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击落了“大地”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c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1月27日,印度各大报纸都在显要位置刊登了一则报道,称印度军方顺利完成首次反导试验,路透社、法新社、BBC等世界著名媒体先后转载了这些报道。
  
  2006年11月27日,印度各大报纸都在显要位置刊登了一则报道,称印度军方顺利完成首次反导试验,路透社、法新社、BBC等世界著名媒体先后转载了这些报道。《印度人报》还不无得意地引用印度国防部高级科学顾问纳特拉杰的话说,“这次试验表明,印度已经具备了拦截来袭弹道导弹的防空能力,这对印度的导弹防御计划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尽管印度人的“壮举”令人惊讶,但是仔细分析,这次关于印度反导试验的报道却疑云重重。
  
  版本众多的报道
  
  尽管世界各大媒体都竞相报道印度的首次反导试验,但在很多细节上却存在诸多出入,甚至在拦截弹类型的报道上也大相径庭。国内流传甚广的一则报道为:11月27日上午10时15分,一枚作为“攻击者”的“大地-Ⅱ”型弹道导弹首先从印度东部奥里萨邦濒临孟加拉湾的钱迪普尔海上综合武器试验场发射,两分钟后,另一枚扮演“拦截者”角色的同型号导弹从80千米外孟加拉湾中的惠勒岛试验中心发射,两枚导弹在距离海岸70千米处的半空中相撞,并坠入孟加拉湾。实际上这个报道本身就存在明显的漏洞。报道称两个发射场相距80千米,两枚导弹的发射间隔竟然达到2分钟。对于最大射程250千米、总飞行时间不过5分钟的“大地-Ⅱ”来说,两分钟的时间早已经飞过了拦截弹发射区,拦截弹根本无法实施迎头拦截。作为同一种型号的导弹,最大速度相同,也不可能采取“尾追-并轨”的方式拦截,何况“攻击者”已经飞出大气层,速度远比刚刚加速的拦截弹的速度大。
  在发射时间间隔上,还有另外两个版本。一个是“一分多钟”(BBC引用的版本),另一个是若干秒(法新社引用)。如果两个发射场相距只有80千米,“攻击者”飞行一分多钟,留给“拦截者”的距离和时间都不会太多了。而且由于“大地-Ⅱ”作为典型的弹道导弹,它的初始段加速比较慢,作为拦截弹飞行到“攻击者”的弹道高度,至少也需要几十秒的时间,这段时间内,作为“攻击者”的“大地-Ⅱ”已经飞越头顶或者溅落了。看样子只有“几十秒”的报道比较沾边。
  


  此外,关于两个发射场的距离以及拦截高度等细节也有不同的报道,但总结“弹道导弹拦截说”,这类报道给人的印象是拦截发生在30~100千米的稀薄大气层内(“大地-Ⅱ”的弹道高度不会超过70千米)。目前,按拦截区所处的位置不同,反导主要分为三种,即初/中段拦截、高层拦截和30千米以下的低层拦截。如果此次拦截弹确为“大地-Ⅱ”弹道导弹,则可以排除低层拦截的可能性,因为它在大气层内的机动能力有限,无法完成复杂的拦截动作。初段也不可能,因为报道中两枚导弹的发射间隔最少有几十秒,此时“攻击者”的上升段飞行已经或者即将结束了。拦截只可能发生在中段或者末段高于30千米的稀薄大气层内。
  尽管有众多印度媒体的报道也支持这个科学童话般的“弹道导弹拦截说”,但是《印度日报》等大型网站上在同一天的报道却与此相左。该报援引印度防务研究与发展组织官员的话说,“这种导弹(指拦截弹)是一种新型导弹,它不是‘综合制导导弹发展计划’(‘大地-Ⅱ’属于该计划)内的项目。”该导弹被称作AXO(大气层内拦截系统),是一种超音速导弹,此次拦截高度为40~50千米。印度科学家研制该型反导系统已经有多年时间,导弹采用专门为其设计的机动式发射架,中段保密数据链制导,末段采用独立于地面雷达的主动雷达自导引,导弹可由地面和空基雷达进行制导。导弹的反应时间约30秒,一旦它跟踪了目标,在50秒内就能发射。该导弹长10~12米,采用矢量姿控发动机,可产生极大的横向加速度,并可执行复杂的防空任务。印度防务发展和研究组织曾试图将“特里舒尔”近程防空导弹综合到一种新型反导系统中,但是该系统进行的多次关键试验,都没有获得成功。印度官员并没有说明刚刚试验的反导系统是否综合了“特里舒尔”导弹系统的部分装备,但是他们明确说,“新系统与‘阿卡什’防空系统没有相同的部分”。这个并不十分专业的“新型导弹拦截说”给各国的观察家带来的震惊和疑惑完全不亚于“弹道导弹拦截说”。
  
