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对产妇预后和新生儿状态的影响

来源 :黑龙江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m_y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对产妇预后和新生儿状态的影响.方法:本次实验对象选自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无阴道分娩禁忌的86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根据产妇个人意愿实施分组,实验组(n=46)阴道分娩,对照组(n=40)剖宫产,对比两组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的影响、分娩后并发症情况、分娩方式对产妇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新生儿窒息情况无较大差异(P>0.05),实验组病理性黄疸及新生儿湿肺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产时出血量、产后发热、产后下床时间、下奶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无阴道分娩禁忌产妇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可有效改善新生儿状态及产妇预后,在降低并发症的基础上,改善妊娠结局.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CT扫描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DCE-MRI)在对乳腺癌患者腋窝处淋巴结转移情况诊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3月在我院入院接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对腋窝处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诊断方法,分为对照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CT扫描进行诊断,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比对两组经各自诊断措施后的确诊例数、诊断准确度及诊断灵敏度.结果:研究患者的确诊例数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诊断准确度高于
目的:评估自身免疫抗体ANA、抗ds-DNA、抗ENA联合试验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疾病诊断效果.方法:选取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80例和10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免疫学指标检测.结果:三种抗体联合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阳性检出率及灵敏度均高于单独抗体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检测机体体内的免疫抗体可实现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而且联合检测可以互相配合以提高检出率,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目的:分析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2D-CDFI)检查对胆囊疾病患者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胆囊疾病患者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临床证实,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为健康对照,均行2D-CDFI检查,统计不同胆囊疾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流参数[血流最低流速(MIN)、最高流速(MAX)、平均流速(TAMX)、阻力指数(RI)]、血流信号等级、不同胆囊疾病诊断准确率、超声图像特征.结果: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患者MIN、MAX、TAMX、RI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目的:探讨在肾盂输尿管癌患者术中行区域淋巴结清扫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肾盂输尿管癌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膀胱袖套状切除术+区域淋巴结清扫术(LND).观察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并在术后进行18个月随访,评价预后情况.结果:80例肾盂输尿管癌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术中未出现中转开放手术;手术平均时间(138.28±18.8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92.34±28.34)mL,术后平均引流时间
目的:探讨3.0T高分辨率MRI在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中的价值.方法:对58例IFI患者和61例正常人的213个髋关节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轴位T1WI序列测量IFS、QFS和坐骨结节间直径.采用质子密度加权图像脂肪抑制序列(PDWI-FS)观察股方肌形态和信号的变化.结果:正常组IFS和QFS的宽度大于病例组,坐骨结节间直径小于病例组(P<0.05),而坐骨结节间径明显小于病例组(P<0.05),而坐骨结节直径明显小于病例组(P<0.05).随着股方肌水肿程度的加重,相应的IFS逐渐降低.股方
目的:阐述在筛查胃癌癌前病变中胃蛋白酶原(PG)与血清胃泌素-17(G-17)的应用价值.方法:设定2019年4月—2020年4月为本次实验研究时间,对象纳入收治的胃部疾病者共计150名,应用信封分组法布置人员分组(常规组+实验组),对患者展开PG与G-17筛查检查,然后再次为患者做无痛胃镜检查以此结果确认并将血清学检测结果和其对比,以胃镜检查结果为准.然后通过筛查指标整体分析胃蛋白酶原和血清胃泌素-17的检查对于胃癌癌前病变的筛查价值,建立检查阳性率、不同类型患者的胃蛋白酶原、血清胃泌素17指标.结果:
目的:分析依据孕期血清铁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预防性补铁的效果观察.方法:本研究共200例研究对象,均为单胎妊娠孕妇,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孕期监测血红蛋白,当血红蛋白低于110g/L给予补铁治疗,n=100)与观察组(孕期同时监测血红蛋白与血清铁蛋白,当血清铁蛋白低于30μg/L时接受补铁治疗,n=100),所有研究对象均选自2018年7月到2020年6月.比较两组孕妇分娩前的血清铁蛋白与血红蛋白水平,统计不良分娩结局.结果:在血清铁蛋白与血红蛋白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分娩结局上,观察
目的:评价重度妊娠高血压病对早产儿白细胞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开展于2017年1月到2020年6月,抽取80例对象,均为早产儿,其中40例为健康母亲分娩,纳入到对照组,另外40例为重度妊娠高血压病母亲分娩,纳入到实验组.比照两组早产儿的白血胞与凝血功能.结果:两组早产儿的白细胞指标(中性粒细胞绝对数与白细胞总数)及纤维蛋白原进行对比,提示实验组均更低;两组早产儿的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浆凝血酶时间进行对比,提示实验组均更高;均有很大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健康母亲分娩的早产
目的:探究开颅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72例行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实行传统开颅手术、试验组实施微创手术.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性信息及术前术后日常活动功能量表评分(ADL)、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O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后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经过统计学分析,具有意义(P0.05),术后两组ADL、GOS评分较术前升高,NIHSS评分较前降低,术后两组患
目的:探讨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测在血液系统疾病临床诊断中的效用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将我院2019年7月—2021年1月收治的240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血液常规检查;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测,比较两组的疾病检出率,不同血液系统疾病外周血形态异常表现;同时,以实际预后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检查方式对疾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观察组的外周血细胞形态总异常率以及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异常率分别为95.83%、19.17%、59.17%、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