岗  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他说:“只是对黑色过敏罢了”  足够黑,才会四处碰壁 
期刊
深谷,鎖不住翅膀上  觉醒的春天  那时,曾有一对蝴蝶在原野飞舞  此刻,彩云下  只有这一只,零落地飞着  间或在一片叶脉里归隐  它和深谷相望,在青黛的石缝中  独唱着原野之歌  驮着忧伤,穿行在高低起伏的生活里
期刊
我要学会做一个牧羊人  自由放牧在比利牛斯山  忠誠的牧羊犬四处游走  空气清洌如水在山谷中流淌  棕熊臃肿如球  昂起苏醒的头颅在山崖间眺望  野草噙满露珠在曙色里醒来  轻柔的山风饱含花草的幽香  鹤群启程飞往茫茫北欧  紧随其后的是春天的芬芳  缓缓游动,缓缓游动的流云呀  就是我在比利牛斯山走散的羊
期刊
我安然地接受,岁月的馈赠  在生命的长度和宽度中  无论欣喜还是迷惘,只是这样  放任自流,换得了些许的放纵与虚度。  那一缕春日的晨曦,复原了一片锦绣  那一丝秋日的光华,像是盛大的告别  而我都没抓住,生机之始的蓬勃  生机之末的黯然。  置换了时光的,是一壶新沏的茶中  裊袅升腾的烟气,是某个上午  在对流水的凝眸中,无由地惆怅  我真想不见这悲伤的河流  我想起,那个被训斥的孩子  在放学
期刊
仿佛盐藏在深蓝里  一丛迷魂草的呐喊  在沉默的泥土里汹涌  而雪潜于云朵之上  道不破一则谶言  深海之下,十七米甚至更深  沉静的海涂开始摇晃  寄放了千万年的疑惑  被一道帶光的弧线惊起  古船木的纹路里  海的记忆被一把壶或一盏茶唤醒
期刊
经历怎样的伤痛,冰川才流下  这巨大的一滴泪  或许是落在亚丁的  一颗璀璨的翡翠,镶嵌于  藏地高原  終于负重地来到眼前  天空被白云翻开  湖水倒映雪山  所有的震撼因为敬畏而失语  隔着千年的水,听到  海的召唤
期刊
雨落在树叶上  雨落在汽车玻璃上  雨落在地上  雨还落在房顶上  落在桃花上  落在我们头上  雨像琴弦,弹奏着  雨中的每一样事物  最后,雨落在這首诗里
期刊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反映在党的领导下,边疆军民携手同心、顽强奋斗的光辉历程,展现南疆中心城市阿拉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巨大变化,奔向新时代、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和成就,江南杂志社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宣传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共同举办兵城红都杯“走进塔里木,爱上阿拉尔”全国诗歌大赛,现将获奖作品选登刊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