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名目溯源

来源 :江海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zi8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自战国初期成书以后,研习者众,汉文帝时曾立为传记博士.两汉之世以<论语>名家者颇多,<汉书·艺文志>述其流脉,著录相关研究著作.自汉历魏晋六朝而隋唐,其学不辍,然未有"<论语>学"之名目."<论语>学"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最早出现于南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三<籍溪胡先生宪墓表>云:"原仲(胡宪之字)自言少从其从叔文定公传<论语>学,时时为予诵说,以
其他文献
在谈到“鸿门宴”双方的得失成败时,人们总是习惯地从当事双方的主角项羽、刘邦身上缘据析理,而本文试图另辟蹊径,从当事双方的谋士张良、范增身上索因求果。  读《鸿门宴》,总不免唏嘘感叹。范增谋远虑深,计高天下,胸有逐鹿之策,又能洞察细微、随机应变,却在占尽优势的情形下,眼睁睁地看着最危险的敌人脱身而去。相反,张良虽身处劣势,却在这场斗智斗勇的博弈中巧施手段,既帮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又在项羽内部埋下君臣
以政治生态理论为视角,观照与考察法律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发现在不同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法律文化具有极不相同的生态表现.从臣民文化走向公民文化,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