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过年

来源 :前卫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e880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开腊月门儿,年味就脚跟脚地闯进院了。
  这是北方民间村落的一个典型簸箕小院:堂屋坐北朝南一拉流五大间,中堂略宽敞些,日常里多用于来人去客会亲聚友、逢年过节供奉神灵祖宗。小脚奶奶住堂屋东头两间,公爹和婆母娘住西头。东西厢房各三间,西厢厨房占两间、仓房一间。新婚小两口就住东厢。本该亲亲密密的小夫妻,大半年了,却只有新媳妇独守空房。公爹持家有方,家庭和睦,日子富裕,家和万事兴嘛!
  奶奶说今年打春早,春脖子短,暖冬,暖春,是个大丰收年好兆头。腊月二十三,小年,辞灶日,公爹买回的老式芝麻糖,酥、黏、甜,奶奶供灶王爷一家蜜封了口,随后天天烟熏火燎看着锅碗瓢盆辛苦了一年的灶王爷一家,便驾着袅袅轻烟升天而去了。奶奶双手合掌喃喃祈祷:上天言好亊,下界保平安。还不忘时不时地撒眸一眼孙媳妇。对当年过门的媳妇,村里的习俗是一律称呼“花媳妇”“新媳妇”,一年之后降低为“小媳妇”,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生岀个娃来,方可堂而皇之地冠之为“娃儿娘”“孩他妈”“大媳妇”。眼下的她还是“小媳妇”,在奶奶的眼罩之下她忙低眉顺势,迎合着,呈献岀对升天而去的灶王爷一脸虔敬……
  辞了灶,年关到
  闺女要花儿要炮
  老婆做件大襟袄
  老头买顶尖毡帽……
  村前村后、街筒子、小胡同里,童声童趣将永远不老的歌谣送进小院儿,三五成群的孩儿们蹦呀跳呀,甩得地炮叭叭响,搅和得年味儿屁颠儿屁颠地到处蹽。
  过年,忙年。赶年集可不敢落空,公爹一次次从集上拎回来大包小裹,一水的年货。奶奶和婆婆也不怠慢,小鸡杀了,鱼儿剖了膛,大块大块的五指肥膘的猪肉煮了,待红烧呀爆炒呀回锅呀,好过年。凡是沾血水、带臊腥味儿的,均不让孙媳妇插手。这其中有个说道,说是新媳妇过门头一年不沾“浑”不犯“混”。 水灵灵的俊媳妇花媳妇新媳妇,奶奶婆婆疼还疼不够呢,哪舍得让她闻那味儿。更甭说沾手了。老话说,二十八,把面发。那哪儿赶趟呀?婆婆早把细箩精面发了两大盆。新媳妇挽手把发面揉了,“醒”好了,开始做馒头做枣花馍,在宽大的案板上,把醒好的面托出,一块块面剂子被纤纤十指揉、压、抻、拍、搓,握于掌心灵动。眨眼工夫,出锅的一个个溜溜圆的小馒头便笑裂了——奶奶说这叫大“花”(发)了。好,大吉大利。枣花馍,又圆又大,披挂着一串串红枣小灯笼一般彤彤红的自我醉眩。小鸡、小鸭、小狗、小兔、小鱼、小猪形状的白面馍,也活灵活现。


  还有枣花、枣山,是过年必不可缺的面食,是孝敬租先、祭奉神灵的必备供品。她,双手把面团揉搓成麻花样一条一条,然后,或从一头一圈圈盘起,或从两头往中间盘起,手指这里掐一下,那里揪一下,再摁上红栆。于是,枣花馍,像一朵朵桃花,杏花,腊梅花,争相闹春哩。枣山,即枣花山。山底是一个如盛菜的圆盘大的面底,往上一层一层摆枣花,由多至少,直到山尖呈手指肚大小的花骨朵儿。上面还有面蝴蝶儿在飞,蜜蜂在舞哩。再有,正月十五元宵夜,屋门院门、猪圈羊圈,水缸里、粮囤上、灶台前都要点亮面做的灯盏。面灯由黏面和白面揉成,做成各种小动物。水缸里鱼灯在游,粮仓麦囤里猫灯蹲守,大门墩儿两侧护卧狮子灯,等等。这些,都要提前做好,蒸熟,备用。忙年,忙得她好一个新媳妇巧媳妇脚不沾地儿且心花怒放。
  饺子呢,更得事先包好。肉馅的,素馅的,分别搅拌调和,待滋润香透再包。麦穗形、草帽形、小猪形、小鱼形应有尽有。除夕夜和大年初一的饺子有讲究:一小部分馅里包了金钱(钢镚儿)或红栆,说是谁吃到了,来年谁就有钱花、走鸿运。新媳妇偷偷地耍了个小心眼儿:她把有钱有枣的作了记号——这样,饺子煮熟了的时候,她会小心翼翼地从锅底捞上来那些包着钱枣的,盛入家人的碗里——人人碗里都有钱有枣,让大家都走财运走鸿运啊。当然得多给新女婿几个——哪怕他初二初三能回来,也给他留着。自己碗里也舀上仨俩的——但愿来年能够全家一人不少地过上个团团圆圆的年哟!