  困难重重的任务
  
  到底什么导弹是这次拦截的主角呢?尽管“弹道导弹拦截说”曾一度占据优势,但仔细分析,对于“大地-Ⅱ”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大地”系列是印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综合制导导弹发展计划”下发展的近程地地弹道导弹,其中“大地-Ⅱ”射程250千米,弹长8.55米,弹径1.1米,发射全重4~4.5吨,弹头重500~750千克。它采用单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燃料为发烟硝酸和偏二甲肼,据称,其发动机使用了前苏联SA-2防空导弹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
  


  有人首先会想,不对这种导弹进行任何改进,只靠精密计算并设计两枚导弹的弹道,能否让两枚导弹在空中“相撞”呢?以最常见的不进行机动变轨的弹道导弹为例,其飞行过程大致是由火箭发动机推送到一定高度、具有一定速度后,发动机关闭,火箭脱落,弹头沿预定弹道飞向目标。我们所说的可以预测的弹道主要是指发动机关闭后的被动飞行段和再入段,此时弹头按自由抛物体轨迹飞行,其弹道参数决定于熄火点或起始点处的位置矢量及速度矢量。即便印度根据以往的弹道资料进行计算,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弹道的精度计算也达不到拦截制导需要的最起码的数十米的要求。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军对伊拉克发射的“飞毛腿”导弹的落点预测,也只能精确到一个十几平方千米大的空域。退一步讲,即便算出了理想的精确弹道,那也无法保证处于无控状态的弹道导弹能够完全按照理想弹道飞行。特别是两种弹道导弹的弹道都呈抛物线状,让其在某一点交会的难度更是难上加难。即便两枚弹道导弹按照理想弹道飞行,且在空中某点交汇,在两枚导弹交汇瞬间,弹道导弹的战斗部和引信也无法完成配合消灭目标。因为弹道导弹的战斗部和引信与用于反导的战斗部和引信存在太大不同。即使是普通防空导弹的战斗部和引信,用来反导都有些力不从心,需要改进。更重要的是,以弹道导弹拦截弹道导弹没有倒可实战意义,即便在试验中获得成功,也是一种浪费钱财,哗众取宠的事情。
  那能不能在现有“大地-Ⅱ”弹道导弹弹体的基础上改进成一种反导拦截弹呢?从理论上讲是可以的。“大地-Ⅱ”拥有500~700千克的有效载荷,如果减少燃料重量,其有效载荷可达到1吨的水平(这实际上就是“大地-I”的构型)。利用这几百千克的有效载荷空间,安装环形小冲量姿控发动机、指令接收设备,数据链、末制导系统、战斗部和引信及控制系统、与主发动机分离装置,那么这个拦截器是有可能在事先 设计好弹道的拦截试验中完成拦截任务的。但是这样一套系统如果安装在“大地”弹体上,就如同让体操运动员改行打篮球,得不偿失。因为“大地”导弹作为一种典型的弹道导弹,其主动段加速比较慢,而反导用的导弹加速要求非常快,例如俄罗斯S-300防空导弹只需要十几秒就可加速到最高6马赫速度,达到近30千米的飞行高度,“大地-Ⅱ”爬升到这个高度需要至少半分钟的时间。此外,弹道导弹横向机动过载很小,且不可在大气层内实施大范围机动,这就决定了它的飞行弹道相对固定,无法应付反导作战最起码的灵活性要求。况且“大地”采用的是类似SA-2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发动机总冲、比冲等参数接近极限,没有潜力可挖,即便印度火箭技术落后,也完全不需要“旧瓶装新酒”。
  


