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怀逸境众家谈马刚山水画

来源 :艺术生活快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demon8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美术评论家):
  在北京看到马刚先生的一批水墨山水新作,我感到很高兴,我对马刚先生的艺术经历和艺术道路可以说是都比较了解的。他曾经在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教授工作室做过很长时间的研修,对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特别是对当代山水画的创新也做过很多的思考,又得于贾又福先生的亲授,在山水画的时代新貌、时代新风这个课题上做了很长时间的探索。我们都知道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渊源流长,历代山水画可以说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因此对于当代画家来说,如何在山水画这个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累面前,如何在从古代到现代各种名家流派风格的基础之上更好地融会贯通,形成自己对山水画创作的新的体会,形成能够体现自己个性的艺术成果,可以说这是一个艰巨的课题。马刚非常可贵的就是在很多年来能够沉潜下来在艺术上做很寂寞但是很深入的探索,他生活和工作在西北,在兰州,一方面西北山水的自然景观里拥有着无尽的库藏,西北山水的自然面貌一向有一种浑芒、大气、坚韧,这样一种山水自然的属性,也可以说一种山水自然的风格面貌,但是如何把大西北的山水转化成艺术山水,转化成当代的山水之作,许多画家都为此做了努力。马刚在那里一方面是坚持写生,坚持感受大自然的真山真水的气象,另一方面也不断从学术上,从山水语言的本体上来思考如何用新的笔墨形式画出西北山水的气息。这次看到他近两年的新作,我觉得和他前一阶段的作品相比的确有很大的进展。他原来的作品应该说很注重表达山水语言的一种很经典的有传统法则的面貌,这一批山水他有了一种新的探索,那就是把西北的自然风貌纳入到文人画、写意、传统的体格里面来进行探索,应该说这样的课题这样的探索都是很有自己思考的。在山水画创作这个整体水平都在提高的当代画坛,每一个画家实际上最能取得成果的就是能够融会贯通、广取、博收,形成自己的学术课题。
  马刚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他这两年在山水画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的课题,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也看到他这批作品的整体面貌和原来的相比就有了几个突出的进展。
  第一方面是他的作品具有了内在的结构,这个内在的结构体现在丘壑的布局上,他把西北山水非常丰富的、非常厚重的大感觉给把握住了,但是在他笔下又画成简约的、概括的山水形象,尤其注重在作品的高远或者平远这样的空间营构,这样一来他的作品就出现了很清爽、很果断、很明确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对他的作品整个的精神气质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第二方面,他很注重线的表现力,原来他在山水画创作中用的元素比较多,比如线、皴擦、渲染等多种语言综合使用,这一批新作可以看到他对线的表现力,尤其是在中国画笔线的苍厚、滋润各种变化中形成线的意义,既是造型,又具有自身艺术魅力的追求。这批山水画的线条既是勾勒山石树木、流泉飞瀑,但又更加突出了线条的细微的变化,画面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很耐看,在线条的变化当中体现了画家的学养,这也是我们讲的文人画传统特别注重在线条上体现学养、体现性情、体现各种各样的趣味。
  第三方面,他在把握画面中的墨色关系上我觉得也有了新的面貌,墨与色之间的笔度,墨与色之间形成的内在的和谐,在这批作品中体现的很充分,色彩用的很考究。我们讲的惜墨如金,在他的画面里惜色也如金,用的一种浅绛式的渲染,很好的传达出了西北大地,或者说黄土高原这样一种山水的意象。所以综合起来说,马刚的山水画展在北京的展出为同行的交流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契机,我们大家都特别向往西北的自然山水和人文基础。
  马刚生活和工作在那里,我相信他会不断的使自己的艺术追求更加课题化,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一面深入传统、一面贴近生活,我相信他能够在更多大幅面的作品中展现自己的才华,为我们这个时代,为西北的山水留下崭新的作品。
