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乐山地区建筑陶瓷发展现状——以夹江为例

来源 :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917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陶瓷是以满足大众日常生活为基础的陶瓷产品,在现代陶瓷生产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乐山市夹江县被誉为“西部瓷都”,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生产建筑陶瓷,经过不断的努力,形成了今天国内四大建筑陶瓷生产基地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夹江陶瓷生产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夹江陶瓷生产的现状,力图为本地区现代建筑陶瓷生产提供一定的策略和发展愿景规划。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废旧资源,低品位矿物原料在建筑陶瓷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笔者基于低品位矿物原料开展配方优化,借助二次包裹技术对改性粉料进行表面改性,同步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了低品位矿物原料的利用价值,对其应用于建筑陶瓷领域具有较大指导意义。
宜兴紫砂壶的诞生是因为茶,因此,自始至终宜兴紫砂壶都与传统的茶文化相依相生、相辅相成,那一把把的紫砂壶在茶水长期的滋养下,以及双手千百遍的抚摸之下,经过岁月的沉淀,在表面呈现出一种明亮而又光润的包浆,散发着茶香的同时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有着较高实用价值的同时,也有着较大的审美价值。从起源一直发展到如今,紫砂壶历经了很大的发展转变,从原本的传统粗陶器变成了精致的手工艺品,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壶艺气息可谓是别开生面。笔者便主要以紫砂“祥尊壶”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吉祥寓意。
笔者主要介绍了以锂尾矿为主要原料(尾矿利用率≥70%),并添加一部分陶瓷原料,通过原料处理、球磨制浆、造粒、烧成、切割等工序,研究开发出一种导热系数低、强度高、容重小、尺寸可调、与建筑体同寿命的新型无机建筑保温材料。锂尾矿基隔热保温板固废含量高、隔热保温性能优异且质轻,是一种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型建筑保温材料。
使用碟式离心机对镨黄、桔黄、粉色、红棕四种墨水进行了分级处理,粒度分析发现颗粒分级效果明显。对碟式离心机在陶瓷墨水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进入新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与更新,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工程运用当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推广,伴随着中国装配式混凝土房屋政策的推广深入,相应的质量问题不断涌现,在装配式混凝土房屋主体结构的施工中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对整个房屋质量起主导作用,笔者主要是对装配式混凝土房屋主体结构的混凝土质量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
不断进步的社会、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在针对紫砂器传统艺术进行有效借鉴以及维持的基础上,出现出很多独具一格的紫砂器。其造型十分关注人性化应用,灵活应用平面构成设计原理可以让陶艺更具活力和生机。对此,本文将对平面构成在紫砂器中的应用加以简要分析。
礼之用,和为贵。人间贵在和平,家庭贵在和睦,一个小小的、简单的“和”字,在无数次的考验中得到体验和升华。一把“和为贵壶”,将国之骄傲、人间大爱,心之所往等融入其中,于情于意、于每个细微之处都能窥见创意者本身的修养学识,以期以壶承载、交流,引起心灵的共鸣和碰撞。每一个感受到“和”与“爱”的人,都会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感谢身边付出、无私的人们,呈现出爱党爱国、热爱社会主义的骄傲之感。每一个紫砂艺人,都有责任和义务,让一件件用心创意的作品,献礼建党100周年,讴歌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从圆润饱满的圆器,到横平竖直的方器,从惟妙惟肖的花器,到筋纹器十足的韵律感,每一种器型都凝结着紫砂艺人的奇思妙想和巧夺天工的技艺水准,让我们在欣赏紫砂艺术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其中浓浓的文化韵味。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不居壶”,可以说是在空间的营造方面和实用性方面皆而有之,使人很容易就能够上手体验,还可以马上就能感受到上面的细节设计和作者的匠心独运,特别是在看起来平淡的壶身上面,壶盖和壶钮的设计非常的灵动自然,把“大巧不工、大象无形”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很好的融入其中,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特
拓片本来就是将宣纸贴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来记录花纹和文字,大小和形状与原物相同,除了有凹凸纹饰的器物外,甲骨文字、铜器铭文、碑刻、墓志铭、古钱币、画像砖、画像石等,都广泛使用这种办法记录。结合在后来的紫砂艺术之中,紫砂壶上面比较精美的陶刻装饰,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手法来进行拓片,只不过在这一过程之中,墨汁的使用有可能会侵蚀壶体,所以名贵的紫砂壶拓片比较的少。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拓片“象尊”把紫砂壶的形态如实的还原出来,同时把“象纹”的特征和印章独立的拓印出来,在辅以鲜红的签印,共同组合成一件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
“寿珍掇球”是民国初期制壶名家程寿珍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紫砂壶经典款式“掇球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对紫砂壶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得人们喜爱。本文将通过这件由蔡华强先生制作的“寿珍掇球”具体说明这一壶型的特征,体会经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