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待机族”的理性与无奈

来源 :人力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00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份的招聘市场,如同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天气一样火热。虽然离毕业季已经过去近两个月,许多求职者已经拿到了自己心仪岗位的录取通知,但在招聘会上,仍然有不少毕业生穿梭在公司的展位之间……和忙于投简历、面试的毕业生不同,有这样一群“待机族”,毕业之后,他们给自己几个月到一年不等的时间,选择游学、做义工、实习,或者为自己的未来做规划。
  这样的做法被称为慢就业。当“90后”甚至是“95后”高校毕业生成为求职季的主力军时,这样的慢就业概念正在逐渐被接受和实践,慢就业成为一种新的“冷思考”。然而,在部分被动慢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对自身职业定位有偏差、所学专业与职场需求不匹配、被网络虚假信息蒙蔽而做出错误求职选择等多重隐忧也不容忽视。
  找工作不难,难的是找到称心的工作
  今年刚刚毕业的黄小青花了3个月最终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回忆起自己的求职经历,她说:“刚毕业的‘求职黄金季’竞争很激烈,理想的职位大家都蜂拥而上。”
  “对于毕业生来说,找到一份工作并不算难,难的是找到称心工作。”最终,她选择回到家乡就业,也是因为考虑到北京生存、就业压力大,家乡最近几年发展很不错,对于年轻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像黄小青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激烈的职场竞争已经不足为奇。据教育部数据预估,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有795万人毕业,比去年增加约30万人。我国已连续三年实现毕业生、就业创业人数“双增长”。
  投入职场的毕业生不但面临申请职位时的竞争,毕业之后选择创业的毕业生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和风险。由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3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的今天有46.2%继续自主创业,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有46.8%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三年内有超过一半的创业者退出,对于毕业生来说,创业的风险不容小视。
  面对如此竞争,有一群人则“逆流而上”,他们选择不就业也不求学,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暂时处于“待机”状态。一项针对2016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处于“未就业”状态的本科毕业生中,有1.6%选择“不求学不求职”,处于“未就业”状态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也有3.1%选择成为“待机族”。
  慢就业折射多样化就业心态
  慢就业正在年轻人中成为一种趋势。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是社会发展、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部分家庭的父母选择不给孩子施加就业压力,社会上“毕业马上就业”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这给慢就业提供了土壤。
  魏老师是一名“90后”大学生的家长。他认为,慢就业不等同于“啃老”“颓废”,而是表达了现在年轻人更加理性选择职业、渴望全面了解社会的意愿。年轻一代毕业生中的不少人已经不再把毕业挣钱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他们的眼光更加长远,选择利用毕业后的几个月到一年广泛地接触社会。他们对社会的思考和人生的规划都更加清晰。
  年轻人之所以给社会造成慢就业的印象,是因为很多在老一辈人眼里算不上“正式”的工作,事实上却为年轻人就业提供了新渠道。开淘宝店铺、做代购、当主播……这样没有固定收入的职位,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这些工作能够让一些学生自食其力,但是给人造成的主观印象就是学生没有就业。
  创业大潮兴起,很多学生从读书时就开始凭借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在网络上开展个人业务、接单子,比如商业插画师、私人摄影师等非常独立又自由的职业,一些学生能够以此为生,所以毕业后并不急于去找一份固定的工作。自由职业的特征非常符合一些“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主观爱好,自由,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办公地点,灵活性非常高。
  有专家表示,慢就业大多适用于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他们没有什么家庭负担,希望能够尝试更多可能性,拥有更丰富的阅历。但是慢就业不宜时间过长。未经选择地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可能为自己的简历带来“反效果”。
  调查显示,慢就业的趋势正在扩大。影响就业决策的因素中,薪酬水平、发展机会、个人追求、职业规划对于现在的毕业生来说同等重要,需要谨慎思考和判断。社会环境能够包容部分学生“不着急上班”的行为,是社会进步和包容度提高的表现。
