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入仕

来源 :百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ing7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平认为,现实主义作品在批判现实问题时,不应把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气节一起批判掉,至少要表现一部分或者一批不妥协的正面形象,在揭示深层次东西时,可以严厉反省剖析,但不能自虐,这是一个文学底线。
  
  公众熟识张平,始自《法撼汾西》。其实,此前张平的《祭妻》、《姐姐》等作品已获得过全国短篇小说奖。
  2008年1月22日下午,在山西省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上,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张平当选为山西省副省长。
  第二天,全国各媒体都不约而同地选用了“作家省长”或者“反腐作家”等作为关键词,报道张平的当选。
  


  的确,张平以系列“反腐”巨著知名于世,获奖无数,而据其作品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全国票房收入过亿。此外,张平亦因《法撼汾西》、《天网》而坐上被告席,十年官司缠身,几遭灭顶之灾。
  
  要钱能人
  
  张平此次履新源于其民主党派身份,而非作家之职。张平任职山西作协主席期间勤于协调,为作协运转而积极争取经费的业绩,令公众对其履新副省长颇有期待。
  张平大学毕业后曾在山西临汾工作过一段,当时他曾数次提出过加入共产党的申请。这是那个年代几乎每个上进青年都会追求的政治理想。据熟悉他的人士回忆,因不得领导支持,张平最终未能加入共产党,转而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多年后,这一挫折竟成就他的另一种人生。
  据悉,早在两年前,中组部便开始关注民盟盟员张平,曾对其进行考察。2001年,张平担任民盟山西省委副主委,2002年至今兼任民盟中央副主席,2007年担任民盟山西省委主委。此次张平履新的副省长一职,前任即是民主党派人士。
  张平的老朋友,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前《山西文学》主编韩石山对张平当选副省长并不意外,他说,一般的作家以懒散居多,张平则沉稳、低调,并“有着极强的协调能力”。
  自2003年担任山西省作协主席以来,张平在山西作协以长于争取经费、改善作协环境为人称道。
  2005年,已经中断20年的山西“赵树理文学奖”重新启动,这被认为是张平最大的一桩“政绩”。“赵树理文学奖”每两年举办一次,每次需近百万元的经费,张平上任后,与山西作协党委人士一起,经过积极争取,解决了两年一次的经费难题。
  山西作协内部有个《笑话大王》刊物,数年来一直希望能争取到公开刊号。经几任领导努力,未得成功。后张平通过种种关系,与国家新闻出版署联系,于2007年春为该刊物争取到公开刊号。
   2000年,随着政府有关部门对文学刊物的“断奶”,山西作协下属的《黄河》、《山西文学》的办刊经费被全部砍掉。此后,两刊只有人员经费,无办刊经费。2004年后,张平每年与作协党委一起到省财政厅,为刊物争取次年的办刊经费。据韩石山介绍,2007年12月底,办刊经费仍没着落。按照规定,省财政每年的12月25日停止发放机动性拨款。眼看两刊面临无米之炊境况,张平在12月27、28日两天时间,找到省财政厅相关领导,最终省财政厅破例给两刊下拨办刊经费。
  2006年冬,《山西文学》杂志与中国传记文学协会共同举办传记文学年会。按照行业规矩,类似地方与中央协会联办的活动,多由地方出资,而《山西文学》一向捉襟见肘。这一情况被张平知晓后,主动与企业联系。不久,一家煤炭企业的3万元款项落到《山西文学》账上。“没有广告、赞助等任何附加条件,完全是看在张平的面子上资助年会。”
  
  从“右派狗崽子”到“文艺苗子”
  
  在张平的简历中,他的家乡是山西新绛,地图上一个并不显眼的晋南小城。可是,将时间往前推移到春秋时期,这里则是晋国的首都,数百年后,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也在这里诞生。1958年,5岁的张平随“右派”父亲从西安举家迁回新绛。
  尽管日后张平非常感激童年时父亲给予的启蒙教育,但当时拥有一个教授父亲,对张平来说却是个灾难。
  在张平对童年的回顾中,有这样一段令人心酸的文字:“在学校里一直是狗崽子,初中没上完便回乡务农。挑大粪,挖水井,掏猪圈,拉粪车。13岁在万人大会上批判父亲,15岁则在万人大会上挨批判,16岁就到崎岖险峻、每年死人无数的北山上拉煤,来回一趟400多里,得整整5天5夜。第一次回来,两腿肿得水桶一般。只能休息一天,紧接着又继续上路。”
  但命运就是这么奇妙,谁也想不到的是,那段苦难的童年却又是张平文学创作的开始。张平说:“那时是右派子弟,经常挨批斗,但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你是教授的儿子有文化,所以文艺类的事情都叫你去做,编戏、写剧本呀都找你。从那时就开始了写作。”
  张平还记得他戏剧创作的启蒙教材是《华东小戏选》,张平就参考它写了一些小戏剧,谁知道写出之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不光在公社出了名,连县里也看中了这个文艺苗子。后来张平所在的公社革委会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就把张平抽去专门写戏,就这样,张平开始在县里小有名气。
  
