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导师”杨奇清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wei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奇清,中国隐蔽战线的领导人、公安保卫事业奠基人,开国首任公安部副部长。
  有人说,杨奇清是“共和国卫士”、“超级盾牌”,还有人称他为“擒特猎手”。但是,在杨家子女看来,父亲就是大山里走出来的“湘伢子”,慈祥的父亲是他们一辈子的“精神导师”。
  “紅小鬼”追寻来时路
  1959年9月,时任公安部副部长的杨奇清到湖南进行调研,顺便回到了阔别29年的家乡。
  平江县委的同志向杨奇清汇报工作,提出想在他的家乡嘉义镇建大会堂,杨奇清一听就表示反对。他说:“国家还不富强,群众生活水平低,不能铺张浪费,要注意影响。”县委的同志又提出购汽车和拖拉机,杨奇清耐心解释说:“公安部不管这些东西,我没有权力批呀!要钱、要车、要物,我都没有呀!”地方领导不禁愕然。杨奇清认为不能运用手中的权力,满足地方父母官的要求,不能因为自己是平江人,就对平江搞特殊化,也不能由于平江是家乡,就要给予特别照顾。
  在家乡,亲弟弟杨正湘提出帮忙解决一个工作。杨奇清说:“我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家庭服务的。”并叮嘱弟弟要在现有的岗位上好好工作,将党的需要当做自己的需要。两个外甥女见到杨奇清后,吵着要跟杨奇清到北京找个好工作,杨奇清劝说她们留下,建设新农村。
  当然,他忘不了去祭拜祖坟、拜访长辈,给继母留下一些留下生活费。随后,杨奇清请平江县委安排,请来当地的老人们开座谈会,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
  1911年11月6日,杨奇清出生在湖南平江县郑源大屋一户贫苦农民家庭。
  少年时代的他便跟随父亲投身革命,参加过著名的平江起义。192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天,杨奇清听说红军要撤离平江县城,表示想参加红军,祖父一听强烈反对:“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于是,他拗不过老人,只好回到地方游击队,在家乡坚持游击,组织暴动,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为地下党传送情报,为游击队偷运食盐。
  1930年4月30日,杨奇清拿到中共地下党组织开给自己参加红军的介绍信,领着其他参加革命的伙伴们踏上了寻找红军之路。
  杨奇清历任红三军团第一师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红三军团一师三团三连党代表(指导员),红三军团保卫局执行科科长、執行部部长、侦察部部长,红三军团执行部长,红十五军团保卫局局长,红军前敌司令部保卫部部长等职。为了给军团各级首长配备合格的警卫人员,杨奇清利用战斗间隙休整的机会举办警卫人员训练班,挑选政治可靠、勇敢机智、胆大心细、吃苦耐劳、身体健壮的青年进行训练,培养出一批批忠于职守,在紧急情况下宁肯牺牲自己也要保证首长安全的优秀警卫人员。
  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杨奇清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锄奸部部长,对加强部队保卫工作建设,纯洁部队,开展反敌特斗争,巩固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无论是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杨奇清一直担任我党我军保卫部门的重要领导工作。在残酷、复杂的对敌斗争中,杨奇清坚定勇敢,无私无畏,对革命抱有必胜的信念。对此,作为女儿的杨清十分自豪。


  严格而不失慈爱的父亲
  杨奇清的女儿杨清回忆说:“1950年9月,我出生在北京。不久,就随父母亲去了武汉。父亲从公安部调往中南地区,任中南局常委,中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党组书记、部长。1954年行政大区撤消后,我们全家又从武汉回到了北京。父亲被任命为公安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当年,杨家住在北京东城区八面槽西堂子胡同20号一幢西式二层小楼。安家后,杨奇清教孩子的第一课是如何种地。他找来工具,挽上裤腿,把前院的地开垦出来,同时施上肥,用锄头堆成一垄一垄的,种上玉米,旁边搭架子,种南瓜、西红柿、黄瓜等蔬菜。杨清记得:“父亲撒一垄种子,我们也跟在他后面撒,接着浇水。我们是第一次干农活,地拢不直,种子撒不匀,一会儿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腿疼。父亲看后,哈哈大笑,但还是表扬我们说:‘这才像农民的后代,虽然进了城,但还是要自给自足。’”
  杨奇清不仅自己克勤克俭,对家人也要求十分严格。建国初期,夫人肖彬定为行政13级、正处,以后一直没有被提升过。随着工作的调整和调动,组织部门给公安部党组写报告,给一批同志晋级,其中有肖彬的名字。杨奇清阅后把夫人的名字划去,把晋升的名额让给其他的同志。肖彬得知后也毫无怨言,总是对孩子说:“现在的条件比战争年代好多了,我知足。”杨家子女说,母亲深爱着父亲,凡是父亲作出决定,母亲都无条件服从。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质相当匮乏,供应紧张。杨清说,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送了一些食油和黄豆给父亲,可他坚决不收,硬是坚持退了回去。“我们家一天三顿稀饭。粮食不够吃,母亲就在蒸馒头时,掺入大量杨树叶子。蒸出的馒头味道怪,我不愿意吃。父亲就带头吃,还咀嚼得特别香,称其为‘树叶面包’,在他的感染下,我也再次品尝起来。”
