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想象就是创造。低年级孩子的想象力犹如一个尚未开发的宝藏,只要善于挖掘,就会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一、互出字谜,培植想象
这个方法的发现可谓“无心插柳”。学习生字很枯燥,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我总是变着花样,出些字谜让学生来竞猜。每每这时,孩子们总是热情高涨,学习效率也因此提高。一天,一个学生主动提出:“老师,今天让我给大家出个字谜好吗?”我心中大喜,欣然同意。“‘哥哥打哈欠’,打一个今天要学的生字。”那个学生带着些许自豪说。我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并夸奖道:“你的想象真有趣,你真了不起!”自此以后,孩子们出谜语、编儿歌的越来越多:“人来小亭边(停)”“八口人(谷)”“壮士穿衣服。(装)”“一人腰上挂把弓。(夷)”“ 九号( 旭)” ……孩子们想象的潜力不可小视啊!
二、脑筋急转弯,训练想象
孩子们常围在一起看《脑筋急转弯》,我决定投其所好,训练孩子的想象力。我利用课前三分钟,出示一些脑筋急转弯让学生想象。“树上10只鸟,开枪打死1只,树上还剩几只鸟?”这不是什么新鲜的题目,很多孩子都遇过:“一只鸟都没有了,因为它们被枪声吓飞了。”可有一个孩子却高举着小手:“老师,我不这样认为。”大家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了他。我示意他发表意见。他大声说:“老师,如果那是把无声手枪,鸟儿怎么会吓飞了呢?”听了他的话,大家议论纷纷。我笑了笑称赞道:“真厉害,连这个都被你想到了。”见我表扬了他,不同的声音响起:“老师,还有其他可能呢,我看公园的鸟都是关在笼子里,再挂在树枝上的,如果是关在笼子里,它们想飞也飞不走啊!”“老师,会不会有残疾的鸟儿听不见枪声呢?”“老师,也有可能有受伤的鸟儿呢!”……看,孩子们想象的翅膀不是正在慢慢地展开吗?
三、利用空白,启发想象
语言的魅力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这“意无穷”,完全靠想象补充。如苏教版(一下)《骑牛比赛》一文,以骑手的一句“小姑娘,你不知道,我曾经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结束了全文,看似平淡却又意味深长。教者如果直接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一年级的学生很难回答。教学时,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现在我们已来到训练场地,瞧,疯狂的公牛在撒野,尘土飞扬,骑手双手牢牢地勒着缰绳,可不一会儿就被重重地摔了下来,骑手又一次爬起来,从头开始……就这样,骑手从牛背上摔下来,爬上去,一次,两次,上千次……孩子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吗?”
“我看到他满身是灰,满身是血。”
“我想到了‘遍体鳞伤’‘伤痕累累’这些词!”
“我觉得他好勇敢,好了不起啊!”
“如果没有这么多失败,也就没有他现在的成功了!”
“我想对他说:‘好样的,我要向你学习!’”
……
孩子们在想象中理解了文本的含义,懂得了骑手那句话所蕴含的道理。
四、类比仿写,开发想象
学习儿歌《雨点》时,孩子们入情入境,把自己当成了小雨点,我问:“小雨点们,你们还想去哪里旅行呢?”学生想象丰富:“雨点落在瀑布里,在瀑布里冲浪。”“雨点落在泉水里,在泉水里打滚。”“雨点落在玻璃上,在玻璃上溜冰。”……孩子们在想象的天地里欢腾。《鲜花和星星》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我这样启发孩子想象:你认为还有什么东西比鲜花、星星多呢?“冬天的雪花”“满山的枫叶”“节日的焰火”“草原上的羊群”“漫天的柳絮”“天上的白云”“沙滩上的小脚丫”“海里的鱼儿”“夜晚的万家灯火”……哪些东西相似呢?你能试着编写一首小诗吗?学生们变成了小诗人,吟出了一个个缤纷的世界。
五、民主课堂,呵护想象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会使人身心保持最活跃的状态,会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对低年级孩子来说,课堂常规固然重要,但民主、和谐的对话环境更重要。执教苏教版(一下)第10课《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时,我问学生:“学了这课,你觉得邓小平爷爷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一般学生都说:“他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他是个好学上进的孩子。”……可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觉得他是个孝顺的孩子。”这一想法是我课前没预料到的,这似乎偏离了文章的中心,但我没有否定或批评他,也没有不耐烦地要他坐下。我想,孩子这样说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应该请他说出来。我饶有兴趣地问:“你为什么这么想呢?”“因为当母亲看到他学习这样用功时肯定很高兴。邓小平爷爷为了让母亲高兴,不让母亲失望,所以他学习一直很努力,很用功,这难道不是孝心吗?”我为孩子的精彩发言鼓掌,为他独特的想象喝彩。因为民主,因为和谐,孩子们才敢想敢说,才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一、互出字谜,培植想象
这个方法的发现可谓“无心插柳”。学习生字很枯燥,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我总是变着花样,出些字谜让学生来竞猜。每每这时,孩子们总是热情高涨,学习效率也因此提高。一天,一个学生主动提出:“老师,今天让我给大家出个字谜好吗?”我心中大喜,欣然同意。“‘哥哥打哈欠’,打一个今天要学的生字。”那个学生带着些许自豪说。我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并夸奖道:“你的想象真有趣,你真了不起!”自此以后,孩子们出谜语、编儿歌的越来越多:“人来小亭边(停)”“八口人(谷)”“壮士穿衣服。(装)”“一人腰上挂把弓。(夷)”“ 九号( 旭)” ……孩子们想象的潜力不可小视啊!
