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人民币持续升值现状
近期,20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如期在华盛顿召开。此前,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美国,但在“金砖四国”会议闭幕不久,印度和巴西两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表态就迅速和美国保持了同调,两国央行行长均呼吁人民币汇率升值,这些人都在声称人民币被严重低估。
难道人民币的连续升值,确实是因为人民币被严重低估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低估的幅度又有多少?
二、“人民币汇率低估说”的分析
(一)按照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总裁Richard Trumka近期的提法,人民币汇率“被低估40%”
这种判断的依据是购买力平价(PPP),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计算结果,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汇率约为3.8,美元兑人民币的市场汇率约在6.8,按此看来人民币低估在40%以上。但是,PPP理论反映的是汇率的长期趋势。按此理论,一国国内物价水平决定着本国货币的对外汇率。那么,衡量人民币汇率是否存在低估,就应密切联系中国国内物价水平的变化。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来中国物价的变化除了1998、1999、2002、2009四年CPI呈现为小幅负增长外,其余十二年CPI都为正数,十六年CPI增幅之和高达68.8%。而同期,尽管美国的物价总体上也在上涨,但由于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大量廉价消费品的输入,使得美国的CPI增幅远低于中国。
因此,按照PPP理论,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仅不应升值,反而该贬值。但事实上,从1994年汇率并轨时的1美元兑8.7元人民币,到目前的1美元兑6.70元人民币,人民币却逆势对外升值了近30%。显然,即使按照PPP理论来衡量,目前的人民币汇率不仅不存在所谓低估问题,反而可能有所高估。
(二)“顺差大,则汇率低估”,这虽是国际贸易的理论性结论,但并不适用于人民币
中国的顺差,是全球化大趋势下、制造业全球性大转移下形成的,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最大规模的转移。
中国这样一个具有超大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几乎吸纳了半个世界的正在全球转移的制造业,中国却仍是低端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
美元本位必然导致的虚拟经济膨胀,使得超前消费的失衡的发展方式也达到“极端过度”的程度,制造了吸纳全球出口扩张的巨大的消费市场。
在这个史无前例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下,简单套用在完全不同的假设与完全不同的形成机制下的“顺差大则汇率低估”的结论,是有失偏颇的
(三)有观点称,“劳动生产率提高,汇率应升值”
由于中国的要素价格机制、资源价格机制,还有企业的其他社会成本,一直存在扭曲,这些扭曲的机制对出口产品的价格有影响。如果把汇率看成出口产品定价标准,按照一般定价的原则,应先算成本,再定价格。所以,没有理顺国内的成本,就提升汇率,汇率作为价格可能是一个新的扭曲。理顺要素价格体制以后,人民币汇率不但可能没有被低估还有可能被高估了。
(四)强调人民币汇率低估,美国想转嫁危机责任
10月15日,美国财政部将向国会提供每半年一次的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政策报告,来确定别国是否为汇率操纵国,美国众议院的做法本质上是转嫁危机责任, 众议院此举在某种程度上给奥巴马政府增加了与中国谈判的筹码。
西方国家明明知道这种世界经济的失衡是自己的政策和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造成的,却故意说是人民币汇率造成的,从而逼迫人民币升值,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最终破坏中国经济发展,延长中国经济实力赶上发达国家的时间。
三、人民币连续升值的原因
既然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并没有被低估,为什么近些天来人民币连创新高呢?主要原因如下:
(一)近期公布的中国经济利好数据提振了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促使资金流入心仪的货币,并带动美元走低
由于新通过的《巴塞尔协议III》协议对银行资本要求并非如预期那样的严苛,遂进一步提升了投资者的乐观情绪。但美联储政策会议将讨论后续量化宽松政策,进一步令美元承压。受此影响,近期欧元、英镑、加元等主要货币对美元均呈现升值态势。由于美元的相对走软,人民币自然会“被动升值”。
(二)中国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可以说,此次升值也是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在人民币汇率方面的具体体现,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经历一年多盘整后技术指标和市场状况的集中反映。
(三)我国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
截至2009 年三季度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22726 亿美元,同比增长19.26%。这显示了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上升。
(四)中方出于维护中美关系大局而作出的重要政策协调举措
美国的人民币升值论的一个重要理由在于,中国还存在对美贸易顺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人民币汇改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不降反升,年均增长20.8%;去年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但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却下降了16.1%。这充分说明,人民币汇率问题根本不是造成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原因。但中方出于维护中美关系大局,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一方面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协调举措,符合温家宝总理在日前出席联大会议期间会见奥巴马时提出的:“两国之间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分歧,但是可以通过对话合作很好地解决,从而使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的讲话精神;另一方面,在当前中国通货膨胀压力不断上升的情况下,管理层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以达到一定的调控效果。
四、应对人民币升值的策略
政府应该加强完善汇率市场机制,促进人民币汇率改革,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有利的市场;企业可以适度考虑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入他国市场,来缓解外汇储备迅速增长所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作为出口企业来说,要努力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逐步改变原来低劳动力成本、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的做法,调整贸易结构,加大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的力度以及扩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提高其知识、技术密集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导向战略向依靠内需转变。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内需,防止泡沫经济。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李颖帅,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近期,20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如期在华盛顿召开。此前,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美国,但在“金砖四国”会议闭幕不久,印度和巴西两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表态就迅速和美国保持了同调,两国央行行长均呼吁人民币汇率升值,这些人都在声称人民币被严重低估。
难道人民币的连续升值,确实是因为人民币被严重低估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低估的幅度又有多少?