  “我就是陈奂生”
  
  1978年,25岁的张平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让人觉得有趣的是,张平当年还是以音乐特长生被录取的。
  上了大学后,张平才正式开始大量地读书。张平回忆说:“大部分是经典作品,可以说我系统地对文学的认识是从经典文学开始的。”大学二年级,张平的父亲被摘了“右派”帽子,张平也开始尝试向各种刊物投稿。
  不过,对文学的热情并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只要一到假期,张平依然要投入到繁重的田间农活中去。
  在父亲摘帽那年,张平家里第一次分到了5亩责任田。暑假回家,他就带着刚生完孩子的妻子,在地里昼夜奋战40多天,硬是把地里的一个长10米、宽5米、深3米多的沟壑填平,妻子累得两次晕倒。自己也整整瘦了十几斤。那一年,5亩地打了两千多斤麦子,一家人围在几十袋麦子面前,哭成一团。
  “在农村挨饿近20年的日子里,做梦也没想过家里会有这么多的粮食!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我看一遍哭一遍,我觉得那写的就是我,实实在在的就是我……”张平说。
  生活的艰辛和初为人父的责任感给了张平不一样的创作灵感,在那段时间里,他写出了《姐姐》、《祭妻》、《糟糠之妻》和《血魂》等带有悲剧色彩的家庭题材作品。
  让张平没有想到的是,《姐姐》竟然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时也改变了张平的命运,山西省文联任命张平为《火花》杂志副主编,张平终于靠着自己的努力“上城”了。
  
  被240多名干部联名起诉
  
  公众熟识张平,始自《法撼汾西》。
  1987年,山西省文联的一次文艺作品座谈会在汾西县召开,在与省作协会员、汾西县县长刘郁瑞(《天网》、《法撼汾西》中主人公刘郁瑞的原型)交谈时,张平萌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刘郁瑞和我聊起他当县委书记时惊心动魄的生活,我们谈了四天四夜,说到伤心处,他哭我也哭。”之后,张平在乡下采访了20天,创作出了《法撼汾西》。
  在汾西的采访过程中,张平遇到了一个老人。这个老人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上访了1500多次,被收容了几十次。张平跟他长谈了两天两夜,老人不停地吃止痛片。他说,30多年来从来没有人听他这样倾诉过。有一次老人跑特别远的路,跑了一夜,困了就睡在路边麦垛里,就是为了给张平送几个粽子。随后,张平根据老人的故事创作了《天网》。
  也正因为这两部小说,张平开始了从1992年到2002年的十年官司拉锯战。
  当作品出版后,一些地方官员立即对号入座。近240名官员联名上访,山西某县人大主任带着八个原告,将张平告上法庭。
  不过,此时的张平并不孤独,官司期间,张平收到过2000多封声援信。更有一些农民从山西临汾赶至京城声援他。“临汾地区有5个老农民来到北京看我,他们穿着黑色衣服,上面满是汗渍,一见到我就问,咱的官司输了赢了?他们拉我到一个饭馆,要了好几碗过油肉,他们认为天底下最好吃的就是过油肉。一个老农从衣服深处掏出一个小包,里面包着全村人捐的2块、5块……共500块钱。”张平说,在那段时期,正是这样一些普通、朴实的老百姓给了他力量和勇气,让他感受着一种永久的激动。
  当法院开庭后,对方戏剧性的表现更让张平既愤慨又充满胜利的信心。“其中一个干部在法庭上对着审判长说,他儿子实际上只强奸、轮奸了两次,而且不是在他的办公室而是他老婆的办公室。他问我为什么要写八九次,为什么要侮蔑他们一家人,当时法庭上就一片哗然。”张平回忆说。
  面对这样的对手,张平最后巧妙地承认了作品是虚构的,法院也就驳回了那些人的上诉。
  因为取材生活的真实性,张平因作品而惹的官司、麻烦不在少数。张平说,现实题材所冒的风险就在于此,越真实,越容易令人对号入座。“我现在已经50多岁,不可能因为一种什么样的变故来改变风格,不可能因为什么样的压力,或者受到什么威胁,而改变自己的路子,我坚持写我看到的现实。”
  