  王志芳几年前创建了自己的创业公司。总结自己的职业经历,她也认为慢就业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国外学生毕业之后都会有‘间隔年’的习惯,花时间旅游、投入社区工作、实习,也是明确自己未来方向的过程。”
  “我曾在大公司工作多年,又出来创业,这段经历让我感觉,大学生活与社会生活其实差距很大,职场生活和自己的预期也有巨大反差。这个时候没有一个‘缓冲期’去认真思考与分析自己的职业规划,就会带来职业发展不符合预期的‘落差感’。”王志芳说,“在学校时,其实很多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当年的决定完全是‘随大流’的选择。如果从一开始有几个月时间思考,我认为会更好。”
  被动慢就业存多重隐忧
  高校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了希望自己能有至少数个月时间充实自己、规划未来之外,还有部分毕业生由于计划在未来参加公务员考试、出国深造而暂缓就业。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部分毕业生的慢就业行为则是“不得已而为之”。
  造成部分學生暂缓就业的还有专业之间的“冷热不均”。《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就全国总体而言,以本科毕业生为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广受招聘市场欢迎的专业,而音乐、表演、美术学等专业则同样连续三年成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红牌专业”。
  慢就业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问题是,有些专业设置和如今的职场需求不匹配,许多专业设置陈旧,不利于毕业生的长期发展。除了社会对慢就业需要更多宽容,许多学校应该及时评估专业、更新教学内容、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和能力塑造,减少被动的慢就业发生。   还有部分高校毕业生因为被网络虚假信息蒙蔽、做出错误求职选择而被迫慢就业。有部分学生反映,有些诈骗公司在网站、手机应用软件上招聘应届毕业生从事传销等非法活动。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马上得到工作的心情急迫,非常容易因为上当受骗而延缓就业进程。
  慢就业的隐忧不仅仅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长期的慢就业还可能养成求职惰性。如今发展得比较好的学生,多数是那些在毕业前已经做好规划,毕业立刻付诸行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走向未来。
  选择恐惧:是心理因素,更是社会因素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句空洞的话,就是在我即将毕业的那两年突然变成一个核心话题的。人们在刚刚进入成年的那几年里,心理上需求的,是属于自己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你开始希望有自己的朋友、恋人,甚至家庭。因為第一次,你可以真正脱离那个你出生附带的社会关系,转而发展你自己的社会关系,所以你会奋力抓住这个机会,想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
  但问题在于,如果离开学校,离开家庭,离开自己生长的环境,你从哪里获得社会支持和资源呢?这个时候,非常普遍地,人们会害怕“自我丧失”。因为在过去的经历中,“自我”这个概念,总是跟家庭、学校这种强制性的关系粘合在一起。所以很自然,当我离开了学校和家庭,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是谁。
  笔者曾面试过一个实习生,因为是第一次面试,所以对方在谈话中直接表达了她的这种不安。从纸面上看,这个姑娘的经历有点让人羡慕,从高中到研究生都是非常完美的名校背景,也有海外留学经历,还有社会活动,学习成绩也很优异。但是她正在挑选各种类型的工作,她不是很确定自己喜欢做什么,更加害怕因为做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职业,而变成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过上自己不想要的生活。这种不安让她在择业的时候犹豫不决,踌躇不前。
  这样的实习生,在这个校招的季节,我一个星期能面试三四个。很多人因为这种犹豫的表现,而没法得到想要的工作。于是就渐渐对找工作失去了信心,就更加坚信了自己需要先找到自我,再开始工作的想法。我周围这些选择慢就业的朋友们,多半都是这样的心态。
  很多人都会在这个时候问我这样的问题:万一这个不是我想要的工作怎么办?万一我对这项工作没有任何兴趣怎么办?万一我一点也不擅长这份工作怎么办?我总是回答,万一到时候真的万一了,你换一个工作不就好了。于是他们就会非常紧张地说,难道经验不是一个很重要的积累过程么,我花时间做了这项工作,发现没有意义,这些经验也没法让我在别的岗位上有建树啊。
  其实,当你真正走上职业生涯的晋级之路之后,没有人会在乎你最早的那份工作的两年在忙些什么。没有人会问你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选择这条道路,也没有人会怀疑你这两年的经验到底有没有用。
  我们常常在一种逻辑上的谬误中被“激励”着长大。在这种教育下,我们对转变人生的重要选择,充满了焦虑。二十多岁的时候,担心失去自我是正常的心理发育状态,然而家长、社会依然在助长这种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传说。当二十多岁的我们在纠结中迟疑不前,社会一方面疑虑我们的独立能力,说我们啃老,另一方面却在加重我们的恐惧。行为永远是自身的心理发育水平和社会风俗的产物。当我们最终做出一个选择,也许这个选择并不完全是我们主观意愿,所以,又何必做过多的纠结呢。
