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实验课是一门基础实验课,是知识的底层。这底层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离开了物理实验,就无法了解物理学。如今,学生们掌握的物理知识和它的运用和以前相比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目前物理教学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依然是学生把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验、生活的能力不强。因此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生活中的运用能力,成了如今物理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对很多初中生来说是觉得较困难的问题,是物理学中属于学困的普遍现象,因此造成了很多学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低的现象也不见为奇,特别是农村的学生。笔者根据对“农村初中学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的研究问卷”进行分析,探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只重数据,不重过程和方法
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中能够完成实验,而在实验教学中,只求完成任务,对操作过程的关注不够,不够重视过程和方法。对考试中的成绩远高于实验操作过程,不管你实验做得好坏,只要在各种考试中考得高分就行。因此有的学生抄录别人的实验数据,甚至有的老师提供数据让学生抄录来背了事。因为实验做与不做基本上不影响中考成绩,中考的实验考试是在纸上做的。
二、怕难,不敢动手
初中物理是学习生活中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的物理学,抽象概括的内容,如浮力、物态变化、电流、电压等。众多物理结论都是要通过实验来总结出来的,而它们的抽象性和基础知识的不牢固,导致学生做实验不会做,怕难做。从问卷可知,75%的学生对物理实验操作不能独立完成或只有少部分实验能独立完成;54%的学生实验操作需要老师帮助,且不会总结实验结论,抄袭别人的结论;91%的学生都喜欢做物理实验,只是怕做错,怕做错就导致62%的学生不敢积极参与做实验。他们希望与同学合作,自己动手独立完成的很少,或者只看同组的其他同学动手做实验。他们不是迎难而上,而是选择逃避,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辅导,让学生从课堂实验和课外实验中学得轻松,有兴趣才能提高物理的教学成绩。
三、怕仪器损坏,不理解仪器的结构和使用。
也许是老师过度地强调要求学生对仪器爱护,导致学生对实验器材的使用都非常小心,抑制了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能力。比如: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电压,偶尔有被混同的物理量超过量程后,就害怕仪器烧坏,再也不敢乱动了。用量筒和天平测石头的密度时,把石头放入量筒后,有的刚好被卡住,拿不出来,就这样放着不知所措了。还有的同学不懂仪器的正确使用。例如:天平没有调节平衡电流表、电压表、弹簧测力计等没有调节或校正零点,就开始测量了。还有的不会调节或校正,对仪器不理解、怕损坏或害怕老师责怪,都使学生对在实验过程中很担心实验失败。
四、课前不预习,课后不讨论。
學生没有在课前预习,导致不少学生对实验目的、所用器材及其作用、操作步骤不甚明确,有的学生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态来实验。到实验室操作时,不懂使用实验器材,对实验结果没有进行猜想,对本实验陌生,因此不少学生只是盲目乱动。有的是各玩各的,目的也是好玩、好奇才去动手。部分学生没有事先画好表格,甚至不会画,更不用说记录数据,观察到什么现象。实验后没有进行讨论和总结,就谈不上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几个步骤的思维操作技能。没有在实验中对物理规律的真正认识,没有对实验中的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也就不明确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五、投入少,开设实验率较低。
开设的实验率较低,教师的演示实验随意性比较大,很多教师想做就做,课时来得及就做,课时来不及就不做。另外对于目前新课程下的对实验的投入有的地方不能满足,特别是实验室里的消耗品。因此,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后,不同地方的政府财政对学校的投入差距较大,基本上是政治上的管理,公用经费中添置仪器的设备极少,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实验的需要。因此,很多学校现在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只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方面上,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教学,甚至大多数的义务教育学校连实验轴都没有配备,农村学校尤为突出。针对实验教学的座谈交流少,对初中物理教学评价主要还是看考试分数,学校领导没有把实验教学纳入到教学业绩考核和工作量中,教师新课程培训时,没有开设实验操作层上的培训。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对很多初中生来说是觉得较困难的问题,是物理学中属于学困的普遍现象,因此造成了很多学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低的现象也不见为奇,特别是农村的学生。笔者根据对“农村初中学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的研究问卷”进行分析,探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只重数据,不重过程和方法
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中能够完成实验,而在实验教学中,只求完成任务,对操作过程的关注不够,不够重视过程和方法。对考试中的成绩远高于实验操作过程,不管你实验做得好坏,只要在各种考试中考得高分就行。因此有的学生抄录别人的实验数据,甚至有的老师提供数据让学生抄录来背了事。因为实验做与不做基本上不影响中考成绩,中考的实验考试是在纸上做的。
二、怕难,不敢动手
初中物理是学习生活中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的物理学,抽象概括的内容,如浮力、物态变化、电流、电压等。众多物理结论都是要通过实验来总结出来的,而它们的抽象性和基础知识的不牢固,导致学生做实验不会做,怕难做。从问卷可知,75%的学生对物理实验操作不能独立完成或只有少部分实验能独立完成;54%的学生实验操作需要老师帮助,且不会总结实验结论,抄袭别人的结论;91%的学生都喜欢做物理实验,只是怕做错,怕做错就导致62%的学生不敢积极参与做实验。他们希望与同学合作,自己动手独立完成的很少,或者只看同组的其他同学动手做实验。他们不是迎难而上,而是选择逃避,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辅导,让学生从课堂实验和课外实验中学得轻松,有兴趣才能提高物理的教学成绩。
三、怕仪器损坏,不理解仪器的结构和使用。
也许是老师过度地强调要求学生对仪器爱护,导致学生对实验器材的使用都非常小心,抑制了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能力。比如: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电压,偶尔有被混同的物理量超过量程后,就害怕仪器烧坏,再也不敢乱动了。用量筒和天平测石头的密度时,把石头放入量筒后,有的刚好被卡住,拿不出来,就这样放着不知所措了。还有的同学不懂仪器的正确使用。例如:天平没有调节平衡电流表、电压表、弹簧测力计等没有调节或校正零点,就开始测量了。还有的不会调节或校正,对仪器不理解、怕损坏或害怕老师责怪,都使学生对在实验过程中很担心实验失败。
四、课前不预习,课后不讨论。
學生没有在课前预习,导致不少学生对实验目的、所用器材及其作用、操作步骤不甚明确,有的学生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态来实验。到实验室操作时,不懂使用实验器材,对实验结果没有进行猜想,对本实验陌生,因此不少学生只是盲目乱动。有的是各玩各的,目的也是好玩、好奇才去动手。部分学生没有事先画好表格,甚至不会画,更不用说记录数据,观察到什么现象。实验后没有进行讨论和总结,就谈不上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几个步骤的思维操作技能。没有在实验中对物理规律的真正认识,没有对实验中的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也就不明确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五、投入少,开设实验率较低。
开设的实验率较低,教师的演示实验随意性比较大,很多教师想做就做,课时来得及就做,课时来不及就不做。另外对于目前新课程下的对实验的投入有的地方不能满足,特别是实验室里的消耗品。因此,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后,不同地方的政府财政对学校的投入差距较大,基本上是政治上的管理,公用经费中添置仪器的设备极少,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实验的需要。因此,很多学校现在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只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方面上,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教学,甚至大多数的义务教育学校连实验轴都没有配备,农村学校尤为突出。针对实验教学的座谈交流少,对初中物理教学评价主要还是看考试分数,学校领导没有把实验教学纳入到教学业绩考核和工作量中,教师新课程培训时,没有开设实验操作层上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