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石山下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aiyan1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不能确定,管门的人来还是不来,我们在那扇锈迹斑驳的大门前等着。
  大门是铁栅栏门,透过栅栏我们可以看到里面的局部:一大片荒草,几棵古树,一栋独立的拱形圆顶的房子,还有一排U字形的平房,看起来像是日本式的会所。
  同行姚老师,诸暨人。给联系人打了好几次电话,每次都说来了,来了。
  这是一所小学,在诸暨的盘山,名“盘山小学”。學校不大,名气挺牛。当年国民政府里,许多大人物跟它有关联,甚至连蒋介石都有题名。看到大门紧闭,荒凉如斯,我们有点怀疑。不过,从栅栏缝隙,我们依稀可以看到,那拱形房子门楣上镶嵌着“盘山小学”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别具一格,尽显功底。仔细瞧瞧,原来是民国书法大家于有任的笔迹,让人吃惊。
  太阳静静地挂在天空,有一些云懒懒地悬浮着,偶尔遮住一下太阳的光芒。幸好在这云朵遮住太阳光芒时,会有一丝风吹来,这让人稍稍有点舒爽。管理人还没到达,同行的朋友们攀谈起来。凑巧的是我们一行人中有三个毕业于绍兴文理学院,亦涛、立波、姚老师。这三个人都是作家、诗人,文采出众,见识也不同凡响。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得知,盘山小学背靠的山叫磨石山。我好像听说过磨石山,就是想不起来,思想了好久才恍然大悟,原来就是立波口中多次说起的磨石山呀。
  立波姓蒋,一直说祖籍是磨石山下的盘山村。他至今记得,从小父亲就无数次跟他说起,他们的祖上是从磨石山迁徙过来的。恰好同去的蒋渭渔蒋总,祖籍也是磨石山下盘山村,于是约好看了盘山小学再去盘山村蒋氏祠堂。
  管门人骑了电瓶车终于姗姗而来,下车,挂着笑脸,连声说不好意思。
  我们走在U形校舍回廊,听管门人讲解。这座小学设计非常超前,无论你从哪一间开始,走到任何一间校舍,包括食堂,都不会让你日晒雨淋,不禁暗暗赞叹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走过那座拱形圆顶房子,姚老师向我们叙说了盘山小学的往事:蒋介石、邵元冲、廖承志、孙科等都为这所小学题写了匾额。还有林森、居正、何应钦、戴季陶等民国要人挥毫题写寄语。于有任书写校名,冯贞胥撰写《诸暨盘山小学记》,由书法泰斗沙孟海书写。民国军界要人、盘山村乡贤、盘山小学创办人蒋鼎文躬身参与开学典礼……
  蒋鼎文的名头我听说过,民国时期是蒋介石身边的红人,军阀混战中以“飞将军”名震一时。据说他是唯一一个可以骂宋美龄的人。这么一个人物诞生在盘山村,那么他创建的盘山小学,能得到民国这么多大咖的青睐,也就可以理解了。
  可惜的是那座拱形圆顶房子的门一直锁着,打不开。学校那些响彻云天的过往,被反锁。不明白是管门人没钥匙,还是有些人掌握着钥匙不让参观者知道那些历史。遗憾,挥之不去的情绪,萦绕在我们心头。
  离开盘山小学,我们来到盘山村文化礼堂——蒋氏宗祠。这是一间跟别的地方宗祠格局差不多的房子,红砖碧瓦,白墙飞檐。立波和蒋渭渔蒋总,他们两人似乎有点别样的心情,祖先从这里迁移过去,他们总要有点追根的意思,或许里面还有他们祖先的名讳。但也仅仅有一点表露而已,毕竟太遥远了。
  蒋氏宗祠的门外墙上,竖立了一座大型浮雕,浮雕上罗列了盘山村蒋氏白民国以来的名人大腕。这些人个个名扬四海,威震一方。有的是抗日名将,有的是文化大咖,有的是官场达人。这一串串名字,似乎要将整个盘山村挤爆。
  在盘山村文化礼堂的盘山名人馆,我看到了国民党军中将领蒋鼎文、蒋伯城、蒋志英等的事迹介绍,我也看到了官声颇佳、政绩斐然、勤勉自律的共产党干部蒋巨峰。盘山村的气场如此强大,或许跟盘山村的历史传承有着莫大的关联,就像恬静而淡然的盘山小学一样。
  在盘山村蒋氏宗祠文化礼堂里,我注意到位于宗祠天井前的戏台,不大,但戏台的两个檐角高高飞翘,犹如两只雄鹰展翅飞翔,这是否寓意着盘山村的人,那种傲然于世的人生态度。这或许是我的一个想法,但事实也正是这样。
  盘山村的今天,依然有许多村民奔波于全国各地,或经商,或从政,或求学。他们当中有名成功就的,也有默默无闻的。但似乎有一个信念是一样的,那就是不管身在何处,那一口诸暨方言,无论如何改变不了。即使是像立波、蒋渭渔这样的祖籍诸暨的外地人,那一份诸暨情感却仍然存在于他们的内心。
  蒋氏宗祠的门口,是一个大操场。一片红高粱在太阳底下,安然地享受着自己被吸干水分的滋味。我知道,这些红高粱不久即将被拿去酿酒,诸暨的同山烧,也像诸暨人一样刚烈、甘甜、醇厚。那种味道,就像盘山村的历史味道一样。
其他文献
