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细胞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we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性脑卒中是成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而炎症反应在其病理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小胶质细胞被激活,继而在脑内引发了一场以免疫细胞为主的炎性风暴。在这些免疫细胞中,单核细胞起了重要作用。单核细胞在缺血脑组织中可分化成具有潜在吞噬功能的细胞,即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起初,这些细胞的存在被认为是炎症反应加剧的标志,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些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中扮演了更为复杂的角色。本文将对单核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对治疗产生的影响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2-甲氧基雌二醇(2ME2)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2ME2治疗组,每组24只。后2组采用Longa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造模后2ME2治疗组给予2ME2(24 mg/kg)腹腔注射,连续7 d;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注射。造模后7 d采用Bederson标准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采
目的探讨改良的血运重建术——硬脑膜血管融通术(EDAS)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改良的EDAS术治疗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明显好转,根据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4例基本痊愈,1例显效。5例患者术后CTA和(或)DSA均发现颅内外侧支循环建立。结论改良EDAS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
目的系统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在神经胶质瘤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万方、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录的关于人脑胶质瘤中VEGF的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关系的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6年6月。提取资料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用Begg’s漏斗图和Egger’s法评估文献的发表偏倚。结果
目的探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基因1(PCK1)第4外显子144位点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95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证实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病例组)及同期行体检的106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PCK1基因第4外显子144位点的基因型,
目的探讨卷曲螺旋结构域-26(CCDC26)基因rs4295627多态性与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BM、万方和CNKI数据库收录的CCDC26基因rs4295627多态性与胶质瘤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6年4月1日。依照预先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有关的病例-对照研究,提取和评价资料质量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项病例-对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不同平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麻醉科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采用超声引导下不同平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常规行肩部手术的患者60例,其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均为Ⅰ~Ⅱ级,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颈6穿刺组和颈7穿刺组,每组30例,分别在肌间沟颈6、颈7水平注入0.5%罗哌卡因10 mL。观察2组患者臂丛神经感觉阻滞范围、运动阻滞程度
目的探讨3D静脉融合模型在脑膜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3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颅内脑膜瘤患者19例,分别将其术前、术后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CE-MRV)原始资料导入神经导航仪手术计划系统,进行3D静脉融合模型的构建,对肿瘤和静脉进行模型重建、分割、融合,依此对颅内静脉循环做围术期评估,术中应用实时导航实施肿瘤和静脉的定位。结果3D静脉融合模型显示效果良好,
脑卒中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防治脑卒中已成为亟待攻克的医学难题。大量研究证实雌激素具有显著的脑卒中神经保护作用,但其临床应用却遇到众多阻碍。长期使用雌激素,尤其是激活雌激素受体α(ERα)会增加生殖系统肿瘤的发病风险。而近期国外和笔者研究均发现,激活雌激素受体β(ERβ)能够显著减轻脑缺血损伤;此外,激活ERβ还能改善去卵巢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与雌激素或ERα激动剂相比,ERβ选
癫痫持续状态(SE)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急危重症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目前已成为倍受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研究发现内源性抗惊厥物质的参与,兴奋性、抑制性功能失衡的恢复,酸中毒,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变化,以及能量耗竭可能参与了SE的终止过程。本文围绕上述内容针对SE的终止机制综述如下。
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BD)是快速眼动(REM)睡眠期出现的以肌张力缺失并伴有与噩梦相关的复杂运动为特征的发作性疾病。RBD与PD密切相关,伴RBD的PD患者发病机制可能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缺陷及脑干核团如蓝斑/蓝斑下区复合体等有关。此部分患者出现率高,非运动症状更重,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损害更突出,除积极干预PD外,应给予RBD患者针对性的预防损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