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品评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aTempT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咀嚼首句,凸显题眼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感知了黄山松形态的“奇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黄山奇松的“奇”的?
  师:(映示课文首句)围绕“奇”字,说说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生:我知道 “奇山”是以“四绝”闻名于世的。
  生:我知道“奇松”排在“四绝”之首。
  生:我知道人们对“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师:你们读得很仔细,从一句话中获得这么多信息!请把句中的“被、以、而”三个字勾画出来,再品读句子,看看读出什么新的感受?
  生:这三个字像台阶一样,一级连着一级。
  生:它们像是在爬山,一个跟着一个向上攀。
  师:现在,我们仔细朗读这句话,注意语音、语气、语调,看看又有什么新感受?
  生:我觉得“而”字像是在拐弯。
  师:有转折的感觉。
  生:我读出一种强调的意味。
  师:强调什么呢?请把课题和这句话连起来读,想一想作者在强调什么?
  生:告诉读者“人们爱黄山,更爱奇松”。
  生: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师:(板书:情有独钟)写好文章的开头很重要,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话,作者就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告诉了我们,我们读的时候要用心体会。
  【评析】高尔基曾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由它给予的。”课的开头何尝不是如此?上述教学片段围绕“奇”字,扣读“被、以、而”,涵泳首句,触摸作者情感脉搏的跳动;沿着“而”字的语音、语气、语意,意会立意于先。
  二、 品读名松,“奇”中悟情
  师:人们为什么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黄山奇松“奇”在哪里呢?读课文第2自然段,勾画出最能体现奇松对游客热情友好的句子,品悟“三大名松”对游客的独特情感。(生读、画、思)
  生:我感到三大名松的姿态很奇特,它们都有人一样的动作。
  生:我感到它们还有人一样的情感。
  师:树的情感也看出来了,说说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迎客松热情,如同好客的主人一样,伸出长长的手臂。陪客松深情,如同巨人一样,站在那儿陪同游人观赏。送客松恋情,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依依不舍地跟游客告别。
  师:树有情,人动情。有人说:“奇松情深不言语,客是奇松知心人。”你们听到奇松的心声了吗?请静心地读,倾心地听,细心地想,为三大名松拟写“待客词”。(演练、展评)
  生:迎客松——贵客光临!黄山热烈欢迎您!
  生:陪客松——玉屏楼恭迎您!请观赏玉屏风光!
  生:送客松——欢迎再次光临!祝您一路顺风!
  师:他们演练得怎样?请说说你的看法。
  生:逼真,像热情好客的主人。迎、陪、送,神态各有特点。
  生:体态自然,大方,手势也很到位。
  生:我有一个问题,迎客松怎能说“黄山热烈欢迎您”呢?
  师:这个问题值得研究,请发表意见。
  生:我认为可以,课文中说,“迎客松已经成了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生:央视《朝闻天下》,有“迎客松——美好安徽迎客天下”视频!
  生:我家客厅里有国画《迎客松》。
  师:迎客松饱经风霜,千年坚守,笑迎天下宾客,已经成了美好、好客的象征!(屏显:迎客松画)
  师:摄影师有摄影的本领,画家有绘画的本领,作者是怎样用文字写迎客松的呢?作者先描写松树的形态,接着写观察联想,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心中的喜爱,让我们以这种感情来诵读本段优美的文字。
  【评析】以“奇”为切入点,以“情”为品读主线,从三大名松的姿势奇、形态奇、神情奇,由表及里,由外而内,层层深入。品读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启想象,内化语言;拟写、演练“待客词”,不失时机地引发学生思辨,拓展视野,在情境中习练语言运用,情感表达;观图诵文,拓开思维空间,沟通画面与文字之间的互动渠道;以图导诵,诵中悟情,传递作者心声,体验修辞表达效果,既习得语言,又审美陶情。
  三、 奇松托“奇”,点面辉映
  师:既然“三大名松”名闻天下,是人们心中的至爱。那么,文题中的“奇”字,何不改为“名”字呢?