  馒头、枣花,饺子、灯盏。新媳妇做着这一切的时候,欣喜和幸福在她十指间跃动,也飞上了她红红的脸颊。她庆幸自己命好,有福气,嫁了个好女婿好婆家——女婿在城里干活,不,是“工作”,城里人管干活叫工作。有“工作”这二字的荣耀光亮罩着,哪怕有天大的委屈也散淡了,自消自灭了。新媳妇和新女婿二人属自由恋爱,他们赶上了好时代。虽说是“谈”恋爱,可两人一年才见一次面。牛郎织女哩!定了婚期,也是一拖再拖。说一千道一万,还不是热血男儿远在边陲深山老林为祖国站岗保卫疆土,重任在肩!直到复员回家。婚后他又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赴泉城济南,和战友们开始新的打拼。她懂他,不能扯他后腿。可往往夜深人静时,她会从梦中哭醒、笑醒,笑他洞房花烛之夜……
  眼里含着泪珠儿的她,笑了。心想,自己笑的模样肯定很傻、很难看。幸亏没谁能看见。男人不在家,家里的婆婆对她好,奶奶待她也好。仨人的活,她一人顶两个半。若大姑姐在家,过年的这点活,说啥也不能让婆婆奶奶插手。毕竟奶奶年事已高、婆婆身子还拖着病……
  臘月二十九,享有美誉的山东面食大饽饽五颜六色的都蒸好了备齐了,摆满了仓房。插脚挪步都须谨慎。另一重头戏煎炒烹炸开始了。炸麻花、炸糤子、炸面泡、炸藕盒、炸丸子……大块的五花肉下锅过油抹了醤,红成一块云,浇汁糖酥大鲤鱼摇头摆尾跃龙门,还有囫囵个的猪头,展翅欲啼的大公鸡,一件件面食、一样样肉品,年三十同时摆上供奉祖宗的八仙桌。老祖宗传下来的族氏家谱,从正屋中堂垂挂下来,密密麻麻,上书着老祖宗的一支一脉一家一户,可谓人丁兴旺根深叶茂。大过年的,让祖宗们尽情享受儿孙们侍奉的烛光香火吧。
  忙年,年忙。仿佛不到大年三十万家灯火鞭炮齐鸣的那一刻,这年活总觉着没完没了。吃的用的忙得差不多了,过年绝对不可或缺的文化人所说的“年俗”也必得备齐啊。公爹在村里教书,兼务农,粗活细活全行。他先扎了一盏“五角星”灯笼。“五角星”高高悬挂在院内的杏树尖上,像夜空的“北斗”,照得天地一片红彤彤。又扎了一盏“走马灯”,蜡烛气焰一顶,上端伞状物旋转起来,带动四周的纸人纸马朝一个方向转动。人物是戏里的生旦净末丑,马是千里马,映在红纸上“皮影戏”一般鲜活。“走马灯”挂在桃树枝杈间,映照得院内一派光辉。还要写春联、贴门对,堂屋门、厢房门、厨房门、大院门,通通贴上红艳艳的春联。还有福、禄、财、寿、禧,“五谷丰登”“年年有鱼”“日进斗金”“金玉满堂”“抬头见禧”“岀门见禧”等等。粮囤上、床头上,水缸、灶台,院墙上、大树上,比比皆是,红红火火,热闹非凡。这时间,左邻右舍、前院后街的,拿了红纸,求公爹写春联。先来的写好了依然不走,后到的写完了也不走。公爹知晓,他们都想再“蹭”几个“福”字。年年如此。所以公爹也就事先多买些红纸,吉祥如意的过年话,多写些许,凡来写春联的,每人一份。大家脸上挂了喜,乐呵呵地回家。大过年的,家家都该喜庆、人人都该高兴嘛!   四邻们遂心如意地散去了,小媳妇羞怯怯地央求公爹写两个一纸见方的斗大的“福”字,是两个“福”!她咬住重点,又重复了一遍。大过年的,她早早地就萌生出一个小小的创意,保管全家人都会喜欢——这个小秘密暫时先捂着盖着藏在心里。
  剪窗花,叠元宝,扎花树。锅灶底的草木灰,得掏尽存放起来,待大年三十晚,天黑前,在院门口,从左至右,撒上一条灰线——挡住大鬼小鬼进不来。收秋的时候,新媳妇从柴草堆里,一棵一棵挑岀一捆芝麻秸秆,搁在羊圈上,一秋一冬的风雪,把秸秆浸软了、风干了,过年派上了用场。得在大年三十晚,天黑前,把“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秸秆,均匀地撒满院子,不太密、也不太稀,踩上去软绵绵的——这叫金财满地。院门口,挡个横秆——金财不外流。为姑娘时,她就把这些记得滚瓜烂熟了。再还有,猪圈里的猪卖了,但不能空圈,折了枣树枝,花花绿绿的粘了纸条,风一吹,花红柳绿地摆动,插在猪圈里,美其名曰招财树,招财进宝。羊圈里的羊快产崽了,她把一条红丝绸,扎成两朵小花,过年拴在羊角上,让它高高兴兴地,一窝多生岀几个羔羔来。
