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1.严格选地,实行轮作。大豆对茬的要求十分严格,重茬和迎茬会导致出苗率低、植株矮化、病害加重而减产,因此,在选地上要求土壤肥力较好,保水保肥。2.合理翻地,细致整地。春耕要求土壤化冻刚20厘米,趁反浆时机顶浆耕地。不要过深。否则土壤过于松散,不利于保墒保全苗。地耕好后用木磙镇压一遍,达到土细,上实下喧。3.适期播种,保证播种质量。因品种确定播种期是大豆增产的方法之一。根据本地的自然特点,结合土壤墒情,保证播种质量,是关系到全苗、壮苗,实现高产的重要一环。4.合理密植,确保全苗。根据大豆生育特性,确定行距、株距,双粒点播,出苗后必须间苗,使每667平方米有效株数8000~10000株。5.合理施肥。首先增施农家肥做基肥,基肥最好在翻地前施人。种肥,每667平方米施磷酸二铵10公斤、硫酸钾5公斤,与种子隔3厘米,大豆初花期每667平方米施尿素5公斤,撒在垄帮,然后结合中耕培土。初花期每667平方米用硝酸铵50克兑水50公斤喷施。6.精心管理。在第一片真叶展开时,按每667平方米保苗8000~10000株,人工间苗定数,同时深松或深趟。深松后立即铲第一遍,然后用犁培土,高度3.3厘米,然后每隔10天进行一次铲趟,培土越来越高,达到三铲三趟。及时防治大豆蚜虫,当大豆卷叶率超过5%,而且温湿度有利蚜虫发生时,要及时用乐果或甲胺磷防治。
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一)壮秧的标准。秧龄35~45天,叶龄4.5~5.0叶,苗高13~17厘米,根数13~15条,百株地上千重4克以上,20%的秧苗带1~2个分蘖,叶色绿中带黄,根系盘结好,返青快。(二)育苗前的准备工作。1.苗床地的选择:
选无污染,背风,向阳,水电源方便,地势高,干燥,排水良好,无盐碱,无杂草,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四周要有防风设施的环境条件。2.育苗面积及材料:育苗面积:一般按1:80~100,即育80~100平方米的育苗面积,能插1公顷的水田面积。材料有塑料棚布,架棚木杆,竹皮子,秧盘(钵盘)每公顷400~500个,浸种灵,食盐等。3.苗床土的配制。原则要求:床土疏松,肥沃(养分齐全),有团粒,渗透性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偏酸性,无草籽和石块等。4.种子处理。晒种:选晴天晒种1~2天。筛选:筛出草籽和杂质,提高种子净度。选种:用比重1:1的盐水选种,选出饱满种子后用清水冲洗。浸种消毒:用45%901杀菌剂100g或用10%的浸种灵10ml加水50kg浸40kS种子,在15~16℃的水中浸泡5~7天。催芽:将浸好的种子放在30~32℃的条件下破胸,破胸达80%时,将温度降到25℃进行催长芽。催芽时要勤翻动。芽长1~2mm时,降温到15~20℃摊开时晾种待播。5.播种及覆盖。以当地日子均气温稳定通过5℃时开始播种,每年4月15日前。盘式机插每盘播芽种100~125g左右,种子播的要均匀,用木板轻拍,使之三面入土,防止芽干,有利于出苗。将稻壳覆盖到种子上面,厚度为0.3~0.5cm。盖完后用喷雾器浇透水,覆盖地膜,再用土等将地膜周围压严,防止水分蒸发。秧苗出齐见绿时及时揭开地膜。6.苗床管理。(1)温度管理。播种至出苗前密封保温,棚温控制在30~32℃。出苗到一叶一心期,棚温控制在25~28℃,并且开始通风炼苗。(2)水分管理。
播种后至出苗前有落干现象用喷雾器补水。出苗到1.5叶期每2天补浇一次水。1.5叶期初生根伸长后可3~5天浇一次水。(3)苗床追肥。秧苗2.5叶期发现脱肥,每平方米苗床用尿素10g稀释100倍液、叶面喷施,喷后用清水喷洒洗苗。(4)预防立枯病、潜叶蝇等疾病。
三、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可归纳为六句话,就是“培肥地力,更换品种,增加密度,配方施肥,防病治虫,直播晚收”。具体技术要点如下:1.培肥地力。玉米要实现持续高产,培肥地力是基础,必须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坚持不懈地实行小麦、玉米双季秸秆还田,小麦采取高留茬、玉米采取秸秆粉碎后深翻入土的方法,增加有机质,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质量。2.更换品种。“科技兴农,种子先行”,种子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增产增收的第一要素。3.增加密度。要高产必须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水平确定适宜的留苗密度。4.配方施肥。一般高产田每生产100公斤籽粒需施用纯氮(N)3公斤,磷(P205)1公斤,钾(K20)2公斤。夏玉米高产田需亩施N肥(尿素)50公斤;P肥(过磷酸钙)50公斤;K肥(硫酸钾)25公斤,对于缺锌地块每亩应加施硫酸锌1公斤。5.防病治虫。病害防治一是靠选择抗病品种来防治;二是调节播期,减少灰飞虱危害,预防粗缩病毒病。地下害虫靠包种衣剂或拌种来防治,玉米螟在大喇叭口期用辛硫磷来防治。6.直播晚收。麦收后及时抢茬直播玉米,播深3~5厘米,深浅一致,同时保证适宜墒情,墒情不足时播种后应及时浇水,确保苗齐、苗全、苗匀。当前,大田中的玉米苞叶变白、发黄时,籽粒尚未停止灌浆,适当晚收,是增加粒重,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1.