  实施反导,必须采用一种与“大地-Ⅱ”截然不同的新型导弹。那么《印度日报》中提到的“大气层内拦截导弹”是不是就是这次拦截的神秘主角呢?从报道的情况来看,这种导弹确实可以担任反导任务,但问题是印度有没有能力研制类似的导弹。美国在研制新拦截导弹之前,已经有了“爱国者”PAC-2、PAC-3的成果,俄罗斯在研制S-300系列防空导弹系统之前也有雄厚的防空导弹技术基础,以色列在“箭-2”成功试射前也品尝了“箭-1”的失败,且得到美国的技术支援。而印度在此之前只研制过性能平平的“阿卡什”和“特里舒尔”防空导弹,而后者还是屡射屡败,印度海军研制射程70千米区域防空导弹,还得拉着以色列搞“合作”,要想将反导系统的研制“毕其功于一役”,可能只是印度人的美好愿望了。
  
  任重道远的目标
  
  无论是用弹道导弹,还是用新研制的AXO导弹,即便这次印度的反导试验获得成功,也并不意味着印度具备实战条件的反导能力。
  首先,此次拦截的目标——“大地Ⅱ”弹道导弹只是众多战术弹道导弹中的小字辈,对其实施末段拦截并不困难。对于导弹拦截来说,除去目标预警识别等因素,影响拦截难度的一个关键就是弹道导弹的再人大气层的末段速度。来袭导弹速度越大,跟踪、制导、拦截难度就越大,而再入段速度又和导弹的射程紧密相关。例如,射程为1000千米的弹道导弹,再入段最大速度约为3千米/秒,射程为2500千米的弹道导弹,再入段最大速度可达4.5千米/秒。俄罗斯研制的“安泰-2500”号称能够拦截射程达2500千米的弹道导弹,其主要依据也是其拦截目标的速度接近4.5千米/秒。但是,“大地-Ⅱ”的最大射程只有250千米,其弹头再入速度1.3千米/秒左右,且头体不分离,不仅S-300V系列、S-300P系列、“爱国者”PAC-2/PAC-3等防空系统能有效拦截,甚至进行改进后的“霍克”以及俄罗斯现有的中程SA-17都具备拦截这种目标的能力,西方专家甚至猜测印度使用了SA-2的改进型进行了这次拦截试验。而且,这次拦截弹如果使用“大气层内拦截弹”进行低层拦截的话,那作为“攻击者”的经过改装的“大地-Ⅱ”射程降低到了80千米左右,甚至不如一些火箭炮的射程,末段速度可能进一步下降,拦截难度也大打折扣。
  其次,即便印度具备了在试验条件下拦截射程250千米、甚至更远射程导弹的能力,在实战中对敌方弹道导弹进行预警、跟踪、弹道计算、目标识别都是印度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难题。美国为完善其导弹防御体系,建立了一个完善的预警系统,发展了包括侦察、预警、通信和定位卫星在内的庞大航天系统,反观印度的航天器,远未形成体系。印度目前也缺乏合适的陆基对空监视系统。美俄等国的反导系统都有大型相控阵雷达作为精确预警跟踪手段,其中不仅包括视距雷达还包括后向散射超视距雷达。美国“空中防御计划”(ADI)的视距雷达包括13部探测距离为322千米的微波雷达和39部探测距离为112千米的缝隙补充雷达,部署在北极地区美加合资建的北方预警系统内,用以实施远程预警。后向散射超视距雷达部署在美国的东西海岸、中南部和阿拉斯加,这种雷达的探测距离远(900~3200千米),探测低空目标和隐身目标的性能较好。而目前印度尚未部署大型相控阵雷达,更没有超地平线雷达,其它雷达在作用距离和探测精度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要求,而A-501预警机也迟迟没有交货。此外,在真假目标识别、抗击弹道机动等连美国都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方面,印度的实力更是有限。
  所以说,一旦真刀真枪的干其来,以印度目前的技术水平,对敌国射程几百上千千米的弹道导弹不但预警跟踪存在困难,在拦截上更是相差甚远。
  
