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指尖的温度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i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梳篦的历史绵延了几千年,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走进千家万户。直到今天,梳篦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和工艺装饰品,在众多梳篦产地中,常州最负盛名,自古就有“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之说,也有“宫梳名篦”之称,常州梳篦作为整体梳篦发展体系的一部分,工艺独特,内涵丰富,可以说是常州文他的点睛之笔,笔者从历史、工艺,艺术对常州民间工艺梳篦进行探究,挖掘其自身的美和艺术价值。(图1)
  一、历史悠久,乡土奇葩——常州梳篦工艺的传承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句《木兰辞》中的著名诗句,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梳篦作为古时人手必备的梳头工具,尤其妇女,几乎梳不离身,便形成插梳风气。常州梳篦制作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其制作繁复,纯属手工。一般从取材至成品,篦需72道工序,木梳需28道工序。如今您若是漫步常州,还能见到着名的“梳子街”、“篦箕巷”。常州民谣云:“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已将常州梳篦的历史与春秋时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封季札于延陵联系在了一起。据《常州梳篦厂志》载,常州梳篦的实物可考历史,应从东晋算起:“1973年在本市东郊出土古墓中,发现有半圆形木梳,用漆雕菊花形图案,长度116毫米,高度52毫米,是东晋末期(公元420年)的木梳。”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
  几千年来,常州梳篦自始至终沿着传统民间工艺的规律和自身的特色不断传承与发展,梳篦工匠都是城乡百姓,他们大多数是最下层的农民,只能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慰藉中出卖劳力和副业手艺求生。正因为如此,他们世世代代虔诚真挚地保留着从始祖那里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遗产,并不断提炼、不断向高层次升华。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在人文荟萃的常州这方土地上,历代出了许多状元,有文的,有武的,都曾名噪一时,独占鳌头,但曾几何时,便被人们逐渐忘却了。唯有民间工艺百花园中的并蒂奇葩——“宫梳名篦”,千百年来一直作为常州特色的形象代表,始终独步全国。正如民歌所咏:“民间文艺古文化,乡土风采遍中华。永葆青春花并蒂,常州梳篦甲天下!”
  二、独具魅力,技术精湛——常州梳篦工艺的特色
  (一)木梳的工艺特色
  木梳用树木作为主要材料,所采用的材料必须是细腻坚韧的,不容易变形和翘起裂开,经过打磨之后表面光滑,干缩性要小。通常满足这些要求的有黄杨、枣木、龙眼杨梅、枇杷树等等。这些都可以用来制作梳子。其中以黄杨、枣木的使用最为普遍。木梳的制作有一定的顺序,依次为锯树、切片、问齿、齐齿、锉尖、方根、出样、磨光。(图2)
  (二)篦箕的工艺特色
  篦箕制作是精湛的民族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工匠们制作一把工艺篦箕所需要七十二道半的工序。它的主要材料为毛竹,同時还佐以牛骨、生漆、棉线和桐油等材料。常州制篦箕的毛竹大多来自江苏宜兴的张诸和涤湖以及浙江长兴泅安一带,质地坚韧,经久耐用。篦箕的制作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图3)
  (三)梳篦装饰的工艺特色
  梳篦可以分为好几个品种,这些小小的东西,制作工序一点都不含糊,其中极为讲究的雕、描、烫、刻、磨等工序至今都需要手工制作方能完成。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雕、描、刻、烫”技艺的同时,揉合日用品、工艺品、装饰品种种特点,不断推陈出新,使梳篦成为富有民族传统风格和艺术魅力的日用工艺品。
  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常州梳篦艺术的特色
  (一)多变的梳篦形态
  历史上梳篦的形态蔚为大观,杨晶在《中华梳篦六千年》中依据考古发现,总结为长方形,扁方形、凸字形、鱼尾形等十四种。由于材料和工艺不同,常州的梳篦形态远没有这么复杂,但这并不意味着常州的梳篦形态单一,缺少变化,事实上特色依然很鲜明。
  常州梳篦按功能来说,主要有实用型梳篦和装饰型梳篦两类。
  实用型的梳篦造型简洁大方,虽然装饰性弱,但更注重实用性和操作的合理性。按照不同的适用人群和使用方式,梳篦把手的形状及梳齿的密度、长度、锐度均有不同。装饰型梳篦造型多变,它注重梳篦的观赏品味。明代注重镂雕、镶嵌等工艺;清代注重表面的描、烫、印等工艺。现在的梳篦工艺更加多样,雕、描、刻、烫、嵌五种装饰手法。按照纹饰和木梳造型的结合方式,可以分为型纹独立型和型纹结合型两类。按照题材可分为人物、动物、卡通、静物。吉祥图案五大类。每一大类又可以再细分为小类。(图4)
