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电影婚恋题材中的跨文化传播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y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婚恋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大事,也是人生成长的标志性大事要事,婚不成则业难立,家不安则社会乱,因此,婚恋故事成为电影题材拍摄的重要领域。从农业时代跨越到工业文明时代,人类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传统婚恋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遭遇现代性危机,个体的思想解放,生命的自由权利,不断深入人心,顺之者则幸福满满,违逆者则悲剧连连。在电影中呈现古老中国的婚恋故事,成为导演们乐此不疲的领域,作品既能满足亿万观众的窥视欲,还能解答年轻人心中的困惑,古老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冲突,成为观众追捧的猎奇点和消费点。张艺谋拍摄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冯小宁拍摄的《黄河绝恋》《红河谷》,都涉足婚恋题材,故事好看感人,情节波澜曲折,人物塑造典型,深受观众喜爱,市场效应良好,成为当代电影佳作。
  李安作为华语电影界的著名导演,有着双重的文化身份和人生经历,使得其电影作品既能较好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又能融入美国文化新思维,这两种文化的交融、冲突等故事情节,形成了李氏独有的特色风格,在国际电影界产生广泛影响,其《喜宴》正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作品。
  一、 跨文化传播的独特魅力
  古老中国的人生婚恋,有其独特的文明礼数和内涵规则,几千年来对增进家庭幸福,维系社会稳定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大家庭,正是由不同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交流融汇而成,历史车轮驶入现代之后,社会交往不仅有中华民族内部之间的融合冲突,还有跨国文化的融合传播,如何把跨文化的交融冲突用电影艺术传播出来,成为华语导演能力与智慧的一种考验,而观众则是最好的检验者,拿出过硬作品才是最好的生动诠释。
  中国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美国是全球最发达的现代大国,两国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处世风格、思想观念等差别很大,因此两国婚恋文化在社会熔炉中不断交融与冲突,形成独具特色的跨文化传播。电影《喜宴》在1992年的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金熊奖”,并荣获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台湾金马奖和最佳导演等5项大奖,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典范佳作。电影主要叙述台湾青年伟同来到纽约工作,有个与自己相爱的同性恋男友Simon,可远在大洋彼岸的台湾父母却希望儿子早结婚、早生孙。伟同在亲情与爱情之间艰难抉择,最终想出和来自上海的非法移民女孩葳葳假结婚,而葳葳通过结婚可以拿到美国绿卡,彼此皆大欢喜。电影取名《喜宴》,其喜在两全其美,既满足父母抱孙子之情感心愿,又满足自我同性恋的自由选择;但喜中有忧愁冲突,年迈父母的身体正在衰弱,在机场依依不舍中远望父母身影的消失,让人感慨人世身份的快速转变。可在喜宴闹洞房那天假戏真做,伟同身体还能行,葳葳意外怀孕,同性恋男友Simon认为遭受伟同欺骗,于是二人大吵大闹,要坚决分手,葳葳则坚决要打掉孩子,选择独立生活,此时故事情节达到高潮。多重压力下的伟同十分痛苦,终于把真相告诉母亲,母亲贤惠包容,但没想到从小乖巧听话、聪明帅气的儿子居然是同性恋,想到出生艰难和成长的快乐时光,面前这个儿子完全不同于小时模样,而父亲假装听不懂英语,最终在父母的关怀感召下,葳葳则保留了孩子,Simon愿意接纳孩子当爹,一个孩子两个爹,最终组成了特殊之家。三人来到来机场欢送父母,与老父母的远别,总算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故事以美好结局谢幕,给人留下想象空间。
  在电影跨文化传播中,既要觀众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要感受美国的现代文化,这对导演是极大的挑战。作品通过细节表现中美婚恋文化的交流融合,不断呈现两国文化的矛盾冲突。中国婚恋文化强调成家立业与传宗接代,有家才能有事业,家是幸福港湾。美国婚恋文化则突出自由选择与责任担当,结婚不仅是传宗接代,更是彼此心灵惬意的幸福契合。“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看到爱的面目而感动,不论爱采取什么形式。我们的同情心遇到它就起共鸣,不管它的对象是什么——或者是构成男女之间的爱情,一个人委身给一个异性,两个生命融合为一;或者是构成家庭之间的各种感情,父母子女的爱、兄弟姐妹的爱;或者是巩固的友谊,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互相信任,彼此忠实。爱的对象越广大,我们就越觉得崇高,因为爱的益处随着应用的范围而扩建。”[1]在全球文化交融的社会里,我们只能去尊重接纳,传播跨文化的内涵特质,融合发展。