  生:不能改,因为奇松是指整个黄山松,三大名松只是黄山奇松的一部分。
  生:作者要表达的是对“黄山奇松”的情有独钟。
  生:三大名松因“奇”而出名,都在玉屏楼悬崖上,“迎、陪、送”一脉而成,天下奇观,奇中之“奇”。
  师:说得有道理,“奇”字为本文题眼,作者选写“黄山绝胜处”的三大名松,正是要让“奇”字更加敞亮凸显。写文章选好典型很重要,处理好典型与一般的关系也很重要,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黄山上面奇松的?请仔细阅读课文,找出透发作者钟情于其它黄山奇松的语句。
  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师:“处处”一词,告诉我们作者心中满是黄山奇松,脑海里时时闪动着奇松的“身影”。
  生: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师:这两个“更加”用得多好,是对奇松装点黄山的盛情赞颂。
  生:我认为“黄山松千姿百态”,是作者赞美黄山奇松的群体美。
  师:这是奇松托“奇”,点面辉映。(板书:点面辉映)
  【评析】奇松渐欲迷人眼,何处下笔是难题。此处反扣文题,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在思辨中揣摩作者的选材谋篇之意。
  (屏显:《黄山松千姿百态图》)
  生:(齐诵)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师:观图、读文、关注省略号,试说一种“奇”观。
  生:山尖上那棵松,像是展翅飞天。
  生:那倒挂的松,活像乌龙摆尾。
  生:山谷间那棵松,像一位母亲为孩子打伞遮阳。
  ……
  师:黄山奇松,每一棵都有个性,有灵性,有特性,我们学习文中三大名松的写法,在《黄山松千姿百态图》中选写一棵,好吗?
  生:(兴奋)好!
  生:我想写“双龙松”。
  师:(屏显:《双龙松图》)还有谁想写“双龙松”?(生纷纷举手)请准备一下,我们采用口说互评的方法试一试。
  生:双龙松两根向上斜伸的枝干,如同两条巨龙,随时准备挣脱岩石,冲天而飞。
  生:双龙松枝干蟠曲,如同两条蛟龙腾空而起,争夺飞行冠军。
  生:双龙松两根遒劲的枝干挺立于山崖,如同两个卫士在守护着黄山。
  生:我觉得“挣脱岩石,冲天而飞”形象,有龙的精神。
  生:我认为“争夺飞行冠军”有活力,好像两条龙在腾飞。
  生:“如同两个卫士在守护着黄山”,保卫奇山,有意义。
  师:很好,一棵双龙松开启我们想象的翅膀,同学们各有感受,各有联想,各有情志,千姿百态的黄山松一定会在同学们的笔下活灵活现。(生练笔)
  【评析】阅读教学一方面要凭借例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文本,品味语言,咀嚼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互动,悟其道,获其知,得其法;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写的实践活动,找准读写结合点,体察学生情感脉搏的跳动,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创造性地运用课文范例,随堂练笔,把读的内化吸收和写的实践运用有机结合起来。
  (作者单位:仪征市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播音员和主持人作为媒介与受众最直接联系起来的中介,他们既可以发挥人际传播的情感及心理优势,又能借助大众媒介广泛地收集信息,迅速增值和快捷扩散的长处,使自己成为信息告知的第一人。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信息告知的媒体角色长期以来都是以播音员和主持人来担纲,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们是媒体立场、风格和态度的体现者、代表者。但是,播音员和主持人端庄的外部形象、甜美圆润的声音形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观众与
一、 整体感知,比试激趣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国际互联网的奇妙:它快捷方便,内容丰富多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确太神奇了!可是有个人不服气,他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课件中孙悟空说:我是齐天大圣孙悟空,我的本领可大了,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听说国际互联网比我还快,我想领教领教。)  孙悟空和国际互联网,到底谁的本领更大呢?大家不妨猜一猜!  二、 精选语段,读
【中考真题】  作文。(50分)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花儿是泥土的微笑。”在大千世界中,每一个生命,每一种体悟,每一段时光,甚或每一次破茧而出、痛并快乐的经历,都值得我们以微笑迎接,以微笑倾听,以微笑包容,以微笑纪念和珍藏……  题目: 以微笑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字数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
【鱼刺主讲】  作弊宝典之“袖里乾坤第二式 —— 扮猪吃虎”  兵者诡道也,所以这袖里乾坤的第二式就是诡兵之计的发挥:扮猪吃虎!  前面疯子唠叨得好:无论如何双手是要放在桌面上的。为什么呢?因为作弊的下策是手中有条儿心中有条儿,中策是手中无条儿心中有条儿,上策就是手中无条儿心中亦无条儿了。那位问了:没条儿你作个屁弊啊?且慢,这里说的不是自己眼里的手中心中,而是那监考老师眼里的手中心中。  手中有条
观潮(略)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  (4)仅有“乱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