严格选地,实行轮作。大豆对茬的要求十分严格,重茬和迎茬会导致出苗率低、植株矮化、病害加重而减产,因此,在选地上要求土壤肥力较好,保水保肥。2.合理翻地,细致整地。春耕要求土壤化冻刚20厘米,趁反浆时机顶浆耕地。不要过深。否则土壤过于松散,不利于保墒保全苗。地耕好后用木磙镇压一遍,达到土细,上实下喧。3.适期播种,保证播种质量。因品种确定播种期是大豆增产的方法之一。根据本地的自然特点,结合土壤墒情,保证播种质量,是关系到全苗、壮苗,实现高产的重要一环。4.合理密植,确保全苗。根据大豆生育特性,确定行距、株距,双粒点播,出苗后必须间苗,使每667平方米有效株数8000~10000株。5.合理施肥。首先增施农家肥做基肥,基肥最好在翻地前施人。种肥,每667平方米施磷酸二铵10公斤、硫酸钾5公斤,与种子隔3厘米,大豆初花期每667平方米施尿素5公斤,撒在垄帮,然后结合中耕培土。初花期每667平方米用硝酸铵50克兑水50公斤喷施。6.精心管理。在第一片真叶展开时,按每667平方米保苗8000~10000株,人工间苗定数,同时深松或深趟。深松后立即铲第一遍,然后用犁培土,高度3.3厘米,然后每隔10天进行一次铲趟,培土越来越高,达到三铲三趟。及时防治大豆蚜虫,当大豆卷叶率超过5%,而且温湿度有利蚜虫发生时,要及时用乐果或甲胺磷防治。
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一)壮秧的标准。秧龄35~45天,叶龄4.5~5.0叶,苗高13~17厘米,根数13~15条,百株地上千重4克以上,20%的秧苗带1~2个分蘖,叶色绿中带黄,根系盘结好,返青快。(二)育苗前的准备工作。1.苗床地的选择:
选无污染,背风,向阳,水电源方便,地势高,干燥,排水良好,无盐碱,无杂草,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四周要有防风设施的环境条件。2.育苗面积及材料:育苗面积:一般按1:80~100,即育80~100平方米的育苗面积,能插1公顷的水田面积。材料有塑料棚布,架棚木杆,竹皮子,秧盘(钵盘)每公顷400~500个,浸种灵,食盐等。3.苗床土的配制。原则要求:床土疏松,肥沃(养分齐全),有团粒,渗透性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偏酸性,无草籽和石块等。4.种子处理。晒种:选晴天晒种1~2天。筛选:筛出草籽和杂质,提高种子净度。选种:用比重1:1的盐水选种,选出饱满种子后用清水冲洗。浸种消毒:用45%901杀菌剂100g或用10%的浸种灵10ml加水50kg浸40kS种子,在15~16℃的水中浸泡5~7天。催芽:将浸好的种子放在30~32℃的条件下破胸,破胸达80%时,将温度降到25℃进行催长芽。催芽时要勤翻动。芽长1~2mm时,降温到15~20℃摊开时晾种待播。5.播种及覆盖。以当地日子均气温稳定通过5℃时开始播种,每年4月15日前。盘式机插每盘播芽种100~125g左右,种子播的要均匀,用木板轻拍,使之三面入土,防止芽干,有利于出苗。将稻壳覆盖到种子上面,厚度为0.3~0.5cm。盖完后用喷雾器浇透水,覆盖地膜,再用土等将地膜周围压严,防止水分蒸发。秧苗出齐见绿时及时揭开地膜。6.苗床管理。(1)温度管理。播种至出苗前密封保温,棚温控制在30~32℃。出苗到一叶一心期,棚温控制在25~28℃,并且开始通风炼苗。(2)水分管理。
播种后至出苗前有落干现象用喷雾器补水。出苗到1.5叶期每2天补浇一次水。1.5叶期初生根伸长后可3~5天浇一次水。(3)苗床追肥。秧苗2.5叶期发现脱肥,每平方米苗床用尿素10g稀释100倍液、叶面喷施,喷后用清水喷洒洗苗。(4)预防立枯病、潜叶蝇等疾病。
三、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可归纳为六句话,就是“培肥地力,更换品种,增加密度,配方施肥,防病治虫,直播晚收”。具体技术要点如下:1.培肥地力。玉米要实现持续高产,培肥地力是基础,必须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坚持不懈地实行小麦、玉米双季秸秆还田,小麦采取高留茬、玉米采取秸秆粉碎后深翻入土的方法,增加有机质,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质量。2.更换品种。“科技兴农,种子先行”,种子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增产增收的第一要素。3.增加密度。要高产必须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水平确定适宜的留苗密度。4.配方施肥。一般高产田每生产100公斤籽粒需施用纯氮(N)3公斤,磷(P205)1公斤,钾(K20)2公斤。夏玉米高产田需亩施N肥(尿素)50公斤;P肥(过磷酸钙)50公斤;K肥(硫酸钾)25公斤,对于缺锌地块每亩应加施硫酸锌1公斤。5.防病治虫。病害防治一是靠选择抗病品种来防治;二是调节播期,减少灰飞虱危害,预防粗缩病毒病。地下害虫靠包种衣剂或拌种来防治,玉米螟在大喇叭口期用辛硫磷来防治。6.直播晚收。麦收后及时抢茬直播玉米,播深3~5厘米,深浅一致,同时保证适宜墒情,墒情不足时播种后应及时浇水,确保苗齐、苗全、苗匀。当前,大田中的玉米苞叶变白、发黄时,籽粒尚未停止灌浆,适当晚收,是增加粒重,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