  二、 跨文化传播的叙事方式
  (一)突出说话者的身份特征
  在《喜宴》的跨文化传播中,由于导演李安有跨文化的生活体验,在表达中以电影语言为载体来体现跨文化传播,在叙事过程中,时刻不忘将中华文化与美国文化进行沟通交流,不断对他者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探讨。这种叙事方式既能对他者文化认识保持客观性,又克服文化间的差别对待和傲慢偏见。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因素很多,但能有效沟通是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如历史学家赫拉特在《人类简史》书中对人类奥秘探求所讲道:“我们是怎么将其他人类物种赶出世界舞台?为什么就连强壮、脑部发达、不怕寒冷的尼安德特人,也无法挡住智人的屠杀?相关的争论必然会继续。而目前最可能的解答,正是得以辩论的原因: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为有独特的语音。”[2]在故事人物之间的发言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在影片《喜宴》中,将这两个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将文化之间的相互传承放在了平等交流的位置上,彼此地位得到应有的确定。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导演李安的双重文化身份,由于长期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使得他对这两国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在电影的艺术表达上最大程度地规避了文化优越感和傲慢心态,同时也没有批判传统文化。整部电影在文化的传播上显得非常客观理性和包容,实现了文化的自我超越,李安在影片中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审视,包含了文化交融和矛盾冲突,对传统和现代的抗衡进行冲突叙述,成就了电影的艺术水平。
  (二)构建融合冲突的叙事方式
  人与人之间要想实现跨文化的良好交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在内容上实现相互理解,简单来说就是某种文化符号的理解。电影语言具有自己的符号特征、语汇功能以及叙述规则,运用特定的声音、画面、道具等要素,使它更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理解。中国语言文化风格强调委婉迂回,蕴含悠远,其爱突出细心问候,关注生活层面;美国语言文化风格强调直截了当,意味明白,其爱强调尊重理解,关注精神层面。在美国社会,同性恋早已没啥稀奇,父母只会尊重理解,人成年后有选择的自由权;但同性恋和中国文化传统格格不入,甚至被看作是龌龊羞辱和心理变态。每次伟同和父母电话交流,都羞于诉说自己的同性恋身份,父母催婚在中国社会是常见之事,美国父母则放任自流,突出自我担当。伟同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最终选择用撒谎的方式来圆满故事,这样既希望得到自由之爱,也得到亲情之爱,故事情节不断向高潮推进。其实,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是关于身体消费的问题,异性之间的身体消费对一部分男女未必快乐开心,同性恋的身体消费对一部分人之间却幸福愉悦,因此,男女身体始终是电影艺术探索的社会问题。“在经历了一千年的清教徒传统之后,对它作为身体和性解放符号的‘重新发现’,身体在广告、时尚、大众文化中的完全出场——人们给它套上的卫生保健学、营养学、医疗学的光环,时时萦绕心头对青春、美貌、阳刚、阴柔之气的追求,以及附带的护理、饮食制度、健身实践和包裹着它的快感神话——今天的一切都证明身体变成了救赎物品。在这个心理和意识形态功能中它彻底取代了灵魂。”[3]“身体之所以被重新占有,依据的并不是主体的自主目标,而是一种娱乐及享乐主义效益的标准化原则、一种直接与一个身穿及指导性消费的社会编码规则及标准相联系的工具约束。换句话说,人们管理自己的身体,把它当作一种遗产来照料、当作社会地位能指之一来操纵。”[4]因此,电影《喜宴》虽然传播文化,但男男和男女的身体成为故事叙述的聚焦点。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张丽,女,山西人,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化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电视剧《古剑奇谭》剧照 由热门网络游戏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古剑奇谭》在网络总点播率高达 71亿,成为近期最热电视剧收视之王。《古剑奇谭》以其曲折的故事,引人入胜的情节,为年轻人营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虚幻世界。年轻人把自己对热血友情和青春爱情的想象投射到主人公的身上,随着主人公的足迹,展开了一次