  常州梳篦属于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范畴,其造型和装饰纹样始终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但是,它又能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迎合文人清高淡雅的追求,充分显示了常州梳篦艺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二)细腻富有神韵的彩绘
  常州梳篦中的彩绘梳使用中国的毛笔来描绘图案,一般先要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复在梳篦上,先用狼毫小笔勾勒,然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常州梳篦彩绘装饰的技法,笔法精谨细腻,花鸟能画出禽鸟活跃之态、花卉芳艳之色,人物脸谱能画出人物的表情神色、性格特征。画面制作的线条清楚,轮廓分明,表情丰富,精彩动人,具有概括、简练、逼真等特点。色彩上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例如在装饰梳(金陵十二钗)中,画面的人物描绘笔法娴熟生动而富有细节,颜色搭配与人物性格、身份相协调。人物探春的头饰与服饰的蓝色形成统一联系,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了完整的色彩意象,给人以调和的色彩关系和平衡美的体味。
  尤其是装饰型梳篦,它的装饰性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从构图、线描、设色到形象的细部处理都带有一定的平面感和装饰性。关于装饰性,一方面是来源于传统的程式化手法,一方面是作者对生活中的形象通过提炼、夸张创造而形成的美感效果。
  (图5、图6)
  (三)梳篦艺术的审美
  也许一般人看来,梳篦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类小工具而已,梳子人人在用,却很少有人追问它的历史、工艺、装饰等方面信息。也许正是因为它的微小廉价,才被世人所忽略。那些制造梳篦的工匠们更是被历史所以遗忘。其实,了解梳篦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它的传承和发展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变革。
  梳篦和美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梳篦不仅是人们梳妆打扮和除虱的必备工具,而且也是插在头上,作为美的象征的装饰器具。当然,在头上插装饰的时代已经远去,在现代化的产业发展浪潮中,传统的梳篦行业正经受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常州梳篦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一个代表也难免受到冲击,但是我们依然应该保持敏锐的审美感知力,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它曾经辉煌的历史、精良的工艺以及优美的装饰。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能够发现美,才能找到存在的价值。常州梳篦的美和价值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
  四、总结
  常州梳篦,默默地走过悠悠千年的发展历程,数不尽的历史沧桑皆已化作尘埃,而其传统的民间制作工艺却得以传承,带有乡土气息的习俗和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歌谣仍口耳相传。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在一定意义上讲,梳篦工艺和梳篦装饰艺术的改革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传统手工艺要生存,要发展,就要适应新的环境,采纳新的工艺技术和装饰理念。当然,在这个发展转变中,不仅梳篦行业的人们要思考,也需要社会上行业外的人们去关注思考,使传统梳篦工艺得以保留和推进。
其他文献
口述:郑伟安  时间:2007年12月29日  采访:徐晓楚、王可、朱小怡、吴雯  整理:徐晓楚、王可、朱小怡    采访前记  郑伟安,概率统计学家,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为华东师范大学长江讲座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终身教授。他在论文《黎曼流形上的鞅收敛问题》中提出的理论被国际同行称为“郑氏定理”。198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国家级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十年动乱”期间,郑