  刘进安(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著名画家):
  马刚今天的作品与我印象当中的作品变化挺大的,画的都是西北风貌,很纯粹,山水画的取向比过去更明确,不仅表现西北地域的特点,同时借助地域及文化资源在画面中找到了传统的、自然的很重要的因素。这个是非常难得的,我们也知道画山水的人很多,像西北以及西北以外的画家,他们的画面当中和传统的主流的感觉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如果把传统结合的很好,又对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有一个不同的解读,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比较好的继承的方法。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也看到马刚对传统有一种新的认识和理解,他在试图通过西北的地貌找到自己的语言方式,这是非常可贵的,通过作品我们也看到马刚是很有想法,很文气也不浮躁,我就他的画面感觉是比较单纯、比较干净、比较安静的。他是一个把绘画当做事业来做的,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的艺术家,也是一个不断尝试和追求在绘画方面做一些事情的人。他对绘画的研究投入是非常大的,他是一个真正热爱绘画的人,而且非常的踏实,尤其是这几年变化很大。
  任惠中(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著名画家):
  看到马刚的作品后感到很惊奇,我们都是老朋友了,他以前的作品我都见过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这次见到他的作品留给我的印象更深刻。我感觉他的作品是在不停的往前走,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前他很注重传统,而今天他把握传统的感觉应该是更到位了,他是切合自己的实际在做传统的研究;第二,他的作品又不拘泥于传统,画的很空灵,这种空灵我觉得主要是他的心境和他的造境而实现的,我能感觉到他在作画的过程中是在一个非常投入饱满的状态下,包括树、云尤其是空白的设计,称得上是惨淡经营,这次看到他的作品感觉很震撼、很强烈,始终感觉他是在不断地探索、摸索,不断的往前走。总之,马刚的作品无论是大尺幅还是小尺幅的,无论是画面中处理的远山,还是近景包括他的落款都是非常考究的。他是在做真正学术上的一个研究,而且我们在他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看出他不断探索的深度,他的取材,对树的远近、山石结构、笔墨的理解,都有他自己的独到之处。我对马刚能有今天的成绩感到很高兴,作为艺术来讲不仅是艺术家们喜欢看,我觉得广大观众也是很喜欢看的,因为艺术本身就是创作,我相信他在不久的将来还会走出自己的一番新天地,祝贺他!   马啸(中国国家画院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著名美术评论家):
  马刚先生是我非常熟悉的朋友。我以前也在甘肃工作,做的是新闻,感兴趣的是艺术,所以那里有很多书画界的人物都是我所熟悉的。当然,相对于马刚的职业和生活,我更熟悉的是马刚的艺术。
  这些年,马刚的艺术在境界与技巧两个方面都在不断向上提升。当代山水画创作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繁盛的门类,在北京每天都有很多的艺术展览,有一大部分可能是山水画的展览。今天马刚这个展览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作品都有一种含量。那么,他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呢?首先是他认识并把握了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尚简”。他的作品,画面不是把所有的空间都占领了,而是留出很大的空白。大道至简,几乎人人会说,但实际上多数人不明白它的真正的内涵。因为中国绘画的原有的精神本质,进到了近代以后越来越被人漠视,一是因为满清王朝的统治者们的审美水准低下,在他们的引领下,国民的眼光总是盯着那些精细的、艳丽的和空间被填满的东西;二是因为晚清以后我们引入了大量外来的东西,并且占主导地位,几乎所有中国人的精神意识、空间观念被改写。这样的情形下,很多画家认识不到中国画所应具有的特征与内涵。所以现在的许多的艺术作品里面,没有聚散、没有开合、没有虚实,作者们试图把所有的内容都塞进一个框子里,让它满满当当,生怕留出空白。实际上,在许多时候,你说得话越多,别人越听不清你的意思。一幅艺术作品,当我们想将自己的想法都一股脑儿地表述出来时,你想表明的那个东西就被干扰或掩盖了。