20世纪30年代初,电影已经由刚传入国内时的新奇玩意儿迅速成为广受民众欢迎的大众娱乐形式,从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到商务印书馆开始拍摄教育电影,再到“火烧”系列所掀起的商业潮,中国人发掘电影的教育性和商业性功能仅用了十余年的时间。此时,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军阀混战的局面得以缓解,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都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国民党当局开始重视教育、发展经济,电影教育也在此时受到重视。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文化竞争力逐渐成为国家重要软实力。动漫作为当下全球文化领域交流广泛的媒介产品,在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韩国政府对动漫产业的强力扶持、数字媒介技术的不断成熟、全球动画市场持续扩大的背景之下,韩国动画逐渐走出国门,在全球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韩流”文化风潮,而亚洲地区是其文化传播的首要阵地,特别是拥有着全球最大动画市场的中国,引起了韩国动画从业者的注
穆棣艺术简历:   1983年“全国第一届中青展”参展。   1985年“全国银牛奖书法竞赛”一等奖。   1986年“全国第二届中青展”一等奖。日本“静冈日中友好书道展”参展(中国书协主办),中方参展者30人,被日方誉为“中国最优秀的中青年书家”。   1987年 “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参展。   1989年 “全国第三届中青展”参展。   1992年 参予《六体书法字典》(楷书部分)的编写,
章节原名张杰,1933年生,江苏宝应人。1949年参加工作,多年供职教育、文化、出版部门。原任江苏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任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书展,被收入各种选集出版。并出版专集《章节诗联隶书选》。还有大量书作为碑林、碑廊刻石和为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收藏。    在拜识著名书法家、楹联学家章节先生之前,早闻
主持人:周安华,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影与传媒理论、中国电影史研究。  作为互联网科技时代的显著文化症候,短视频异军突起,斑斓多姿,迅速占据了当代国人视听生活的主阵地,并且在大众文化的意义上快速地与政治、商业开发以及自媒体言说扭结在一起,声情并茂地在抖音、快手、美拍、火山小视频、秒拍、梨视频、西瓜视频等数十个平台,建构了一个火爆的视听话语体
创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迪士尼电影公司以深入人心的“米老鼠”卡通形象作为起点,逐步进入真人电影行业,经过数十年发展,迪士尼已成为引领全球影视领域发展的领军企业。动画影片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影视艺术,通过以特有的动画形式来叙述、展现故事内容,呈现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1]。动画电影《无敌破坏王2:大闹互联网》以网络时代为叙述背景,通过融入未来想象,描述了坚守友情、追逐自我的故事主题,为观众呈现了独特的故
由尔冬升导演,徐克监制,改编自古龙小说《三少爷的剑》的同名电影,近期在中国内地上映,熟悉古龙小说的观众对电影《三少爷的剑》满怀期待。小说《三少爷的剑》是古龙晚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古龙“江湖人系列”武侠小说的绝笔之作,它代表了古龙武侠小说的杰出水平,历来被众多读者津津乐道。电影《三少爷的剑》在保持原著基本故事线索不变的前提下,对人物情节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和改编,借助3D技术的辅助,对传统的武侠电影进
【作者简介】  动画电影《花木兰》海报 中国传统民间故事《花木兰》被迪士尼公司改编成动画电影,在全美上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迪士尼公司五年内制作的口碑最佳的一部电影。在美国,观众们给予这部影片高度的评价。然而,这部由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改编的电影,在它生长的故土却受到了冷遇。本文从“文化认同”视角对中美两个版本花木兰故事进行内在联系与差异的对比分析。  一、文化认同释义  文化认同是文化研究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人(今江苏苏州)。因曾任翰林院待诏,故人又称文待诏。斋号有停云馆、悟言室、玉兰堂等。仕宦不达,优游艺文,为明代“吴门画派”领军人物,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    文徵明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但文徵明属“幼不慧”者,“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可父亲不以为然,对他钟爱有加并寄予厚望,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