  一厢情愿的目的
  
  印度在宣传本国的国防工业成就时从不遮遮掩掩,甚至经常夸大事实。此次印度在反导系统仅取得初步成果,且尚存疑问,整套系统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就大肆宣扬,除了像以往的宣传那样,起到“增强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的作用外,恐怕还另有所图。
  首先,印度军方可以通过透露这次导弹拦截试验,争取政府和民众的支持,从而获得更多的财政资金。近些年,印度在反导方面的投资不少,但成果却寥寥。未经证实的报道表明,印度2005年全年190亿美元的军费开支,有65亿用在了反导系统发展上了,然而打着反导旗号进行的“特里舒尔”导弹(该导弹是近程防空导弹,实际不具备反弹道导弹能力,只能抗击反舰导弹等空气动力目标)试验却屡次失败。长此以往,印度军方也无法向政府“交差”,而这次拦截试验,无疑可以暂时摆脱尴尬的困境,并借此争取进一步支持。 其次,印度军方还可通过拦截试验震慑邻国,取得对邻国的心理优势。印度认为邻国的弹道导弹已经对其构成了实质上的威胁,其宿敌巴基斯坦,拥有多种型号射程不一的弹道导弹系统,均可携带核生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次拦截,印度把自己打扮成左手持矛,右手持盾的勇士,就是在向巴示威、逞强,甚至带有一丝恐吓,并在武器发展势头上压过对方。
  最后,印度也希望借此提高与国外反导系统商业谈判的要价,在谈判中争取主动。长期以来,印度一直对国外反导系统青睐有加,早就有报道称印度要引进以色列的“箭-2”反导系统,引进并生产俄罗斯S-300V反导系统,甚至还看上了美国的“爱国者”PAC-3系统。但上述引进项目一直没有落实到位,除了各出口国政治上面的考虑以外,很大程度上因为相对于印度的经济水平,各国的要价偏高,并且附加条件颇多。此次印度迫不及待地大肆宣传反导试验,似乎是在告诉各国,“再不降低要价,我们就要自己研发了!”
  但是,印度军方的上述目的能否达到,关键还是要看其拦截弹的真实技术水平和拦截结果是否像部分印度官员所说的那样成功,否则,印度民众和政府一旦感觉被欺骗,印度军方就只能自食其果了。
其他文献
由“连云港”号护卫舰和“三明”号护卫舰组成的我海军舰艇编队,应巴基斯坦海军邀请,参加了3月6日~13日在北阿拉伯海举行的“和平-07”海上多国联合军事演习。这是我国海军首次参加海上多国联合军演。本次演习主要目的是针对不断增加的来自海上的恐怖主义威胁与挑战,促进各国海军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各国海军应对恐怖袭击和联合行动的能力。    台军将举行“汉光23号”演习    台湾军方定于今年4月举行“汉
期刊
前苏联是世界防空导弹发展的执牛耳者,在冷战期间,其发展、部署的地空导弹数量要比其潜在对手部署的总数还多。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国力和总体科学技术水平与苏联比较不增反降,研制全新的导弹系统力不从心;但是庞大的出口市场又让俄罗斯各个设计局和导弹公司垂涎,因此纷纷在原有型号上研制大批改进型防空系统和导弹。    发展背景    至少有两个原因使苏联十分注重发展地面防空导弹系统。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
期刊
