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导入的几大误区探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的有效和高效已然成为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而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承上启下和兴趣激发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环节都无法替代的。但是,在追求课堂导入的路上,有些教师却陷入了误区,甚至愈陷愈深而无法自拔。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现状,笔者进行了调研和走访,现将结果分析归纳如下,希望无论是对教学实践的促进,还是对理论研究的丰富,都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导入误区;问题探索
  随着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而课堂导入环节也逐渐成为深受教师重视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观念的转变使得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导入呈现出形式新颖、方法活泼等特点。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对导入环节的设计,尚且存在着不恰当的理解,从而走进了课堂导入的误区。
  笔者曾就“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的问题走访过咸阳市渭城区的几所初级中学,近70%的学生反映教师上课是有课堂导入环节的,只有25%的学生反映他们的教师上课没有导入环节的设置。但是确有近58%的学生认为,课堂导入对他们的后续学习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表示可有可无,或者说有点浪费时间。而在被问到教师比较常用的导入方法时,80%左右的学生回答:复习提问和设置问题。
  综合访谈分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多数的教师还是在思考怎样进行课堂导入的。只是他们的方式都相对的传统和单一,对导入的有效性思考还不够深刻。而且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教師课堂导入基本理念的缺失,他们对导入的认识还仅仅局限于巩固旧知识、提出新问题、吸引注意力、引出新课题等这种简单的层面,从而忽视了课堂导入其他深层次的作用。当然了,更有甚者直接割裂了课堂导入环节与其他课堂环节的关系,缺乏一种前后联结性,呈现出一种“为了导课而导课”的状态。而在具体的导入方法的选取上,大多数教师理念落后,方式教条单一,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别提参与度了。也有的教师过分地追求学生的“成绩”和所谓的升学率,从而只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方法和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他们经常以简单的问题复习代替课堂导入,从一开始就直接上课,这样的导课方式不仅不能发挥导课的价值,而且还极其容易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教学任务的完成。综上所述,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要么是过于追求形式而忘记了内容,要么是闭关自守而不思进取,总之问题层出不穷,现状并不容乐观。
  一、 忽略导入,直接上课
  中学教师实质是传统意义的教书匠,所做的工作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转述给学生,没有太多创新,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上有指定教材、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下有学段测试、教学计划和统一进度,能留给教师这一教学主体自由发挥的空间实在是少得可怜。一线教师所能做的无非就是在现有的框架下,一步步地艰难前行,加上考评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中高考的压力,大多数教师都会忽略掉那些无足轻重的环节,而课堂导入恰好入围。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现状是领导都说重要,但都不给安排课时;家长都认为假大空,成为可有可无的学科;学生均认为好学,背背画画即可。所以从上至下都是轻视,学科地位也一降再降,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范围内竭尽所能而已。普通学校一般政治教师都是带两个年级,8~10个教学班,每周每班2个课时,这么大的工作量,如此少的课时安排,加上各种考试各种考核,以及各种行政事务,教师的压力可想而知。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就只能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划分主次,而课堂导入就被错误地划归到次要位置,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环节。
  想必大家都听说或者见过,在课堂上,有的教师一开口就直奔主题:“同学们,我们昨天讲了……,那么今天我们接着讲……”一节课就这样突兀地开始了。这种忽略导入,开门见山的方式在基层学校非常普遍,显然这种方式根本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后面的课堂环节显得平淡无奇,课堂目标的实现也是可想而知的。在“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年代,这种忽略导入的情形确实多见,在“老教师”群体中更是扎堆。
  二、 方式单一,缺乏创新
  因课时有限的原因,所以整体来说中学教师对课堂导入是很不在意的。在备课过程中,会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知识、备考点、备材料,但是很少会考虑到要备导入。就算是有导入,也是方式单一,缺乏新意,不能够很好地运用各种导入形式,导致学生的兴趣点不高。据访谈统计,近80%的学生反映,他们的教师最常用的导课方式为复习提问和设置问题。很明显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年代,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这种传统的导课方式很难满足学生的“胃口”,想调动起他们的兴趣点和注意力,必须得转变思路,创新方式方法了。
  例如,道德与法治课是显性德育课,所以教师最常用的便是故事导入法,讲一个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寓言故事或者哲理故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比如说“为什么这么做”“对你有什么启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从而引入到正课上来。可这样简单的问题设置,老掉牙的寓言故事,一次次地重复啰唆,又怎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种“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提问太过简单线条,从有效提问的角度来说这属于无效问题,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从方式方法来说,过于普通和常见,很难调动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更别提积极地探究了。所以答案也是千篇一律,没有任何深思的痕迹,从而课堂导入也便流于了形式,没有任何的实际性意义。
  像以上这种现象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导课环节中并不少见,综合来分析,原因无非有这样两个方面:第一,主观方面对课堂导入环节的不重视,持“可有可无”和“浪费时间”的态度,所以简单过渡,然后直奔主题;第二,客观方面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低下,表现出教学思维固有的局限性,不能够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和创新形式来进行导课。所以,有些教师虽然有导课设计,但是方法过于简单,模式彰显僵化,并不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最大关注。可以试想一下,要是所有的教师、所有的课堂的导入模式都基本一样,这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吗,学生还有探究的欲望吗?笔者认为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政治教师自古以来的“刻板、严肃、固执、学究”形象,估计与此也脱不了关系吧。课堂导入是一项集创意和想象为一体的工作,它需要给教师插上飞翔的翅膀,带领学生去遨游知识的海洋。   三、 资料陈旧,吸引有限