  奶奶在为爷爷叠元宝,她走过去说:“奶奶,我来搭把手多叠些。”
  奶奶急忙制止,说:“不成、不成,你爷爷不成——”你爷爷当年活着的时候,也是一条好汉。他跟二子(公爹的二弟)两人打鬼子,厮杀了两天两夜,十几个鬼子死的死、逃的逃……你爷爷又给我托梦了,他指着我的鼻子吼:弄恁多的钱干么?钱多了,有的人就变坏;钱多了,鬼也会学坏;有钱了就作孽,钱多的鬼也变恶鬼!何谓多、何谓少?居家过日子,知足就好……
  她不再插手,拎了红纸,持了剪刀,依偎在奶奶身旁坐下剪窗花。片刻,一幅“喜鹊登枝”剪好了,瞬间,一幅“丹凤朝阳”出手了,又剪“年年有鱼”“麒麟送子”“全家福”……最后,她大刀阔斧地精雕细刻地剪了个好大好大的“福”——大过年的,她要把这个大大的“福”贴到影壁墙上!再把公爹写的两个大“福”贴在院墙门的两扇宽门板上,见方对角的大“福”字红彤彤盈满门院。管你登门或是出门,不论家人村人,岀岀进进,来来往往,任你谁谁谁,走过路过,映入满眼的不都是“福”吗?迎“福”,接“福”,纳“福”,人人见“福”得“福”喽!她为自己的这一创意美美地窃喜。
  年,到了,
  福,到了,
  人,醉了……
  初为“新媳妇”的她,眺望天边,向着亲人,敞开心扉呼唤:
  过年喽……
其他文献
作者名片  艾叶,本名杨锋。祖籍山东齐河县,蛰居云南滇中,文学作品散见《解放军文艺》《诗刊》《解放军报》《滇池》《边疆文学》《延河》等百余家报刊。出版诗集三部,参与《人间有爱》《雷洁琼》《风声鹤唳》等七部影视剧(片)的创作。获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首届“艾青杯”全国文艺大赛、《诗刊》社征文、全军文艺新作品、《当代汉诗》首届“骑士杯”诗歌大奖赛等奖项。  时间就这样飞逝。昨天依然在雨夜修改未完的长诗《
期刊
2012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架不住一个朋友的再三邀请,我到朋友家里为他制作的视频配了音,录完后,朋友夸我嗓音像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说配完音后的视频效果非常完美,我听后不禁飘飘然,差点忘了自己还有三篇新闻没有写而报社又催得紧的事。看来今晚又是一个不眠的通宵。时间有限,我匆忙告别朋友,急速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或许是晚上吃得少的缘故,肚子咕噜咕噜直响,明目张胆地示意我吃点什么。我在潜意识的驱动下拐了一个弯
期刊
一双新鞋你要是不穿,终其一生也不知道合不合脚。  1987年1月,我新兵训练结束后,从四川广元来到眉山市,进入一支英雄的部队。和我一起分到班里的还有另外两名战友,其中一名姓曾。小曾很机灵,很热情,高高帅帅的。他是四川仁寿县人,家离部队驻地很近。  每逢周末,小曾的妈妈会从仁寿赶来探望他看。那是一位非常慈善的老人。我和小曾的关系特别好,他妈妈来了,我便会让母子俩坐着好好聊聊天,而我则是跑前跑后地倒茶
期刊
天渐渐黑下来,阵地上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硫磺和火药气味,战场的四周死一般寂静。攻守双方的战斗持续了两天两夜,阵地随处可见士兵的尸体。  贝克看过手表,对斯捷潘说:“任务已经完成,咱俩马上撤退。”  两个人穿好敌方军服,巧妙通过敌哨卡。  避开敌方防守严密的大路,按照地图标出直线走,要穿过荒无人烟的原始老林子,到达与连队事先约好的会合地点小雷村,大约会节省两天的时间。  两个人在老林子里走了七天之后,饿