  中国艺术是“节制”的艺术,这种“节制”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联。马刚的作品就像他的为人,有节制,没废话。所谓有“节制”的艺术,就是你将所要表达的东西控制在一个范围内,不让其它东西侵占过去。只有这样,我们的意思才能清晰有效地呈现。今天,他的这个展览和当下北京其他的一些展览,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在这里。
  马刚是贾又福先生的弟子,但是马刚的艺术探索,既与贾又福先生有内在的关联,又走着一条不同的艺术道路。现在,许多人跟老师学,将一切完全送给老师,完全照搬老师的一切,这是极其错误的。我们跟着老师学习什么?在当下这个时代,最要紧的,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学习另外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悠久而深邃的中国艺术传统,而不是仅仅学习老师的东西,否则,那你的艺术就没有出路了。
  我们拿着毛笔“玩”着笔墨,所以要学习中国人最根本的东西。当代有个很大的困难,就是我们中的许多人已连繁体字都认不得、认不全了,古文更是不懂,所以我们要学习古人更深层、更具内涵的东西是非常困难的。中国画外表上很简单,就几笔,但却饱含深意。马刚的画,不像我们见到的其他人的画,有千笔万笔,他通常是用较少的笔墨来完成,惜墨如金。他的作品,首先,笔墨是浓缩的,所以有着一种极强的张力;同时,空间又是压缩的,他是用非常凝炼的笔墨,将“形”挤进一个个有节制的空间单元中去。
  中国文化,有点像物理学上的“核”元素,外表不显,但高度内聚与浓缩,能量无穷。这样的“核”,需要我们有充分的控制能力,这样才能为我所用。而现在许多的人,不讲控制,喜欢释放和宣泄,他们的作品就像炸弹爆炸,笔墨四散开来,所有的空间一下子填满。
  西北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发生地之一,那里有许多的遗存可以借鉴,但是在西北学习与创作中国画有一个困难。如果在江南,我们用毛笔很容易将笔墨滋润感发掘并表现出来,但在西北很困难。因为在那里,山上没有树,空气中没有水分,所以无论写生或创作,若想借鉴自然,并用水墨来表达一种山水情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在这方面,马刚显现出了他的智慧与功力。他以淡化或模糊题材的地域特征为突破口,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艺术道路。所以,你看他的山水画,充满了宽厚大气的格局,既有太行的奇丽巍峨又有黄土高原的质朴沉雄,同时,这一切均被他置于岚烟氤氲、云蒸雾霭之中,营造出一种飘渺、空灵审美意境。它既有纯正传统的意味,又具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一点,也是他优于当下许多人的地方。
  我曾说,马刚是一个让我自信可以看到他将来的艺术家。我深信这一点!
  怀一(北京画院画家、著名美术评论家):
  马刚是一个有着特殊情怀的画家,认识马刚有十多年了,他的人品我非常欣赏,性格是典型的西北汉子,作品这几年的变化也是很大的,原来勾勒、墨色皴染想的复杂了,现在很单纯了,很明确了,他虽然画西北但是有一种文人画的情节,画面中很在意留白的价值,很有想象余地,虚实相间,他用墨也比较讲究,灰度里有不同的灰,所以他画面里着笔的地方很有深度、很丰富,中国画讲求写,他的画我感觉都是书法写出来的,所以马刚的画将来会越走越远。
  过去西北画家或表现西北的画家,多画的很厚密或很粗重,但西北也有疏朗,很浪漫、很文人情怀的东西。中国画笔墨语言是要传递出人文精神,如何借助西北在笔墨语言的探索上是很有价值的,因为西北另一方面很苍凉,一般人在作品中很难把握将笔墨滋润的一面带入,马刚作品中具有很自我的笔墨语言,以润泽经营画面,不同于画西北的其他画家。西北的感觉有植被就有人,就有生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的一生离不开自己的生活背景、成长环境,历代画家的特点都如此,梅青、黄公望等表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内容。
其他文献
张文隆努力摆脱写实水墨画模式,亲近传统人物画,但却又与之保持着距离。将学院式的审美方式与自我的审美趣味巧妙地融合,加上颇具功力的造型与现代情趣构成方式,使其画面具有一种传统而现代、诙谐而有趣并不失沉重的视觉感染力。  文隆还是在那样画着,作品带有很强的趣味,但欣赏之余令人深思。他喜欢写生,善于捕捉人物动态,在作品中强调自身的感觉与趣味。他运用的笔墨语言和造型技法跳出前人的境界樊篱,获得创新的生机。
期刊
由“青年艺术100”组委会主办,北京名泰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承办的2014年度“青年艺术100”8月15日下午五点于北京农业展览馆1号馆盛大开幕。历届“青年艺术100”参展艺术家、历届“青年艺术100”艺委会委员以及知名艺术家、青年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媒体人、美术馆馆长、画廊主、艺术爱好者,以及金融财经界、时尚演艺界等业内外共计三千余人齐聚农展馆,共同见证了本届“青年艺术100”的盛大开幕,也正式