  新教材的改革使得教材内容更丰富,体系更健全,但同时也使得有些教师更懒惰。特别是一些老教师,他们直接利用书上的相关材料做导课设计,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教材都是由国家组织专人编写的,作为参考大纲总有一定的示范性,加之它编写时间长,修订流程复杂,所以更新速度特别缓慢,一套教材一般都要用个二十年左右。就像我校原先所使用的教材是鲁人版《思想品德》2004年版,在2017年使用时,它已是13年前的案例和数据,请问对当下的教学能有实质的指导意义吗?即便是真实的材料也依然会让人感到虚假,缺乏说服力,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起学生探究的愿望。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德育学科,大致内容就是教导学生做一个合格公民,譬如学会适应新环境、为人要自尊自信、面对困难要勇于挑战、加强意志磨炼等。而讲这些内容总会列举张海迪、霍金、雷锋、洪战辉等人物事迹,这些人物的事迹离现在又远,而且经常被重复使用,不是相似也是雷同,这类的陈旧材料难免引起学生的排斥和反感心理,更别提吸引注意力了。可以设想一下,当你讲到为人民服务时,就拿雷锋列举;讲到战胜挫折时,就拿张海迪列举;讲到坚强意志时,就拿霍金列举。若是大多数教师都是这样的导课方式,学生不疲乏不排斥才怪呢!假如笔者是学生,也会排斥。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要求教师聚焦生活,聚焦实际,聚焦身边,而以上的这些人物大都是20世纪的,而事迹更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事件。试想一下教师拿着这样一堆陈旧材料,试图唤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结果和效果当然是显而易见的。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信息每天都在更新。据研究统计,人类知识更新速度已经从18世纪以前的每80至90年翻一番,到19世纪中期是每50年翻一番,加快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每3~5年翻一番。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崛起,加之传播手段的多样化,现在的学生拥有着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他们的知识面远比教师想象的还要宽广,若是道德与法治课还只是停留在自己遐想的空间里,拿那些所谓的“经典”和“人生哲理”进行课堂导入,只能使自己的课堂越来越无味,学生越来越没兴趣。所以新时代的课堂,必须聚焦新鲜事,使用新方法,打开新思路,把学生是否感兴趣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在追求新意中开发利用新资源,从而引导学生回归课堂,唤醒学生的注意力。
  四、 时间随意,主次不分
  课程设置是有课时量要求的,而一节课的时间长短也是有规定的。根据心理学依据,小学一节为35分钟左右为宜,初中为40分钟,高中为45分钟,大多数学校也基本是以这个为标准的。那么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导课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出现了两个极端。第一,为了追求课程的精彩和吸引眼球,耗费巨额的时间在导课环节,更有甚者花掉了整节课堂的四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此举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导致后期课堂无法完成,或者草草了事,这种主次不分的导课设计无疑是失败的。第二,为了节约时间,或者赶课程进度,使得课堂导入时间太短,在还没有引起学生兴趣,调动起参与热情时,就已经匆匆结束。这时学生无论是心理状态,还是知识衔接都还未调整到最佳状态,其结果只能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成为看戏者,学习效果便也不言而喻。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导入设计也仅仅是课堂的一个环节,导入时间过长,会主次颠倒,轻重不分;而时间过短,则又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合理的课堂导入一定要注意时间的把控,一般而言3~5分钟为宜,过之而不及。因此,在具体的导课实践中,教师一定把控好时间因素,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最大的效益,向5分钟要效果,向40分钟要成绩。
  五、 过于花哨,流于形式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也在经历着一次次的蜕变。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校园,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的手段将更丰富,形式也将更多样,模式将更新颖。随之而来的是课堂的变革,“翻转课堂”“循环大课堂”“整体教学系统”“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等,这样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横空出世,引起了教学领域的大变革。
  但是,不论任何形式的导课设计,它都必须紧紧地围绕着完成教学目标而展开。导课的功能和价值就在于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集中对课程的注意力、为连接新旧内容做铺垫、明确最终的学习目标。但是在现实的导课过程中,有时会片面地追求外在的形式感,从而缺乏对课堂内容价值的深究;过于强调课程的热闹程度,弱化了思考的价值;过分注重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而忘记了课堂的主体是人,课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赛课过程中,各位老师百花齐放,各尽所能,从方式方法到教学手段,真是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搞得学生眼花缭乱。教师是上“美”了,学生听学“爽”了,评委却是看“惊”了。
  形式是重要,但是脱离内容的形式却是要不得的。“现在的赛课就是教育界的一场闹剧,看似热闹非凡,实则对教育提高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如过眼云烟。”正如李老师所评说的那样,其实我们的导课设计也是一样,有些人在追逐“热闹”的路上越走越远,看起来形式感十足,但仅是为了夺人眼球,对学生思维的启迪没有任何的实际作用。一个好的导课设计,必须兼顾内容和形式,在两者之间做一个平衡。过于花哨,有点喧宾夺主,流于形式;而脱离形式的内容将会变得平淡无味,没有了趣味性,这对中学生而言更是要不得的。因此,如何在形式和内容之间掌握好平衡,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其实课堂导入也不例外。良好的课堂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尤其是在道德与法治课不受重视,被排挤到边缘学科的状态下,优秀的导课设计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它能为师生进入最佳的教学情境做好心理准备,为完成教学目标铺平道路。高超巧妙的课堂导入还能起到安定课堂秩序,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思维,并使他们产生强烈“投入欲”的作用。因此,广大一线教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课堂导入观,切莫陷入误区而不自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不断创新导入的新形式、新方法。从课堂的起始环节入手,从导入抓起,为学生呈现一个精彩的课堂开始,让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从源头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改革,做到真正意义的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陈燕.教学导入的魅力[J].基础教育论坛,2011(10).
