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走?向右走?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e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新课改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新的认识与定位,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大语文”的理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与推崇,这也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出的。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语文最基本的两个特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把握常常有所偏失,文章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本位”的回归问题进行了思考与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本位 回归
  
  2009年全国民族中学研讨课的共同课题是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名篇《我有一个梦想》。堂课上,四位青年教师各展才华,四堂语文课各有特色,表达出不同的老师对于语文特征的不同追求。向左走?向右走?老师们用课堂说话,展开了一场关于语文教学的争鸣。
  
  向左走——工具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工具性,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教会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自如地使用母语,用母语流畅地与人交流,是语文课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笔者认为,如果一堂语文课只是单纯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就会使语文课失去美感。一味咬文嚼字并不一定是强调语文工具性的最好方式。像《我有一个梦想》这样的文章,语意上浅显易懂,因为这是马丁·路德·金面对受压迫的黑人进行的一次演说。演说辞本来就讲究语言的通俗易懂,加之当时在场的出身于社会底层的黑人大众不可能都有极高的语言领悟能力,那么试图让那些文化水准不高的黑人在情绪激动时去领略每个句子中单个词汇的深刻内涵,显然不可能是著名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想要做的事情。所以在交流课上,强调提出的“提出阅读中疑惑”的环节在本课教学中就显得不是那么合适了。
  
