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贸易网络的演化及动力机制研究

来源 :国际贸易问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060214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时态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贸易网络演化及动力机制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发现:经济体的GDP、贸易额比重同时存在发送效应和接收效应,研发支出、贸易自由度仅存在发送效应;趋同效应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贸易关系更易在GDP和产权保护度接近的经济体间产生;接壤网络、殖民网络和自由贸易协定网络对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形成和维持有着正向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贸易网络在演化的进程中保持着整体相对稳定的演进趋势,出口产品的经济体呈现出一种分散的趋势,但存在日益明显的等级结构,互惠贸易关系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动态延迟特性.本文克服了传统方法仅关注外生因素和静态分析的局限,刻画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贸易网络的演化及其动力机制,为我国深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消除潜在贸易摩擦,维持和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贸易网络中的优势地位提供了启示.
其他文献
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社会各界对其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有关核算研究及统计实践面临诸如定义、生产范围界定、统计分类、估价和增加值估算等问题.为此,本文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结合各方面研究归纳出分享经济的本质,一种有偿暂时性让渡闲置资源使用权的市场性分享活动,这种活动在互联网通信技术,尤其是分享平台的助力下,进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同时,利用SNA的生产观点归纳出分享经济的生产与产出统计范围,并对相关统计分类方法和标准进行了探讨.最后,针对分享经济估价问题提出了有关估算方法.本文的创新在于提出了分享经济
我国现有的行业层面就业统计数据不甚充分,且在统计对象、核算方法和行业分类等方面缺乏统一性,导致我国各年份行业层面就业数据可比性较差.为准确核算一套可比的行业层面就业数据,本文厘清就业数据的不同核算口径,提供不同口径转换统一的方法,基于最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标准,测算1990—2018年97个行业大类就业数据,并证实测算结果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测算行业层面劳动生产率,进行行业分布和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结果显示,本文核算出1990—2018年97个行业大类的行业层面就
期刊
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稳定在4%左右,难以较为准确反映就业动态;而劳动力调查样本量有限,城镇调查失业率对省以下各级行政区域代表性不足.本文将针对大数据的机器学习算法与针对传统统计数据的核算思想结合起来,基于某四百万人口城市2016—2018年的全样本行政大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每个城镇居民每个月的就业状态进行预测,再利用统计核算方法,估计出该城市的失业率.在个人层面,本文的模型在样本外测试集上的准确率达到96.7%.经过统计核算加总,本文估计的当地失业率在合理区间范围内,并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对就
期刊
本文探讨了数字产品进口对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作用机制,并在全面识别数字产品的基础上,考虑"进口来源国数字经济"综合构造数字产品进口指标,继而匹配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贸易数据对相关命题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数字产品进口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2)进一步地,数字产品进口主要通过"提升企业生产率"和"促进出口产品多样化"两种渠道提升了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3)区分地区、行业、企业和产品异质性后发现,该作用效果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劳动密集型和竞争程度低的
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本文就数字金融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显著提高了我国企业出口DVAR水平,并且该作用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渠道检验显示,数字金融发展降低了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进而对企业出口DVAR起到提升作用;在考虑核心指标稳健性、内生性等问题后,数字金融对企业出口DVAR的促进作用依然显著;出口DVAR动态分解结果显示,市场资源重配置效应是影响整体出口DVAR增长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证实了数字金融发展的经济效益,是我国企业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及"国际产能合作"新概念提出以来,中国对非基础设施建设能否切实推进中非产能合作备受关注.本文从贸易增加值角度对不同方式的中非产能合作进行识别,探讨了中国对非基础设施建设与中非产能合作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对非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促进中非产能合作,且机制检验证实了基础设施改善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是两大重要渠道.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处于经济发展较好、建有中非经贸合作区的非洲国家,上述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且在不同产业、行业,异质性表现得亦是十分突出.本文研究将有助于正确评价中
中欧班列是连接国内与国际市场的重要通道,可以推动要素与商品流动,提高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利用上市公司数据和海关出口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中欧班列对出口企业TFP的影响.研究发现:中欧班列开行显著促进了出口企业TFP的提高.异质性检验发现中欧班列主要提高了东、西部地区出口企业TFP,且对中小规模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促进效果更显著;取消或降低政府补贴并不影响中欧班列对出口企业TFP的促进作用.经过PSM-DID检验、三重差
贸易与环境的关系一直是政府、企业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污染企业环境调查数据,重点探讨了由进口贸易引致的竞争效应对中国企业SO2产出和排放行为的影响.在以进口渗透率作为进口竞争代理指标的基础上,本文研究发现:进口竞争能够显著降低企业SO2产出(排放)强度,且这一效应对于相对清洁行业内企业、高市场竞争度行业内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影响作用更加强烈.进口竞争主要通过生产技术升级机制降低企业SO2产出(排放)强度,而产出规模调整机制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进口竞争会提升行业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