  [2]刘彦忠.初中政治课堂导入方法探析[J].学周刊,2014(2).
  [3]郭露露.初中思想品德课导课艺术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5.
  [4]张建文.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马军宁,陕西省咸阳市,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2017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将物理核心素养纳入其中,并对其要素做了具体阐述,分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文章从培养核心素养中物理观念这个要素出发,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动观念、能量观念和相互作用观念,并探讨运用物理观念解决电磁场的实际问题,从而突破静电场的教学难点。  关键词:物理观念;静电场;教学难点  一、 引言  高中物理静电场的知识将力学、电学、
摘 要:社会和经济不断在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体育教学在小学课程中越来越重要。体育是一门可以强健体魄,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坚韧容忍精神的重要课程之一,它关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体育教学和其他科目有所不同,它教学的场地在室外,有很大的活动区间,可以很好地缓解学习压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要积极地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基于此,文章就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提升
自然拼读法(Phonics)是指教师根据英语字母及字母教学的发音规律和拼读技巧来进行词汇讲授的一种教学方法.很多原版的英文绘本结合了英语单词的音、形、义三方面,让单词立体呈现,生动有趣.在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当绘本阅读邂逅了自然拼读,会迸发出怎样璀璨的火花,笔者将以人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4 Let\'s spell”为例,进行论述.
主题式复习形式的教学课堂是对先前化学课堂模式的一种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现阶段化学教学课堂的教学实效性.传统的化学课堂主要是五步走的课堂分析:呈现化学知识点、分析化学重难点、剖析化学难点题型、归纳化学解题方式、深层巩固化学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在流程上很大程度是对学生化学学习思维模式的一种限制,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地探究.而主题式复习形式的化学教学,就是现代教学工作者对固有教学模式弊端提出来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思考,这种教学模式的亮点在于更加注重学生在复习中的思考和实践环节中对知识的自主创新开发.
摘 要: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我国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文章首先阐明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含义与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教学环节与教学重构,最后提出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化学学课堂教学;证据推理;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培养  一、 引言  在进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高中化
摘 要:分层教学方法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把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设计相应的教学形式。这样的方法非常有利于因人而异,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都能够在自我能力的基础之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工作对大部分英语教师来讲都存在较大的困难,尤其是针对一些英语学困生,他们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但是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并且教学难度也更大。要想使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着重强调要在生活化视角下,开展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活动,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化学实验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基于生活化视角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可以轻松把握化学知识、培养化学思维,提升高中生化学实验成功水平,进而全面增强高中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竞争力。文章从多个方面阐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
摘 要:幼小銜接是幼儿在幼儿园生涯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幼儿成长历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转折。小学生活和幼儿生活不一样,年幼的孩子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差,所以幼小衔接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为解决幼小衔接单向性、片面性、表面性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从教师角度和家长角度来提出解决策略,家园共育,达成共识,家长们要转变观念,推进幼小衔接
摘 要: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出以来,要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导向,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培养学生的关键品质和必备能力。因此,在高中阶段展开化学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本质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这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转变传统的课程教学观念和方法,优化化学课程教学的模式。基于此,文章以高中有机化合物教学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基于
摘 要:面对尚处在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也要积极从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出发,以不断的创新与改革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持续吸引力,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个体实践的结合规范自身的行为与先进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教学  一、 引言  中小学社会实践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