  责编/齐向宇
其他文献
我公司想申请稳岗补贴,请问稳岗补贴政策具体内容是什么?公司符合怎样条件能够申请,对申请材料有哪些要求?  对采取有效措施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的企业,由失业保险基金给予稳定岗位补贴,简称“稳岗补贴”。  失业保险统筹地区实施稳岗补贴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上年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具备一年以上支付能力、失业保险基金使用管理规范;企业申请稳岗补贴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依法参加失业保险并缴纳失业保险费;
传统观念认为,资源是成功的关键,资源越多越容易成功。在这种观念驱使下,个人总是想要获取更多的财富,公司想要积聚更多的资源,似乎“多”就意味着成功。斯科特·索南沙因在其新书《延展——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中指出,正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人们在看待资源的方式、使用资源的效率方面出现差异,致使最终的结果千差万别。  作者将信奉“拥有更多资源=获得更好的结果”准则的人称为“追逐者”。追逐者盲目地接受他人所
近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指出,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鼓励各类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优化创新政策供给,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体制机制。营造激励创新的市场竞争环境,清理妨碍创新的制度规定和行业标准,加快创新薄弱环节和领域立
北京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近日发布消息,为倡导低碳环保理念,今年北京市将继续为参保人提供电子版社保对账单。参保人如需纸质对账单,需在2016年4月22日前通过单位提出申请,或直接登录社保网上平台自主变更获取方式。参保人如未选择获取对账单方式,将不再邮寄纸质对账单或发送电子邮件对账单,默认将通过网上查询方式获取对账单。处于参保中断期间的人员暂时还无法变更获取对账单方式,可通过社保网上服务平台、社保自
我公司由于受到外部经济形势的影响,打算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撤销上海的销售部门,涉及人员大概30人左右。其中大部分员工都愿意与公司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但有一名员工始终不愿意协商解除。现公司想以“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由协商变更,为该名员工提供深圳总公司的面试机会,但只有通过面试考核才可以留任总公司。请问,这样操作是否存在法律风险?如果没有法律风险,一般应给予劳动者多长时间的答复期?  《劳动合同法》
人,是需要榜样的。  榜样,是为了超越的。  明代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赶超是职场赛跑的一个常态。  那么,树立起来的标杆,也即“参照物”,必须要高。  先民造“参”字,可谓高瞻远瞩。  甲骨文之“参”——下面是个人,头上是三颗星,表示吉星高照。  金文的“参”字有了一个变化,星下闪耀着“三”道光芒。  许慎的《说文解字》释“参”为“参(shēn)商,星也”。其实,“参”的本义
5月19日,京东6.18活动的启动会上,刘强东抛出“京东无假货”这一议题。话犹在耳,未被授权卖博柏利男鞋的京东,显然给了自己一记亮响的耳光。  有专家指出,在国内电商产业井喷发展的当下,从粗放到精细是一条必由之路。在“流量为王”的经营理念下,基于各种因素,电商在初期出现假货现象也不足为怪。不过,若不能实行严厉的打假措施,充分扮好平台的把关者角色,让“无假货”成为一种企业责任,那么就始终难以扭转负面
“不插电”本意是指不使用电源插座,即不经过电子设备修饰加工的现场化流行音乐表演形式,也指一种摒弃全电声乐队效果的音乐形式。“不插电”通过尽量使用原声乐器获得纯净音色,从而达到一种更原始朴实的艺术效果。安德鲁·斯玛特建议人们在工作之余适当让大脑处在“不插电”模式下,在放松和放空的状态中更高效和愉快地完成工作。  安特鲁· 斯玛特建议你现在就坐下来休息一下,什么也不要想。我们过去一直认为,一个人承担的
曾让中国经济引以为豪的人力成本优势正在消亡,全产业链成本绝杀正在显现,所谓“乾坤卷帘去,宇宙铺张时”。  利润=收入-成本,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公式。人力成本从一方面看是成本,从另一方面看则是一种投资,凡投资必讲求回报率,产出倍增或是成本倍减。而产出倍增并非HR自身的事,HR能做的只是在职域内的人力成本掌控。人力成本包括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险成本、离职成本。这里的成本有看得见的显
以往,企业会把对员工的大部分关注都放在入职管理和在职管理上,想方设法在员工就职期间从工作、薪酬福利、环境、组织文化、员工关系、职业发展等多种途径保留员工,延长其在企业的工作周期。然而,管理者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无论企业做了多大努力去做员工保留计划,也无法改变新生代员工爱冒险、随性、喜欢“游走”在不同企业和行业的个性特征。面对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且在未来仍将延续的离职率,企业管理者需要用全新的视角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