  杨清还记得,父亲规定他们每月开支是10元,包括学校的伙食费和公共汽车费,零花钱2元。“我穿的衣服都是捡姐姐穿不了的,弟弟捡哥哥穿剩下的。裤子上的补丁破了,再补一层。父亲更是以身作则。一件毛衣的两个袖肘破了,补了又补,一直穿到被抓进监狱,又从监狱把它带回家,一直穿到去世。”
  杨奇清尽管很忙,但是每有空就同大家打康乐球、扑克。孩子们都记得,父亲在家时工作到很晚,他们早就睡了;等到父亲把所有应急的文件全部处理完,他还要到地下室去看看在那烧锅炉的蔡大爷。“蔡大爷是‘老北京’,解放前拉人力车,生活很苦。父亲很愿意和他聊天,掀开被子看看,问寒问暖,询问生活有何困难,让蔡大爷十分感动。父亲心细,他从他那里还了解公安部基层工作的实际状况,把大事小事都抓到位。”   在孩子眼里,父亲永远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有一年,毛泽东主席到湖北视察。杨清记得,父亲马上要陪主席出发了,但是哥哥和姐姐——一个出麻疹,一个发烧。“父亲已经半个多月没有回家了,秘书告诉父亲,建议他回去看看。父亲说:‘孩子妈妈在,让她照看吧。实在是没有时间回去。’母亲既要照看两个生病的孩子,又不能耽误工作,其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当姐姐和哥哥的病痊愈后,母亲却累倒了。”


  一家人在非常岁月的非常劫难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和“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罪恶目的,在公安战线上大搞“两个否定”、“一个砸烂”。1968年,他们竟捏造罪名,把杨奇清早年的对敌侦察工作诬为“里通外国”、“资敌通敌”。杨奇清严正指出:这是工作,这不是“里通外国”!这是对敌斗争的需要,怎么能说是“资敌通敌”?
  1968年3月12日深夜,杨奇清被抓走,送往秦城监狱。就在杨奇清被抓走的当天,造反派把他的夫人肖彬押到食堂,让她站在桌子上进行批斗。从此,她上午在学习班被批,下午被拉到公安部大院斗。
  当时,极端分子为给杨奇清定“罪”,也给他的夫人肖彬罗织了一大堆“罪名”:什么“罗杨死党”、“与杨奇清一起资敌通敌的国民党特务”……
  1969年3月,肖彬被下放到黑龙江笔架山公安部五七干校劳动。一年后,又被送到湖北沙洋公安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冬天推煤去烧锅炉,夏天挑水、种地、打扫厕所。当年,她日夜思念不在身边的儿女们,可她哪里知道她与儿女们的全部信件都被当权者扣押了。
  小女儿杨清自小爱好学习,先后在北京东花门小学、女一中读书。1966年初中毕业时恰逢“文革”爆发。杨奇清被抓后,造反派开始轮番的抄家活动。杨清对他们的行为非常不满意,与造反派争吵起来:“我爸爸是审查,中央没有定性!”造反派呵责:“你要变天?!”杨清回答:“就是变成毛泽东思想的天!”造反派就将她的话篡改为“要变毛泽东思想的天”,于是杨清被当作“现行反革命”逮捕,关在少管所达半年之久。
  杨清曾插队到东北莫力达瓦自治旗,种土豆成了她的日常生活。两年后,到湖北沙洋公安部五七干校投奔在这里“劳改”的母亲,干些杂活。可是,军代表竟不准给她上户口。经肖彬力争,才被迫同意。1973年8月,杨清考入华中师范学院外语系俄语专业。接受采访时,杨清回忆说:“当年,我填‘父亲’这一栏时,怕因父亲的原因录不上就没有填,只填了‘母亲’这一栏。面试时,老师问我父亲是干什么的,我答非所问,说我父亲叫杨奇清,心里有个小九九,后来他们以我为‘可教育子女’录取了我。我那个时候激动得好几个晚上没睡上觉,虽然我父亲还没有解放,但是我有一个新的环境,摆脱了压抑的环境,到了美丽的桂子山学习。”
  1972年6月4日,杨奇清在秦城监狱接待室见到了分别多年亲人。他从里面的一个小门出来,小儿子毛毛一眼就看到父亲,大声叫。孩子们看到父亲的背驼了,面黄肌瘦,皺纹布满额头,走路变得蹒跚,十分辛酸。然而,杨奇清见到夫人与孩子来了,非常高兴,一一询问他们的现状。孩子们实在不忍心告诉父亲有关家庭的艰难处境,只是敷衍地告诉他一切都很好,不想让父亲的愉悦心情蒙上一缕阴影。杨奇清嘱咐他们:“你们一定要相信党,相信组织,不要有抵触情绪,我的问题迟早会得到解决。”
  1972年7月,杨奇清在狱中病情加重,咳血不止。这时,专案组才把他送到专门为监狱犯人看病的复兴医院住院。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后被送到北京医院高干病房接受治疗。江青一伙及其在公安部的党羽对此深为恐慌,硬说成是“保外就医”,继续进行监视和迫害。
  杨奇清出狱后,得知儿子杨波和女儿杨清分别考上了大学,十分高兴。他仔细询问杨清所在班级学生的情况,并教导女儿:“政治上,你要积极要求进步,起骨干作用,多多与党员学生接触,关心班里同学,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除此而外,还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精通英语,现在外语干部极其缺乏,毕业后会大有作为的。”
  杨奇清在生活上也关心孩子。杨清回忆说:“父亲没有给我买新衣服,只是把以前的衣服,装入纸箱,亲自写上我的名字和地址,寄往学校。当我收到纸箱,看到上面那熟悉的笔迹,心中感到无比温暖。”在学校,杨清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克服干部子弟身上的弱点,去湖北农村开门办学,接受党组织的各种考验。1976年,她终于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杨清把这一喜讯第一时间告诉父亲时,杨奇清特别高兴,自豪地说:“现在,我们不仅是父女关系,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同志关系!”
