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属性偏序原理分析刘凤斌治疗重症肌无力方剂配伍规律

来源 :辽宁中医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berg4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刘凤斌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方剂配伍规律.方法 基于属性偏序原理,筛选门诊患者首诊处方,共147个,生成形式背景,将方剂与药物信息归入不同的簇集,得出刘凤斌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常用药物及基础方,分析其配伍规律.结果 刘凤斌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方剂以温、平、寒性药物为主,性味以甘味为主,药物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其次是肺、胃、心经,五指毛桃、白术为核心用药;五指毛桃、白术、黄芪、升麻、茯苓、甘草、千斤拔、玄参为高频用药;基础方为:五指毛桃、黄芪、升麻、白术、柴胡、千斤拔、茯苓、紫河车、菟丝子、甘草、狗脊、玄参.结论 刘凤斌教授认为“脾胃虚损,肾气不足,元气下陷”是重症肌无力的核心病机,治疗上应当以“峻补脾胃,升阳举陷,兼资肾气”为关键治法.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胃苏颗粒联合奥美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在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82例RE患者,随机分为奥美拉唑组(41例)和联合组(4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胃苏颗粒,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疗效、食管压力、pH值、内镜积分、症状积分以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食管括约肌(LES)静息压力、LES远端波幅均升高,且联合组患者的LES静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杨志旭教授治疗风温肺热病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 搜集杨志旭教授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18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急诊留观病房查房期间的风温肺热病患者处方,运用TCM Min-er、SPSS Statistic 25.0、SPSS Modeler 14.1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聚类分析、贝叶斯网络分析等.结果 纳入的222张处方中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28味,排名前10位的药物分别为黄芪、白术、瓜蒌、生地黄、黄芩、茯苓、地骨皮、白芷、竹茹、当归;关
目的 辨证论治77例COVID-19患者,评估中药治疗各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使用中药治疗的77例确诊患者,并按照国家标准分为普通型组、重型组及危重型组.统计分析患者的住院时间、核酸转阴时间、临床转重率、复检核酸阳性率及病死率.结果 ①经中药治疗后,普通型组核酸转阴时间为(11.41±7.08)d,住院时间为(15.41±7.08)d;重型组核酸转阴时间为(12.67±2.08)d,住院时间为(16.67±2.08)d;危重型组核酸转阴时间为(14.75±2.63)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其传播速度相对较快,能借助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被污染的物品进行传播.患者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不断发展,能引起高热、全身疼痛、乏力及轻度呼吸道症状等,且由流感引起的并发症、死亡率较高,影响患者健康生活.中医外感热病理论下汤药干预是流感治疗方法之一,具有起效速度快、安全性高及预后好等优点.中医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主要症状为发热,可伴有各种其他证候类型的一类疾病群,该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中,
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发病率较高,是COPD重要合并症之一,可增加COPD急性加重的风险,使得病情缠绵难愈,而GERD目前被认为是一种身心疾病,精神心理因素常可诱发GERD反流症状加剧.张琼教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气郁则肝胃不和,胃气夹酸上逆犯肺,可损伤肺系,引动肺中宿痰,加重咳喘,故COPD合并GERD需肺肝胃同治.临证以越鞠丸为主方,临床疗效甚好,其一可解气郁,通畅中焦枢机缓解GERD反流症状;其二可通过解诸般六郁,尤其是“湿郁”“气郁”,达到消痰郁、平气喘的功
目的 评价平息丹对脾虚湿阻证结肠息肉经内镜切除术后的患者临床疗效及相关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112例脾虚湿阻证结肠息肉并经内镜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治疗组经内镜息肉切除术后予用平息丹口服3个月,对照组不予任何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中医症状疗效、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胃泌素17(G-17)、息肉复发率及不良事件.结果 治疗组各中医症状有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
《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年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被尊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本书的问世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内经》中有关骨伤科疾病的内容散见于《灵枢》和《素问》的诸多篇章,其中对膝关节疾病作了大量论述,特别是对膝痹、膝痛、骨痹等膝关节疾病的论断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作为中医学经典著作,《内经》提出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气血理论、筋骨并重等,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治和预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创新,这些理论日渐丰富
目的 为研究新冠肺炎联合中医治疗的优势.方法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纳入了 206例在2020年1月-5月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确诊的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对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肌酐、血清白蛋白进行对比和统计分析.结果 ①患者在联合中医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异常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异常率明显减小;②患者在联合中医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率相似;③患者在联合中医治疗前后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率相似;④患者在联合中医
近半年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肆虐,临床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寒湿疫”的范畴.追溯中医疫病体系的形成史,自古以来中医药在人类疫病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疫病防治思想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高度体现.在该次COVID-19的防治中,中医同样具备特色及优势.考虑疫情爆发的气运及临床特点,作者认为此次COVID-19与脾胃密切相关,土运不及则木乘金燥;而肺虚则子病及母;脾胃不足则病瘥易复,即脾胃与本病的发病、治疗、预后息息相关.文章从脾胃角度,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切入点,论述了中
肺为五脏之长,主气司呼吸.该文以《内经》为理论根基,在论述肺主“呼吸之气”“宗气”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肺脏在“元气”“营卫之气”“脏腑经络之气”“天之六气”等诸气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肺主气”的理论内涵.此外,肺脏又因其主气藏津、司呼吸、朝百脉、滋营血等机能同样参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因此总结提出肺脏既为“气脏”,又为“血脏”,肺之病变,必然影响人体之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或为气郁,或为气虚,或为血瘀,或为血虚,或为各病理因素综合错杂,总属气血不归调顺,使肺“主气”“主血”之机能受累.而肺为间质性肺病的主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