  现实主义与主旋律
  
  张平的作品往往以直面现实人生的胆识和勇气,对腐败分子进行无情鞭挞。在揭露黑暗现实的同时,张平往往会塑造一种正义的力量。而这种“正义”却被部分人士批评为反映民生疾苦的同时,有迎合主旋律之嫌。
  张平对此有清醒判断。他多次表示,文学界这些年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界定,常常过于偏颇。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就只能是对现实的批判,只有描写腐烂、肮脏、丑恶、黑暗的文学作品,才算是现实主义。
  “所以,我们现在的一些文艺作品表现正面人物,总要把他写得像好莱坞大片里的人物一样。即使是英雄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毛病,粗鲁、狂野、固执、自私,甚至满嘴脏话、好酒好色、蔑视法纪、动辄大打出手,以为这样的人物才是真实的。反过来,写反面人物时,总要把他写得很无辜,很无奈,即使是罪恶滔天,也有其合理的因素。你要试图写一个正面人物或者具有英雄色彩的人物,有些人常常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句‘高大全’或者‘主旋律’就把你彻底否定了。”
  张平认为,现实主义作品在批判现实问题时,不应把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气节一起批判掉,至少要表现一部分或者一批不妥协的正面形象,在揭示深层次东西时,可以严厉反省剖析,但不能自虐,这是一个文学底线。
其他文献
<正>桩功是太极拳运动中非常重要的功法之一,为历代拳家所重视,故有“入门须站三年桩,百练不如一站”之说。武林中每一门派都有结合本派拳术特点的桩功,通过练习来添补套路中
中职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来,中专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中职农林院校也同样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农林专业数量占全部专业的比重在下降,农林专业在校生规模占全部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是医院经济工作的核心。新形势下,做好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对于增强医院生命力和凝聚力,提升医院整体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当前医
编前语:“淘宝”,即购物向导,在这里我们将向大家介绍习武所需之物的选择。如果您对什么物品的选购不了解,可以来信、来电告诉我们,我们一定尽力为您解答,更欢迎武友“献身说法”,介绍购物经验。    剑是中国武术中一种两面带刃、长直带尖的短器械,素有“百刃之君”之称。剑最早出现在殷商以前,随着历史的发展,剑的形制也在发生着变化。  中国古代的剑,依长短不同而分为巨剑、长剑、短剑和小剑。今天的剑,主要是长
期刊
天下武术门派林立,但纵观其术,无非是用身体去打人。各门各派的打法不尽相同,就看习者能不能活学活用,不要因为具体的招法而限制了自己的思想。  练武之用,一是强身健体,二是技击。前者如套路,后者如散手。因为目的不一样,形成了不同的训练方法和要求。练套路时,要求眼到手到、眼随手走,而技击讲究身法要快速灵活。在技击中,如果也要做到势正招圆,在双方拳来脚往的快速攻防移动中是肯定来不及的。虽然套路练好了也能拆
向量是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不少复杂的几何推理,可借助向量法使其模式化,用机械性操作加以实现,不需要很复杂的几何推理,也不需要很强的空间想像能力.例如,求角度等几何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个体先天具有的遗传因素,更与后天的学习、培养有关,因此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同时更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为此,在
河北青县盘古武校校长刘连峻自幼习武,多次代表沧州、河北和中国队参赛,武功显赫,屡摘金牌,先后获“国际武术大师”(南武当山)、“世界著名武术家”(山西永济)殊荣,被其师傅——八极拳第七代掌门、世界四大技击名家之一吴连枝誉为“常胜将军”。  “将军”常胜靠的是功夫。他的功夫观是制胜的法宝。    “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人们都说刘连峻是个“武术奇才”。他奇就奇在对武术的倾心专注,奇
对于爱因斯坦来说,物理无处不在:对莎士比亚来说,文学无处不在;而对于习武者来说,武术无处不在,留意一下我们的生活,看似时尚疯狂的电子游戏里,也有武术的影子
桩步又称桩动,也有人叫“站桩”,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练拳无桩步,房屋无立柱”这句谚语,形象地指出了桩步的重要性。太极拳常用的桩功有浑圆桩及夹马桩。浑圆桩适宜于老年体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