| 舞动于阴霾之中 |  那是一个午后,洛杉矶的疫情已接近尾声,我在一栋三层豪宅的露天庭院里,悠然地看着几个少年在跳抖音流行舞蹈。其中五个男孩在按摩浴缸和游泳池旁排成三角队形,朝着正在录制视频的手机露出微笑,手机则固定在环形补光灯中间。这些男孩的年龄在18岁到20岁之间,在这个年纪,新陈代谢十分旺盛。他们身材清瘦、肌肉线条清晰,他们打扮新潮、颇具少年气息。此时,这些赤膊上阵的少年正对着镜头咬下唇,
期刊
村里有一個接生婆,叫春娭毑。  一双小脚,如一对粽子。头上绾着一个结,常年穿着一身青色衣裳,拄着一根拐杖。  她家住在清代的老房子里,祖上有一个在外做县太爷的,修了四进大屋,“土改”时,春娭毑家属于贫农,便分在第四进原属于地主放杂物的房子,她的丈夫瑞升爷,仍旧蓄着白色的胡须,家神堂的祖宗牌位都拆掉了,换上了一幅毛主席画像,瑞升爷以为是孔夫子,天天要鞠躬。  平常的日子,当太阳从天井内照进堂屋里,瑞
期刊
因为那片海,诱惑我初开的情窦,于是,我等你。  等一句山盟海誓的诺言,等一个地老天荒的传说,等你一起看天色水色,一起感受海风的热浪。  日落日出,沉缅这勿明勿暗的暮色,直抵我心。  责任编辑:黃艳秋
期刊
人的名字不过是一个人存在的符号,本来不必太过重视,可名字同时又是伴随一个人终生的生命对应物,又不可能不重视。  我的名字,借助于国脚高洪波冷静的射门而名扬天下,以至于某次到邮局取寄来的包裹,被业务员兴致勃勃地打量,继而询问:“您是踢足球的高洪波吗?”我回答道:“不是。那位高洪波用脚尖,而我用笔尖……”  同名同姓的现象在中国出现的概率太高,所以回避同名同姓以免出现不应有的误会也成为一种时尚。我记得
期刊
一  周日与舞蹈家姚珠珠老师通电话,寒暄一阵以后,我鼓起勇气开口问询作家舒乙先生的近况,电话那头出现了短暂静默,继而是以明显低弱的声音回应道,舒乙老先生境况依然大不妙,至今仍昏睡在京城解放军总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说完这句话便再不多言半句。我知道,舞蹈家夫妇与先生是多年至交,所以这一信息应该是准确可靠的,想到这点让我满心悲凉,因为照此说来,曾经那么热衷于各类文化社交活动的、被公认为社会活动家的舒乙老
期刊
掐着指头数一数,从摇篮到千年床,从日常到终极,木无处不在。上有人字形的屋梁,下面是夜眠三尺的床。晚餐的桌子把我们聚拢,座椅和板凳又依次把我们排定。灶膛里的火,灶门口的柴。挑水的扁担,装水的桶。水里的船,船上的桨。碗与筷。钱和书。梯子与楼板。里与外,进与出,门框门扉与门闩。窗框与窗棂。木屐与高跷。手杖。权杖。震堂木。木雕的神像,祖先的牌位,敬神祭祖的香。钉子钉进木头,盖棺论定是说人已进到木中,接下来
期刊
今天,生动形象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了一个人和一座山。  这个人——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红十军和闽浙皖赣根据地的缔造者方志敏;这座山——就是方志敏、粟裕以及红十军团浴血奋战英雄般的怀玉山。  “天帝赐玉、山神藏焉”的怀玉山,坐落于上饶市玉山县西北面,毗连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怀玉山平均海拔1000米,主峰云盖峰达1538米。它,除了享誉“最美的江南
期刊
荷,沿河生长。  河是新开挖的,名日“镜河”,应是取“镜鉴”之意;毗邻大运河,但年轻许多,也更精细。河水不深,清澈见底。河底镶嵌的鹅卵石,在水波漭漭中流光四溢,很有些星辰大海的意象。水面不宽,犹如家乡的“水坑”,狭窄处可一跃而过。河中水质特别好。逢晴日,天空湛蓝如海,水面安澜如镜,真如诗中“秋水共长天”的画面。水中有鱼,甚多。成群结队或三三两两,四处游荡。这河是沿着市府新城而建,似古代的护城河,而
期刊
一弯亘古如斯的冷月,从麻塘坝陡峭参天的岩缝中挤了出来。  整个悬棺景区,孤月高悬,寒辉流泻,奇峰突兀,岩影幢幢,那刀削般的岩壁上依附的具具寒棺,变成一个个遥不可及的船形黑点,就像一个个迷茫的梦幻,隐在夜的帷幕之中,在清冷的寒光笼罩下,驶向时间的尽头,更显得朦胧诡异,神秘无比。  风已收起了轻盈的翅膀,变得冷硬冰凉。在幽魂游荡的凝重夜色里,在千年史亙的无边寂寞之中,在辉映古今的清冽冷月之下,四野是一
期刊
您是喊出人民万岁的人,您是被人民高呼万万岁的人。  您是一生从不佩枪的人,您是打倒敌人最多的人。  您是大气磅礴的人,您是粗衣粝食的人。  您是贪官污吏惧怕的人,您是人民大众爱戴的人。  您是没有博士学位的人,您是雄才大略无人比肩的人。  您是只有两次走出国门的人,您是故事最多传遍世界的人。  您是被称作红太阳的人,您是谁也不能抹黑的人。  您征服对手,您是被对手崇拜的人。  您是两袖清风的人,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