  杨奇清虽然出狱了,但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军代表派人在家门口,24小时监视他。杨清记得,凡是来看望父亲的,要报名字,记车号。“部里的老同志就和监视的人捉迷藏,趁他们值班换岗的时候,偷偷到家里看望父亲。外地的同志纷纷打电话来问候。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父亲还是反复教育我们,不要有悲观情绪,要相信党,相信中央,他的问题,一定会解决。困难的日子,总会过去。我们就当是二度长征,咬牙坚持,光明就在前面。”
  1975年,叶剑英派车将杨奇清接到他家中长谈。其间,杨奇清向叶帅表示相信党组织,会把他的问题调查清楚;同时请求中央能够分配给他一个力所能及的工作,自己有决心用有生之年为党再做一点儿工作。叶帅叮嘱杨奇清好好养病,养好身体,才能更好地斗争。
  杨清曾对父亲要求工作的决定非常不理解,一有机会,就劝说父亲“在家安心养病,況且上面对你的审查还未结束”。杨奇清只是感慨:“时间不等人啊!”后来,杨清才理解父亲是想加倍工作,把“文革”带来的损失弥补回来。
  1975年1月,华国锋兼任公安部部长,找杨奇清谈话,要杨奇清回公安部工作。造反派闻讯又恨又怕,极力反对,拼命阻挠,大造谣言。10月9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任命杨奇清等人为公安部副部长。杨奇清不顾重病未愈,毅然决然返回公安部,受到广大干部的热烈欢迎和支持。
  后来,当杨奇清向他人谈起“文革”往事时,爽朗地笑着说:“他们要我交代反对毛主席的反革命罪行。我回答说,我干了几十年的公安保卫工作,工作中的缺点、错误肯定是不少的。但要说我反对毛主席,说我是反革命,那是对我的诬陷和污辱,我没有一丝一毫可以交代的。”杨奇清就是这样光明磊落地批驳了林彪和“四人帮”对他的诬陷。可以说,在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杨奇清始终战斗在党的公安保卫战线上,为建设党的公安保卫事业,为保卫党、保卫军队、保卫人民、保卫国家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粉碎“四人帮”后,杨奇清真正获得了解放。他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积极组织公安战线的拨乱反正工作和揭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重建和加强群众性的防谍和保密工作。他对“文革”期间和历史上被错误处理的同志十分关注,催促干部部门尽快予以安置处理。
  1977年3月,赵苍璧调任公安部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公安部部长。当时杨奇清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不少老同志劝他离开北京到上海去专心疗养一段,他都以“苍璧同志刚来,情况不熟,我应该帮他熟悉熟悉”为由予以婉拒,带病坚持工作。有一次,他诙谐而又幽默地对一位去看望他的老战友说:“我快要去见马克思了,相信马克思一定会欢迎我,说我为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奋斗终生,是有功劳的!”他还用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与这位同志共勉。
  1978年11月24日,杨奇清由于咳血,内伤太重,带着未完成大业的遗憾在北京医院去世。12月2日下午,杨奇清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追悼会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宋庆龄等送了花圈。邓小平、汪东兴、韦国清、邓颖超、王震、康克清等领导同志参加了追悼会。追悼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主持,公安部部长赵苍璧致悼词。邓小平充满激情地对杨奇清夫人肖彬说:“你们是革命的家属!杨奇清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其他文献
“返乡”,一个温暖而亲切的词语。对于曾经外出打拼的青年来说,返乡不仅仅意味着回家,更意味着开创一番事业。在互联网时代,大眾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下,青年返乡,也有了更多的选择。用电商平台销售特产、做特色民宿、建设美好乡村、帮助家乡发声……返乡青年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立足家乡创业,将个人奋斗与家乡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
期刊
5月13日,匈牙利中国和平統一促进会在布达佩斯召开会员大会,进行新一届暨第五届理事会换届选举。曾玉根当选第五届会长。  匈牙利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在匈华社区是一个非常有影响的社团之一,1999年7月成立。曾玉根当选会长后表示,首先对大家选举他担任会长表示感谢,深感责任重大,他将不辜负大家的信任与期待,团结全体理事会成员,牢记使命、格尽职守,把会务工作做好。曾玉根说,匈牙利中国和统会全体同仁要与旅匈各