期刊
萨莎点着了还剩小半截的蜡烛,踮着脚放到工作台上;自己手脚并用地爬上工作台边的高脚凳,望着窗外的夜色发呆。  已是深冬,呼啸的寒风卷起地上的雪沫,和着落叶飘向远方。街上一个人也没有。这样的天确实一个人也不会上街,萨莎想着,又紧了紧身上破旧的棉衣。  他从台子上翻出一个木柄有些松了的锤子,一个梭子,和一小块皮革——那是他不久前趁爷爷不注意偷偷藏起来的。他把东西都放在蜡烛下,尽可能不出声地、小心翼翼地开
期刊
贺涛经常说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把自己嫁成了军嫂。  贺涛对奶奶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双小脚,还有那长长的老土裹脚布。奶奶没文化,不识字,没有名。  一个荒年,奶奶跟着爹讨饭讨到了鲁中山区爷爷所在的村子。就此驻足,当年嫁给了爷爷。  贺涛一直觉得那个年代,逃荒的奶奶嫁给爷爷,总会有些类似于电影《红高粱》的情节。可奶奶每每回忆往事,开场白总是那句“你爷爷那个村是解放区,土改了,
期刊
我现在一直使用和珍藏着两只绿色搪瓷牙缸,一只放在家里,一只放在值班室。它们虽然已经严重破损,但却见证和铭刻了我军旅生涯中的两次重要经历。  那年,春节的鞭炮声刚刚响过,官兵们还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我所在的济南军区某部突然接到上级的命令,要赴祖国的西南边陲执行轮战任务。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三十多年没打过仗的部队来说,产生的剧烈反应自然可想而知。就像李存葆的小說《高山下的花环》中描写
期刊
小说的计量单位是章节。散文的计量单位是句子。诗歌的计量单位则苛刻,是字。要想真正领会一首诗,第一要素是小学的功夫,每一个字都要落实。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是诗歌的艰辛,也是诗歌的乐趣。作为一个写作的人,我常说,要想真正理解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去读诗,它可以帮助你激活每一个字。当一个字遇上好的诗句时,它会亢奋,载歌载舞,流芳千古。  这段话,是作家毕飞宇演讲《李商隐的太阳,李商隐的雨》时说
期刊
迎着泉城济南的第一场雪,我抱着一盆鹤望兰急匆匆穿行在老城区悠长的青石长巷中,我要去看望刘老先生。准确地说,我要去赴与刘老先生的初雪之约。雪花轻舞,袅娜如婆娑之柳,飘曳如昨夜之梦。清冷的风时而缓缓吹来,时而匆匆吹来,把我与刘老先生相识的记忆吹拂得似我怀中的鹤望兰,花形奇特而颜色鲜艳。  那是夏末秋初的季节,一审编辑把初选稿件发到我的邮箱里,一首《鹤望兰》的诗歌赫然入目。我心中一动——鹤望兰,原产于非
期刊
10月1日,是伟大祖国母亲68岁生日。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和爸爸妈妈决定去游览赵州桥,以这种方式庆祝祖国生日。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它建于隋开皇年间(公元595-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单孔跨度最大的石拱桥。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人又称其为“大石桥”。  我们购票走进赵州桥风景区后,首先看到了传说中的“八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