二、脑筋急转弯,训练想象
孩子们常围在一起看《脑筋急转弯》,我决定投其所好,训练孩子的想象力。我利用课前三分钟,出示一些脑筋急转弯让学生想象。“树上10只鸟,开枪打死1只,树上还剩几只鸟?”这不是什么新鲜的题目,很多孩子都遇过:“一只鸟都没有了,因为它们被枪声吓飞了。”可有一个孩子却高举着小手:“老师,我不这样认为。”大家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了他。我示意他发表意见。他大声说:“老师,如果那是把无声手枪,鸟儿怎么会吓飞了呢?”听了他的话,大家议论纷纷。我笑了笑称赞道:“真厉害,连这个都被你想到了。”见我表扬了他,不同的声音响起:“老师,还有其他可能呢,我看公园的鸟都是关在笼子里,再挂在树枝上的,如果是关在笼子里,它们想飞也飞不走啊!”“老师,会不会有残疾的鸟儿听不见枪声呢?”“老师,也有可能有受伤的鸟儿呢!”……看,孩子们想象的翅膀不是正在慢慢地展开吗?
三、利用空白,启发想象
语言的魅力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这“意无穷”,完全靠想象补充。如苏教版(一下)《骑牛比赛》一文,以骑手的一句“小姑娘,你不知道,我曾经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结束了全文,看似平淡却又意味深长。教者如果直接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一年级的学生很难回答。教学时,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现在我们已来到训练场地,瞧,疯狂的公牛在撒野,尘土飞扬,骑手双手牢牢地勒着缰绳,可不一会儿就被重重地摔了下来,骑手又一次爬起来,从头开始……就这样,骑手从牛背上摔下来,爬上去,一次,两次,上千次……孩子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吗?”
“我看到他满身是灰,满身是血。”
“我想到了‘遍体鳞伤’‘伤痕累累’这些词!”
“我觉得他好勇敢,好了不起啊!”
“如果没有这么多失败,也就没有他现在的成功了!”
“我想对他说:‘好样的,我要向你学习!’”
……
孩子们在想象中理解了文本的含义,懂得了骑手那句话所蕴含的道理。
四、类比仿写,开发想象
学习儿歌《雨点》时,孩子们入情入境,把自己当成了小雨点,我问:“小雨点们,你们还想去哪里旅行呢?”学生想象丰富:“雨点落在瀑布里,在瀑布里冲浪。”“雨点落在泉水里,在泉水里打滚。”“雨点落在玻璃上,在玻璃上溜冰。”……孩子们在想象的天地里欢腾。《鲜花和星星》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我这样启发孩子想象:你认为还有什么东西比鲜花、星星多呢?“冬天的雪花”“满山的枫叶”“节日的焰火”“草原上的羊群”“漫天的柳絮”“天上的白云”“沙滩上的小脚丫”“海里的鱼儿”“夜晚的万家灯火”……哪些东西相似呢?你能试着编写一首小诗吗?学生们变成了小诗人,吟出了一个个缤纷的世界。
五、民主课堂,呵护想象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会使人身心保持最活跃的状态,会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对低年级孩子来说,课堂常规固然重要,但民主、和谐的对话环境更重要。执教苏教版(一下)第10课《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时,我问学生:“学了这课,你觉得邓小平爷爷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一般学生都说:“他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他是个好学上进的孩子。”……可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觉得他是个孝顺的孩子。”这一想法是我课前没预料到的,这似乎偏离了文章的中心,但我没有否定或批评他,也没有不耐烦地要他坐下。我想,孩子这样说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应该请他说出来。我饶有兴趣地问:“你为什么这么想呢?”“因为当母亲看到他学习这样用功时肯定很高兴。邓小平爷爷为了让母亲高兴,不让母亲失望,所以他学习一直很努力,很用功,这难道不是孝心吗?”我为孩子的精彩发言鼓掌,为他独特的想象喝彩。因为民主,因为和谐,孩子们才敢想敢说,才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