期刊
从将超材料用于隱形设备,到研发彩色柔性显示屏;从将基因科技应用于医学健康,到成功将激光光源应用到投影照明……  随着引领全球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深圳的创新内核悄然生变。深圳发力源头创新,力争成为产业化能力更强、市场化环境更优、国际化程度更高的“中国硅谷”。
期刊
5月5日,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以下简称“中青企协”)十一届二次理事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选举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刚为新一任会长。  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是团中央下属的全国性青年企业家群众组织,是共青团联系青年企业家的桥梁和纽带。自1985年成立以来,中青企协在共青团组织的指导下,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青年企业家成长发展”的宗旨,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当代青年企业家特点,全面履行各
期刊
“我们要到精准扶贫一线接受锻打,知识报国,感恩社会,回报我们的父老乡亲,让大家在参与中一起品尝我们的教育科研成果,体会学有所用、服务于农民的成就感。”2016年2月24日,武汉东湖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大会召开,全国人大代表、武汉东湖学院董事长周宝生在大会上掏心窝子如此说。  湖北省嘉鱼县官桥镇观音寺村的精准扶贫、崇阳县的教育结对扶贫,是武汉东湖学院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开展精准
期刊
庙会,在一些地方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主角,作为凝聚年味的重要方式,备受老百姓喜爱。地道的民俗、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琅满目的商品、特色的小吃、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热闹的特色庙会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有些年轻人爱找这放松的机会,逛逛庙会,去挤比肩接踵的长街,去听震耳发聩的叫卖,去吃地道的乡土风味小吃,去重温童年的梦。  因此,庙会成为当代人在春节里找寻年味、亲近传统的首选之地,庙会也逐步发展为春节假日经济
期刊
有人说,屠岸的名字是和诗歌,和惠特曼、莎士比亚、济慈等诗人的那些闪光的诗篇紧密相连的。出于对诗的热爱,屠岸在他的名片上印上了“诗爱者、诗作者、诗译者”的“头衔”,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完全表达他对诗歌的感情吧。从老人那慈祥而优雅的笑容里,记者看到了他不泯的诗心与暖暖的爱心。  母亲是“诗爱者”的第一启蒙人  “一别家园四十秋,归心日夜忆常州。几回梦泳塘河水,难涤乡思万斛愁。”在诗《乡思》中,屠岸寄托了自
期刊
“想想小时候,常拉着妈妈的手,身前身后转来转去,没有忧和愁,长大了以后,还拉着妈妈的手……”  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舞台上,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刘和刚演唱的这首《拉住妈妈的手》打动了亿万观众的心。“孝顺爸妈不能等”,他简单朴实的话语也随之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里。  一年后,记者在空政文工团见到了刘和刚,此时央视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2016年春晚。他透露,他将在除夕夜于央视春晚舞台上,与郭兰英老
期刊
他是一位自强不息的创业之星、一位关心青年成长的“青年精英”,也是一位热心传统文化的儒商。他就是河南省周口市驻京青年联合会主席、周口市人大代表、沈丘县人大常委、2011年度共青团河南省委命名的“青年精英”——房墉。  房墉1972年5月出生于河南沈丘。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独自一人从家乡前往北京,迈出了他事业的第一步。从一家散热器生产企业的业务员做起,他凭借豫东人的坚韧和耐性,一步步地走向自己事业的
期刊
1月4日,为奖励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杰出成就,经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提议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屠呦呦获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屠呦呦获得小行星命名证书和运行轨道铜牌。  屠呦呦说,当年经过了那么多次的失败之后,那时自己都怀疑路子是不是走对了,当发现青蒿素正是疟疾克星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也是难以表述的。屠呦呦一再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