二、“人民币汇率低估说”的分析
(一)按照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总裁Richard Trumka近期的提法,人民币汇率“被低估40%”
这种判断的依据是购买力平价(PPP),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计算结果,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汇率约为3.8,美元兑人民币的市场汇率约在6.8,按此看来人民币低估在40%以上。但是,PPP理论反映的是汇率的长期趋势。按此理论,一国国内物价水平决定着本国货币的对外汇率。那么,衡量人民币汇率是否存在低估,就应密切联系中国国内物价水平的变化。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来中国物价的变化除了1998、1999、2002、2009四年CPI呈现为小幅负增长外,其余十二年CPI都为正数,十六年CPI增幅之和高达68.8%。而同期,尽管美国的物价总体上也在上涨,但由于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大量廉价消费品的输入,使得美国的CPI增幅远低于中国。
因此,按照PPP理论,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仅不应升值,反而该贬值。但事实上,从1994年汇率并轨时的1美元兑8.7元人民币,到目前的1美元兑6.70元人民币,人民币却逆势对外升值了近30%。显然,即使按照PPP理论来衡量,目前的人民币汇率不仅不存在所谓低估问题,反而可能有所高估。
(二)“顺差大,则汇率低估”,这虽是国际贸易的理论性结论,但并不适用于人民币
中国的顺差,是全球化大趋势下、制造业全球性大转移下形成的,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最大规模的转移。
中国这样一个具有超大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几乎吸纳了半个世界的正在全球转移的制造业,中国却仍是低端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
美元本位必然导致的虚拟经济膨胀,使得超前消费的失衡的发展方式也达到“极端过度”的程度,制造了吸纳全球出口扩张的巨大的消费市场。
在这个史无前例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下,简单套用在完全不同的假设与完全不同的形成机制下的“顺差大则汇率低估”的结论,是有失偏颇的
(三)有观点称,“劳动生产率提高,汇率应升值”
由于中国的要素价格机制、资源价格机制,还有企业的其他社会成本,一直存在扭曲,这些扭曲的机制对出口产品的价格有影响。如果把汇率看成出口产品定价标准,按照一般定价的原则,应先算成本,再定价格。所以,没有理顺国内的成本,就提升汇率,汇率作为价格可能是一个新的扭曲。理顺要素价格体制以后,人民币汇率不但可能没有被低估还有可能被高估了。
(四)强调人民币汇率低估,美国想转嫁危机责任
10月15日,美国财政部将向国会提供每半年一次的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政策报告,来确定别国是否为汇率操纵国,美国众议院的做法本质上是转嫁危机责任, 众议院此举在某种程度上给奥巴马政府增加了与中国谈判的筹码。
西方国家明明知道这种世界经济的失衡是自己的政策和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造成的,却故意说是人民币汇率造成的,从而逼迫人民币升值,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最终破坏中国经济发展,延长中国经济实力赶上发达国家的时间。
三、人民币连续升值的原因
既然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并没有被低估,为什么近些天来人民币连创新高呢?主要原因如下:
(一)近期公布的中国经济利好数据提振了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促使资金流入心仪的货币,并带动美元走低
由于新通过的《巴塞尔协议III》协议对银行资本要求并非如预期那样的严苛,遂进一步提升了投资者的乐观情绪。但美联储政策会议将讨论后续量化宽松政策,进一步令美元承压。受此影响,近期欧元、英镑、加元等主要货币对美元均呈现升值态势。由于美元的相对走软,人民币自然会“被动升值”。
(二)中国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可以说,此次升值也是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在人民币汇率方面的具体体现,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经历一年多盘整后技术指标和市场状况的集中反映。
(三)我国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
截至2009 年三季度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22726 亿美元,同比增长19.26%。这显示了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上升。
(四)中方出于维护中美关系大局而作出的重要政策协调举措
美国的人民币升值论的一个重要理由在于,中国还存在对美贸易顺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人民币汇改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不降反升,年均增长20.8%;去年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但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却下降了16.1%。这充分说明,人民币汇率问题根本不是造成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原因。但中方出于维护中美关系大局,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一方面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协调举措,符合温家宝总理在日前出席联大会议期间会见奥巴马时提出的:“两国之间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分歧,但是可以通过对话合作很好地解决,从而使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的讲话精神;另一方面,在当前中国通货膨胀压力不断上升的情况下,管理层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以达到一定的调控效果。
四、应对人民币升值的策略
政府应该加强完善汇率市场机制,促进人民币汇率改革,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有利的市场;企业可以适度考虑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入他国市场,来缓解外汇储备迅速增长所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作为出口企业来说,要努力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逐步改变原来低劳动力成本、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的做法,调整贸易结构,加大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的力度以及扩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提高其知识、技术密集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导向战略向依靠内需转变。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内需,防止泡沫经济。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李颖帅,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