期刊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近年来上海市青浦区在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推进基层党内民主为基础,以强化党员主体地位为目标,以扩大选举的民主程度为突破口,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在上一届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时,为改革和创新选举方式,区委组织部按照市委组织部和区委的要求,在全面推行“两推一选”的基础上,重点选择3个村进行了“两票制”选举试点;在1个村进行了“公推直选”选举试点,产生了上海市第一个直选村党组
期刊
由日中友好会馆、高冈漆器行业协会、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主办的“第一届日本工艺展in上海高冈漆器2016”于10月14日-20日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出。  据考证,中国约7000年前就已经有了漆器。漆器技艺从中国传至日本后,直接影响的就是江户时代的高冈城,当时的漆器成为武士和文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从护身的铠甲到佩戴的刀剑;从家里的橱柜到碗筷茶盘,漆器几乎就是身份和地位的主要象征。  为了充分满
期刊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是原产于我国,兼具观赏和实用价值的经济作物,早在先秦时代就屡见于记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被附加多种文化寓意,也是各种艺术品特别热衷表现的题材。  明清以来以桃为长寿象征的装饰母题十分流行,而这一吉祥寓意的渊源则可上溯至汉晋时期的神仙传说乃至更为久远的神话或巫觋传统。  《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夸父逐日,死后“化为邓林”。邓林即指桃林,被视作夸父的化身和生命转换的象征。古人
期刊
中国象牙雕刻,可追朔到史前文明,在漫长和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历经无数先人的传承和创造,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独具审美形式,技艺水平高超的艺术品类。中国象牙雕刻于2006年被我国政府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象牙雕刻及其制品因稀有珍贵,直至清朝末年才从宫廷走向民间,分别主要在北京、上海、广东传承发展。  上海象牙雕刻,在本土自然生态和多彩的人文环境中萌发、创生、发展,形成了
期刊
据广州市司法局不久前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广州职务犯罪有四成是30岁左右的青年干部和公职人员所为,而广州青年干部和公职人员职务犯罪人数的85%年龄在30到35岁,他们掌握一定权力,有许多是单位和部门主管。另据北京、济南两市检察院的类似统计情况也表明,职务犯罪年轻化趋势日益严重,已形成了职务犯罪的“30岁现象”。这些违法犯罪的青年干部和公职人员大多30岁到35岁左右,正是事业稳定并渐入佳境,
期刊
1996年12月上海黄金饰品行业协会正式成立,由此掀开了上海黄金珠宝行业发展进程的崭新篇章。回顾二十年的历程,我们生逢其时,赶上了一个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上海黄金珠宝行业乘改革开放之东风,顺势而为、与时俱进,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一股不容小觑的蓬勃力量。  20年来,上海黄金珠宝行业销售能级不断递增。从1996年30亿元销售增长到到2006年的170亿元,2010年达到30
期刊
我怀着对丝毯艺术的热爱,一辈子做了一件事。一件事做了四十多年,就是将中国传统的手工丝毯文化发扬光大。  金山丝毯采用天然蚕丝手工编织而成,没想到一针针一线线绣出了我的艺术人生。从一个小小的技术员成长为中国地毯专家、上海工艺美术大师。  四十多年来,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成功地创作出软雕塑的艺术新风格,令上海手工丝毯在全国独树一帜,曾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得各类奖项。我创作的现代
期刊
金秋佳节,“金钻”满堂,小笼包、蛋糕、咖啡豆、辣椒、芦笋、刀叉……与食物有关的物件都与珍贵的钻石与黄铂金相结合,制作成一件件生动有趣的首饰作品。这,就是以“食物”为主题,以“舌尖上的记忆”为创作灵感的2015国际钻饰设计大赛的部分获奖作品。此次“高规格、高层次、高水平”的钻饰得奖作品被誉为钻石界的奥斯卡,是首饰领域的“创意饕餮”,成为了金秋上海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9月30日,百年品牌老凤祥与国
期刊
尹一鹏先生是优秀的雕塑艺术家,也是为人师表的好老师。对我而言,他更是卓越人格的象征。这其中凝结着人世间所珍重和崇仰的诸多美德及品行:学识广博、儒雅沉静、仁慈宽厚、勤奋自律、严谨认真……还有为理想不懈奋斗的坚韧。  记忆如胶片回转,将我带回到青春葱茏之时。我于1978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学习,当时尹一鹏先生是系副主任兼雕塑教研室主任,也是担任1978级雕塑班课程最多的教员。从基础课到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