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水位变动联合不同类型降雨下中小型均质土石坝渗流及稳定耦合分析

来源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mobi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认识库水位变动联合不同类型降雨下中小型均质土石坝坝坡的渗流及稳定性规律,给中小型均质土石坝的日常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本文根据非饱和渗流原理,对该类土石坝坝坡在渗流应力耦合状态下遭遇库水位变动和不同类型降雨时的渗流和稳定性进行有限元模拟,选取库水位上升、库水位下降和库水位不同变动速率联合不同类型降雨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1)上游监测点孔压对库水位变化较敏感,对有无降雨及不同降雨类型的变化不敏感,下游监测点对有无降雨较敏感,对库水位、降雨类型的变化敏感度较低;(2)不同类型的降雨对下游坝坡安全系数影响不同
其他文献
利用乳酸菌、EM菌、黑曲霉、白腐菌、草酸青霉及木霉组成的复合微生物菌剂CM-2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试验与厌氧发酵产气试验。将复合微生物菌剂按比例加入玉米秸秆中处理30d,试验结果测得纤维素降解率达52.94%、半纤维素降解率为33.33%、木质素降解率为2.67%。经过复合微生物菌剂CM-2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与牛粪按照1:2的比例,TS为15%、温度为35℃的中温厌氧发酵,其累积产气量提高30.18%,且开始产气时间提前2d,进入产气高峰的时间也提前4d,在产气高峰期的时间也可维持14d。此外经过复合微生
当今,人类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能源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对能源需求的增加,矿产消耗量的增加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是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风能的使用与常使用的绿色新能源一样,使用范围广,资源相对丰富,对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要求相对简单,方便管理。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
随着当前我国工业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进,现阶段我国电工电子技术应用和建设体系迎来了全新的改革局面。特别是电工电子技术的创新方面,相关技术和研究人员能够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电工电子技术发展的整体质量,实现对未来电工电子技术发展需求、职业发展道路的全盘规划和设计。通过该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实现对电工电子技术的有效创新。而且电工电子技术应用的质量和整体效率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建设,对未来行业的发展质量、建设效果等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在数控机床的工作中,数控技术是最核心的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始终贯穿于整个自动控制系统中,起着信息处理的作用。在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中,分为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三个关键环节。
目的研究香青兰总黄酮(TFDM)对大鼠血管平滑肌A7R5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探讨其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为6组,分组如下:ox-LDL刺激A7R5细胞表型转化作为模型组;用浓度分别为25、50、100μg·mL-1TFDM处理表型转化的细胞作为低、中、高剂量组;10-5 mol·L-1辛伐他汀处理表型转化的细胞,作为阳性对照组;未经处理的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蛋白免疫印迹测定SM22
针对流域径流序列的非平稳性和随机性,本文研究将深度信念网络方法引入到日径流量的预测,对天山北部玛纳斯河6120天的实测数据进行训练、预测,并与粒子群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支持向量机和前馈神经网络3种数据驱动模型的日径流量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DBN预测下判定系数R2比FFNN、SVM、PSOSVM分别提高11.15%、10.11%、0.29%,均方误差MSE分别降低6.63、5.58、0.43,尽管PSOSVM与DBN在R2和MSE上非常接近,但是在相同软硬件条件下DBN预测用时仅
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稳定提升,社会环境愈发完善的形势下,农业建设管理正呈现新的发展态势,而农田水利工程在其中尤为关键,是农业生产者维护生产规模与质量的重要工程,其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以此为背景,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途径,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我国农业在科学化机械化快速发展,相应的化肥产量和销量也不断上涨,化肥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所以,重视化肥生产的质量问题,做好质检工作,提高化肥检验的技术,加大对化肥质量控制。本文主要论述了化肥质量控制的措施和化肥检测技术。
近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日本熊本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确定了一种新型lncRNA,即Caren(心肌细胞丰富的非编码转录物),它在心肌细胞中大量表达,激活心肌细胞中的Caren有望开发新的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心力衰竭是指心肌泵血功能(收缩和扩张)降低,无法向身体泵出足够的血液,它也是一种预后较差的疾病。目前,全世界心力衰竭患者的数量正在增多,因此,有必要制定有效的新治疗策略。
美国西北大学和和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描述了一种“临时性的”、可植入的心脏起搏器,无需引线或电池,并在一段时间后可被身体完全吸收。这种装置已经过一系列动物模型测试,能帮助需要暂时支持以维持心率的患者从心脏手术中康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