期刊
展览时间:2014年8月16日  至9月16日  展览地点:798艺术区白盒子艺术馆  舒勇的这批砖像是一堆考古出来的文档,过了很多年后,人们去观看、去阅读,发现里面有很多不认识的词,很多不懂的话,又有很多英文不通的句子。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什么?怎么这样?  这就是辨别真假的由来,辨别真假不代表得出正确结论,因为辨正一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会有一种本能的肌肉反应。辨正?那可是左中右都行的,最后不知方
期刊
展览名称:像由心生——新水墨艺术展  展览地点:北京团城艺术馆  展览时间:2014年8月16日  至9月16日  开幕时间:2014年8月16日  下午16:00  策展人:朱小钧 李超  参展艺术家:党震 涂少辉 刘琦 马骏 杜小同 李百鸣 范琛  胡世鹏  2014年8月16日,“像由心生—新水墨艺术展”亮相北京团城艺术馆,这是该馆2014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的首次青年艺术家联展。党震、涂少辉
期刊
展览时间:2014年9月26日  至10月3日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 号751D·PARK北京时 尚设计广场  751国际设计节是北京国际设计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到今年已经是第四届。今年的主题是“汇设计·慧生活”。由展览、论坛、互动活动构成的三大板块,致力于围绕“设计如何改变生活”、“设计如何承载文化”、“设计如何与科技融合”等课题,传递品牌的创新成果、行业的前瞻资讯、专家名师的思想
期刊
不合适宜—王海元影像·装置展于2014年7月12日下午4点在798北京荔空间开幕。王海元这次的个展是针对视空间环境做的精典空间案例,这是他对“空间”语言的个性表达。装置艺术的语言中,除了对现成品的运用,还有对空间的环境、造景、材料的个性把握。这个展览中王海元选择了“造景”的表达方式。这与他平时在剧组兼职工作积累的长处和经验有关,空间、造景是戏剧美术中的场景营造,海元也正好营造了一个戏剧、荒诞与陌生
期刊
展览时间:2014年9月13日  至10月5日  展览地点:恒通国际商务园B36-B座  一层Hi艺术中心  此次天津文化产权交易所在文创会开辟的“ART滨海”展示区将在1号展馆内举行,参展的300件作品以当代水墨、油画、雕塑为主题内容。画家的选择将立足学术和市场两个方向,在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升值潜力巨大的专业画家,邀请包括邓国源、于世宏、陈钢、王伟毅、李旺、白鹏、马骏、范权、王
期刊
梦,是时下一个非常热门和时髦的词。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而千百万的中国人的对传统、文化的梦想正凝成中国文化之梦。这是一个光辉且幸运的年代,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梦想;这又是一个悲哀而纠结的年代,因为每个人的梦想都掺杂着太多的东西,可能琐碎、可能功利、可能不够美好。婉约之梦、含蓄之梦、唯美之梦,多少人辗转反侧求之而不得,而白苓飞的“归梦”系列中国画作品无疑是唯美纯粹的。  传统中国画在几千年的漫长演变
期刊
展览时间:2014年9月18日  至9月27日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2号馆2层  本次展览由著名诗人、艺术批评家岛子作为策展人,郝青松作为策展助理携手呈现。宣永生系加拿大著名华人艺术家,在水墨、插画、水印木刻及陶艺诸多艺术领域均有不凡的造诣。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从大写意水墨及意象美学入手,结合表现性、抽象性绘画语言,探索出属于自己风格的水墨当代性语言。在传统水墨“逸格”审美的基质上,中西融合、
期刊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个特殊的历程,正是这独特性造就了丰富各异的感知。我来自农村,那里少有城市的繁华与拥挤,每当夜幕降临,儿时记忆中的星星灯火便萦绕在我脑海。那里的夜有说不出的神秘感,那里的夜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赵明飞)  不同时代遭遇不同问题,对不同问题的表达因而构成了每个时代特有的艺术主题。新世纪以来,80后艺术家逐渐以崭新的风格跨入当代艺术场,呈现了迥然不同的世界观认知。  赵明飞最近几年的油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