  向右走——人文性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教学情感亦一样。教学情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伴随着对文本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情感”是否“共鸣”,是教学情感乃至教学活动的关键。在本次交流课上,我校和东北师大附中的两位教师在情感投入上做得比较成功:掷地有声的话语,富有表现力的声音,有力地带动了学生的情感,这无疑为课堂增色不少。
  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语文教师还需要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了解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产生顿悟。
  语文课堂中,言语内容决定着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为言语内容服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文道统一”:言语内容就是道,言语形式就是文,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偏废其一。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不仅要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学习《我有一个梦想》,不应该只局限于探讨黑人解放运动的一段历史,如果只是这样,那就和一堂历史课没有本质的区别了。作为一堂语文课,更重要的是学习马丁·路德·金如何在广场上的黑人们已经精疲力尽的情况下再次成功地点燃大家的激情,他是如何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如何运用不同的句式甚至如何运用不同的语调达到成功的演讲效果,这才是语文课应该更加关注的焦点。
  由此可见,无论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都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困惑:语文首先是工具。真正的母语语文教育,本质是以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为表征,以培育人的个性、人的自由精神为根基的教育。但语文又不是纯工具,也是文化的构成,人文性是语文本体固有的,它和工具性一样,是语文本位构成的基本要素。
  语文教学历来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上,毫无疑问,工具性应是基础,片面强调工具性固然不对,但脱离工具性只讲人文性也会走向另一极端。当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用很少的篇幅进行语言教学,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人文精神培养上,大谈有关文章思想价值的主题的时候,就未免本末倒置,把语文课上成德育课和思想政治课了。语文教学对人文性的忽视,固然会暗淡了德育的光彩和美育的魅力,但如果离开语言实践、语言训练去弘扬人文,又会自觉不自觉地导致削弱乃至否定语文本体。弘扬人文,首先就要认识到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我们的语言文字有强烈的人文意识,蕴涵着浓厚的民族情感,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实践、语言训练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炽热感情,唤醒溶解在学生血脉中的母语文化,在学生心灵上建构起牢不可破、永不遗忘的“母语情结”。语文课毕竟是语文课,它首先应该“以文为本”,用好教材,用足教材,紧扣文章中的语言,通过教材的语言让同学感悟、体验、反思,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才会水到渠成。脱离文本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只是空洞的口号和说教,实效并不明显。
  “回归语文本位”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那么,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到底要统一于什么,即什么才是语文的本位呢?既然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因为这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语言和精神是统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要使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所以说,语言是工具的,也是人文的,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那么我们可否这样理解:语文教学中语文本位的迷失,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丧失,在语言面前迟钝化。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相统一的课堂,要让学生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从而提高言语能力,做到“因文解道,因道悟文”、“文道统一”。而其他一切与此无关的东西都该清除出语文课堂,实现语文课堂的本位回归。
  所以,在新课标下如何使语文教学回归本位,便成了当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命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摘 要】“观课程”与课程观意义截然不同,但逻辑上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章对当下的学校课程进行了内观与反思,并通过课程主体的转化和代入,厘清教师课程理解的取向,充实学校课程教育体系,推进学校课程快速迭代,以“观课程”的研究方式走向课程观的自我构建。  【关键词】学校课程;课程观;内观;反思  【作者简介】吕秋萍,江阴市花园实验小学校长,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沈君,一级教师,江阴市小学
期刊
【摘 要】阅读圈是通过自主阅读、合作学习、分享交流来进行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它能提升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策略并促进语言学习。角色准备是阅读圈中的关键一环,文章以阅读认知和元认知策略为理论指导,分析如何基于语篇类型设计阅读圈角色,并进行角色培训,从而为阅读圈教学做好准备。  【关键词】阅读圈;阅读策略;角色设计;角色培训        【作者简介】曾玲,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罗少茜,北京
期刊
【摘 要】高中生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常常面临素材匮乏的困境。为切实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积累真实有效的写作素材,教师应改变学生零碎、肤浅的素材记忆方式,从教材出发,以读助思,拓宽阅读视野,挖掘阅读深度,将所读素材变成系统化的资源积累。同时,引导学生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以思促写,最终构建个性化的议论文写作素材库。  【关键词】写作技巧;议论文;写作素材  【作者简介】李季,一级教师,太仓市第一届新锐教师
期刊
【摘 要】研究者以2019年人教A版“函数y=Asin(ωx+φ)”为例,阐述对基于学生经验的数学教学的理解与实践,主张教学要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教学设计与组织,用好认知起点,激活思维,积累活动经验。  【关键词】学生经验;数学教学;理解与实践        【作者简介】丁益民,高级教师,全国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创始人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数学教材教法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大家对数学游戏越来越熟悉,也认可数学游戏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但是游戏如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是当前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文章以“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为例,将数学知识与游戏元素巧妙融合,引导学生三玩“对对碰”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主动建构知识系统。  【关键词】任务驱动;游戏进阶;聚焦本质;自主建构  【作者简
期刊
目前,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视考试成绩,不重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不重视思维能力、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绝大多数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当贫乏。一个民族,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必然导致民族整体素质的下降。有知识还要有文化,有学问更要有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迫在眉睫!  农村英语学科人文教育是利用现有农村中学的英语教育资源,通过资源整合,
期刊
近年来,许多公司、企业在聘请员工时,不管是口试还是笔试,都十分注重考查应用文的写作。而我们有的中专学生毕业了不会写求职书,也不会签订合同或协议,甚至不会写信,就连写个请假条也是错误不断、笑话百出。    一、连云港市中专校应用文教学现状调查    笔者曾对连云港市某中等职业学校386名高二年级理工专业学生的求职信写作训练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154名学生被要求当堂完成求职信,结果近40%的学生出现
期刊
蔡元培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长期以来我们对人文精神一直比较忽视,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教师人格缺失,并造成了压抑学生个性、抹杀健全人格的不良后果。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像把双锋两刃刀,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为教师教育工作环境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教师出了一道难题,教师既面临着挑战又面临着机遇。  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
期刊
【摘 要】高质量、层层递进的问题探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在机制,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文章通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以问题为驱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内在机制的有效发挥,充分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  【关键词】问题驱动;合作学习;内在机制;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罗晓玲,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首批春城
期刊
课堂心理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以及社会化进程。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对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是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包含创设和调控两层含义,通常可采取下列策略:    一、正确鉴定课堂心理气氛的现状    鉴定课堂心理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前提和基础。鉴定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