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道德在教师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是教师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规范所采取的道德行为方面的态度、言论和行为。这种态度、言论和行为对学生起着表率、示范作用,这种作用就决定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从事教育职业的教师理应遵守的共同行为规范。教师的职业是教育学生,因此,对教师有着特别的要求: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关心热爱学生,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教学艺术,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思想品质。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理应在师德师风建设和整顿之中作出一定的贡献。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结合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要求,我谈几点认识,仅供参考。
  
  一、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念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人才保障。”教师崇高的师德和精深的业务,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型人才的基础,学生的美好心灵和良好个性是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形式来塑造的。首先,教师要树立爱生如爱子的职业观。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后劲,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呵护,需要知识的培育,这一历史的重任就有赖于我们每个教师去完成。因此,我们必需用“身正为范,学高为师”这一基本的教师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业务素质,在教育教学中,用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教育艺术水平去感化学生、训练学生,努力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其次,要树立客观公正的评价观,建立科学的、有效的导向机制、制约机制和评估机制。没有动力的船只只会浮于面上,永远也不能驶向彼岸。同样,没有导向机制、制约机制和评估机制的教学也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必须建立并完善各项机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质量”进行达标监测。这样,教师就会按目标体系钻研教学方法和教学业务,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的放矢地辅导学生,注重训练学生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通过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后,我校教师已一改常态,按各项机制的目标要求,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一期以来,对我班48名学生的知识、技能、身高、体重、良好品质的形成、审美意识的提高等方面进行了诊断性评价,结果显示,达标44人,综合素质提高率为91.67℅,比上年提高了12.5个百分点。教学水平和学生“质量”均达指标要求。
  十六大时就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教师是关键。”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充分说明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反应了党对教师的关心和希望。因此,我们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评价观和教学观,志存高远、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二、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人才的基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要加强教师职业教育和培训,开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跨世纪的教育与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我们必需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人格塑造人格的特殊性。因此,就决定了我们必需高度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师德师风的教育活动后,我认为教师从思想上不仅要努力学习《教师法》、《教育法》等一系列的教育法规,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教育的“三个面向”为宗旨,树立和培养合格接班人的思想。还要用“匹夫不可夺志”、“见义勇为,当仁不让”、“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培养学生爱国家、爱人民的高尚情操。从业务上,不仅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湛的业务水平,还要有会教、能做、善教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全面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思想素质、劳动技能、审美素质都得到提高,培养出与产业结构的需求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全面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以身作则,关心热爱学生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思,说明了教师只有保持文雅谦逊、纯朴温和、公正不阿、不偏袒、私恶的本色,正人先正已,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才能感化学生,作用于学生心灵。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偶像。”这种完美形象不仅体现教师道德高尚,知识渊博,为人正派,还体现在对学生关心热爱的精神行动上。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学生是教师素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通过教育活动后,教师们过去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已不存在,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关心体贴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现象屡见不鲜,慰问学生疾苦,支付学生书杂费,赠送学生衣物,帮助转化差生等良好师风已在涌现。教师的慈母形象正处于储存于学生幼稚的心灵中,被吸收、融化成他们良好个性的组成部分,使他们获得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感受到一种高尚的文化教养之美,引起仿效的心理效应,化为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早在唐朝时期韩愈就提出了这种为师的精僻见解。“道”在当时虽是儒学道统,但在崇高道德,科学文明的今天,道为师风,师为学风,却有积极进步的现实意义。《礼记·中庸》中“道也者……故君子慎其独也。”这种养德所及的崇高境界,对教师修身养德,教意颇深。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师德师风的教育活动中,我们不仅承古人之师训,还要把社会主义道德行为和师德规范化为内心信念,并寄于各科教学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联通:551619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大水乡炉山小学)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不少“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父母心目中“好学生”、“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了智育,而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德育工作者是否长期以来也忽视了某些更应该关心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长期被忽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
期刊
近几年来,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生物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尽管改革的模式各不相同,但其目的都是摒弃“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师生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也引起本人的几点思考。    一、以问题为契机,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以不提问或很少提问而被视为课
期刊
前几天偶读了《江苏教育》05年第一期,有一篇文章关于《流泪的小灵通…》。此作者关于“衡中”某学生使用小灵通和手机被通报有感而发,认为学校处理学生缺少合理的依据,肯定了学生使用手机的权利。的确,学生在学校使用小灵通和手机,在《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甚至在法律中,都找不到学生违规、违法的条款。但笔者翻阅了2004年教育部颁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其中第五条:情趣健康,不看色情、凶
期刊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而在我国的实际的基础教育工作中,随
期刊
理论依据: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的特点:  1、积极承担完成共同活动中个人的责任;  2、在活动中积极地互相支持、配合,特别是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3、期望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4、教师对学生共同活动的成绩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学习的功效:  1、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2、合作学习既有
期刊
【摘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是重要的组成部份,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切实有效地实施德育,值得我们体育教师深入探讨?本文旨在通过归纳总结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心得体会,探讨成功经验,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德育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 德育渗透    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人才定向的作用,是其重要组成部份。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思想
期刊
【摘要】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必须实施德育,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身教法、榜样法、课堂熏陶法、课外活动感染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德育,将德育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之中去。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不但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而且还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注重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操”。语文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观念不一致,难免使科学探究走进一些误区。    误区一: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实验、开展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中,许多教师认为只有让学生探究的课才是好课,才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和特征。于是不管什么内容,不管内容与材料的内在需要,都要让学生讨论、实验,将探究活动泛化,表面看学生都是热热闹闹讨论,课堂活跃,其实课堂实
期刊
去年暑期,考上大学的刘佳明来看我,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一见面就对我说:“老师,再打我一次吧!”我有些不解地问:“为什么?”“在初中的时候,有相对严格的规矩管着,有老师看着,就是犯了错误还得接受您的惩罚。可是一到高中就都变了,现在不是讲赏识教育吗?注重谈心,注重劝说。可我们什么不懂啊!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又怎么能劝说得了呢?结果我就考这么个不理想的学校。”他说。我举起手来真想打他,可是我又放下了,这还
期刊
小时候,比我大的伙伴用废电池、电线连接一小灯泡,用皮筋、铁钉、细线做开关,开关一拉灯亮了,开关线一拉灯灭了。为什么一拉灯灭又一拉灯亮呢?这一现象从此在我心里扎下了根。回到家里也照样去做,可对其原理却无法理解。我常常钻进我的“实验室”,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边拆边想,我常常为之着迷,虽然还是无法理解,但我思维习惯逐渐养成。  上初中三年级时,由于接触了电学知识,这一疑问才算划了一个句号。对这一问题的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