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择校”现象的若干思考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87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范畴,提供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教育,保证教育的公平,是政府的义务。然而,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从而导致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要减少或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就必须坚持以县为单位。在此基础上配置教育硬件、教师、管理等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关键词]教育均衡 择校现象 利弊分析
  
  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缩小教育差距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保障。义务教育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属于公共产品范畴,提供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义务教育是政府的法定职责。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校际之间在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客观存在,导致“择校”现象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之间愈演愈烈。
  
  一、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成因及利弊分析
  
  “择校”要从愿望转变成为现实,至少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校际间办学水平的差异,是导致择校的客观原因。从现实情况看,在任何一个地方,同一性质、同一类型的学校之间,在办学硬件、办学软件、办学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另外,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校风、学风,校长的管理水平、对外宣传策略,以及学生家庭的文化程度、教育方式方法、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周围的环境因素,都有非常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总和,就必然导致学校与学校之间差异的形成。
  作为社会评价相对较高的学校,确实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样也有“被选择”的愿望或需求。因为,多招一个“择校生”,就意味着一笔可观的收入。
  (二)家长和学生有进入好学校就读的强烈愿望和经济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日益重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大众心理,舍得对子女的教育进行投入。在校际之间的教育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就会有“择校”的强烈冲动。
  (三)规范的缺位,使“择校”现象日益普遍化。有关择校现象,社会反响强烈。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政策或法律、法规,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从具体操作层面,“择校”都属于不被完全禁止的行列。
  从某个角度看,“择校”弥补了财政性资金对义务教育投入的不足,对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事业整体发展步伐,提升教育水平,在一定的时期内,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满足了部分学生到更好学校就读的愿望。但从总体上看,“择校” 弊大于利。一是破坏了教育公平原则,导致教育均衡化困难重重。二是违背了党的教育方针,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三是增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和思想负担,引发了公众对社会公平体系的怀疑。
  
  二、更新理念,以县为主,突出重点,促进义务教育的区域均衡
  
  “择校热”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供给不足,教育质量总体水平不提高的典型反映。在教育差异客观存在的前提下,要彻底解决“择校”现象,只有坚持以科学和谐理念指导教育工作,认真遵循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义务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快教育均衡化建设步伐,逐步缩小学校间的办学差异,以教育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才能最终消除“择校”现象。
  
  (一)正确理解教育均衡的内在含义
  所谓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公民以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制定政策与调配资源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从而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一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即教育权利平等。二是提供相对平等的接受教育机会和条件,即教育过程平等。三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教育结果公平。
  
  (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确立的理念
  1.确立在发展中缩小差距、促进均衡的科学发展观。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统筹城乡教育的速度、规模、结构、质量上。要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教育的均衡就是人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均衡。均衡发展不是限制或削弱发达地区优质学校的发展,而是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基础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进而把基础教育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
  3.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要面对学校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形成更多的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特色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相对均等的教育,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学习潜能,获得学业成功。
  
  (三)突出县级政府在教育均衡中的主导作用
  根据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和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义务教育主要由县一级政府负责。国家和省、市级对教育工作的管理、扶持等各项工作,最终都落实在县级政府一级。而乡、村级的教育工作,均由县级政府组织实施。因此,在教育均衡化过程中,就必须突出县级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县为单位,逐步缩小校际办学水平之间的差异。
  1.从建设入手,不断缩小校际差异。要在县域范围内合理调配教育资源,在整体上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义务教育的相对均衡。一是在硬件上,要按照“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和城乡一体化要求,进一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通过撤(撤并)、组(组建教育集团)、联(联合办学)等形式,改造农村薄弱学校;二是在软件上,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教学交流与合作,开展“强校支援弱校、城镇支援农村”等活动;三是在政策上,完善农村教育发展机制,研究与落实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
  2.从评价机制入手,确立正确的办学评价导向。要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衡量学校,逐步淡化和取消基础教育学校的分类等级标准。要统一制定校园建设标准,严格控制超标准建设学校,弱化或不实行重点学校教育资源优先配置政策,不将有限的资金、教学设施和素质高的教师过分流向重点学校。
  3.从管理入手,狠抓违规“择校”行为。在“择校”现象尚未完全消失之前,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尤其要注意的是,政府不能充当扩大办学差异的推动者,政策不能为扩大办学差异的助推器。县级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规范“择校”费的收取和使用,逐步降低“择校费”的收费标准。同时,要从“择校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改造薄弱校。要明确规定“择校费”只能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不得用于教职工工资福利的支出。对于违规使用“择校费”的行为,要有严厉的处罚措施。
  
  参考文献:
  [1] 蔡国英.中小学择校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求是,2006,(23).
  [2] 顾月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及其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4,(5).
  [3] 谭细龙.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职能[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
  
  (作者单位:浙江丽水学院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正在不断兴起,并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俱乐部的形成,构建了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新格局,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同时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主动锻炼的平台,培养了大学生组织、协调、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關键词]高校 体育俱乐部 建设 发展    一、高校建立体育俱乐部的必要性    
本文从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三本著作出发,阐述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引进纯种杜泊公羊与小尾寒羊母羊进行杂交实验,杂交后代的羔羊和小尾寒羊的羔羊进行比较.通过对其母羊繁殖性能、生长发育性能和育肥羊屠宰性能的测定,结果发现,杜
[摘要]模块化教学法(MES),是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中职学校作为生产一线技术工A的培养基地,应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快速高效地为现代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产业工人。  [关键词]数控编程与加工 模块化教学法 课程整合 校本教材    近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控机床的应用也正日趋普及。但是,掌握数控加工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奇缺,作为中职学校,我们对数控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全
目的探讨在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中应用介入再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 82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行保守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
三黄鸡是黄羽优质肉鸡的统称,包括了我国许多地方肉鸡品种。三黄鸡因为产蛋能力高、肉鸡营养丰富等优势以及饲养条件要求简单、生存能力强等特点,成为我国普遍饲养的家鸡品种
多媒体教学模式是目前法学教学中最为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文章主要针对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得失,法学教学的学科特点,提出了关于多媒体教学模式在法学教学改革应用
目的对癫醒汤配合利培酮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研究。方法 8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采用癫醒汤配合利培酮治疗)和对照组(采用利培酮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合并多脏器错构瘤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结节性硬化患者颅内病变,同时2例合并多脏器错构瘤的CT及MR表现,2例肾脏错构瘤经手术组织学证实,其中1例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