美国式“金刚经”变形是第一口诀    从一个叫塞伯坦的星球开始,迈克尔贝的《变形金刚》,出发了。  “每个男人内心都有一个8岁的小男孩,《变形金刚》就是那把钥匙,把那个小男孩释放出来。”  1984年,作为孩之宝玩具广告的“变形金刚”横空出世,从此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很多论坛都有关于80年代童年回忆的帖子。这些帖子每每都会提到“变形金刚”——那是“70-85前”一代人的集体回忆。经历了漫长的学生时代
期刊
近年来,作为未来战争主力之一的无人机,因其机动性强、维护成本低和作战效费比高等特点,受到各国军方越来越多的重视。美军一直希望在无人机领域把他国军队远远甩在身后。2005年8月,美国国防部公布了《2005-2030年无人机路线图》,反映了美国对无人机的最新认识、系统开发的最新进展其对无人机的有关需求,并描述了美国无人机系统的未来发展规划。为确保技术优势,美国不断加大研发新型无人机工作,其中洛克希德·
期刊
根据中美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和两国海军共同磋商达成的协议,由113驱逐舰、881补给舰组成的我出访美加菲舰艇编队,在访问美国期间先后于9月10日和9月20日与美国海军联合举行了通信、编队机动和搜救演习,参加演习的兵力有我编队两舰携直升机1架、美海军“钟云”号3区逐舰(通信机动)、“肖普”号导弹驱逐舰携带直升机1架、821号辅助船(搜救)。
期刊
2006年10月31日~11月5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般空航天博览会在广东省珠海市航展中心隆重举行。一场航空航天迷的盛宴大幕拉开。
期刊
台空军在台湾东部机场群由台东和花莲机场以及佳山洞库基地构成,有贯穿台湾南北的中央山脉作屏障,成为台军的战略纵深与后备屯兵之处。中央山脉北起苏澳,止于大武山,长270千米,东西宽约80千米,是台湾岛的脊梁。其中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约30座,对台湾东部形成天然的军事防御优势。此外还有台东山脉,位于中央山脉的东侧,也是一座狭长的山脉,北起东部花莲附近,南至台东,长约140千米,宽7~15千米,也有自
期刊
“汉光-23”号军演实兵演练报道    自1984年举行“汉光-23”号演习以来,每年汉光的演习区域都是在台湾本岛的5个战区或战区接合部轮流进行。而今年的“汉光-23”号是陈水扁任内最后一次“汉光”演习,其规模大大胜过以往,演习区域也突破常规,在5个战区同时展开,北部、中部、南部、东部以及外岛各自演练不同的科目,其参演部队数量之多、武器装备之新颖,均为历史之最,号称全岛皆战、全民皆兵,可算是全台首
期刊
自1973年踏上军事摄影之路,李靖每年都有180多天活跃在边防一线——零下50度的伊木河、漠河,酷热的曾母暗沙,东方第一哨的鸟苏镇,全军海拔最高的哨所之一查果拉,4000多公里的西藏边防……33年来,他先后两次自费赴老山前线接受炮火的洗礼,3次主动和南沙守礁官兵同吃同住近6个月,采访中曾被晒成2度烧伤、被钉耙穿透脚背。诞生在汪洋中的作品《卫戍南沙》包揽了第二届全国画报评比的所有金牌,获综合大奖。1
期刊
10月28日上午11时,展会现场一片火热的狼藉状态,各参展商都摊开所有家当,全力布展的时候,笔者偷得清闲,和几个同僚去寻找大家关心的焦点——“山鹰”高级教练机。此时的“山鹰”不但被圈在一排铁栅栏里,而且瘦小的身躯覆盖着厚厚的蒙布。正当我们失望而归时,手机里传来了好消息——L-15“猎鹰”就要挂弹了,而且还是翼尖弹——PL-9C近程空空导弹,于是我们火速赶到现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