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属性多维探究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oc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每个人从入学起就属于某一班级,学生在班级中学习、嬉戏、成长、生活。每天学生的2,3时间在学校中度过,准确地说是在班级中度过。对于班级,人们习惯到“熟视无睹”的状态。什么是班级?作为学校的细胞和学生长期的学习场所,班级属性并非单一,从实体角度理解,班级是一个静态的教室场所,是教师和学生每天进行教与学的物理空间。因此,具有物理空间的属性;从社会角度,班级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是学生群体与教师遵循权利与控制的规则下教学事件相遇的社会性场所,因此师生互动交往具有社会性;从教育学角度,班级不仅是知识建构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家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的成长在动态的班级中生成,班级建构了师生的“现在生活”。班级的日静性赋予教育无痕性,班级生活理应成为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一、班级:教学的“物理场所”
  
  班级是一个历史产物,从夸美纽斯创设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就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班级也便成为学生系统学习“法定文化”的一种基本场所。首先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而存在,人们常将班级理解实体化,并等同于课堂教学的空间——教室,对于班级的描述从物理属性开始,如教室的位置、教室的空间与面积、温度与光线、班级座位的排列等,班级就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场所。班级是我国中小学教学与管理的单位,班级成立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教学的组织性和有效性;对班级的研究也是为了促进教学高效性。因此,班级首先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而存在,这是班级的本源属性和基本功能。但仅仅把班级理解为教学的场所是一种“班级附属论”的工具价值取向,教学不是班级内涵的全部,也无法代替班级的所有内容。用教学分解班级的整体性,用课堂教学来侵占班级生活的做法,将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缩减为单一学习,造成儿童生活经验单一贫乏的“贫血化”和“空壳化”。因此,班级作为一种教育因素而存在,它不是静态的空间场所,而是一个特殊生态系统和育人环境,是教师、教学、学生相互作用的动态“场景画廊”。
  
  二、班级:角色预演的“社会场域”
  
  班级作为管理基层组织,是“社会的缩影”,进行角色的提前预演,满足学生的心理归属。从教育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不管学者界定班级为“初级群体”或“参照群体”抑或“社会系统”,社会性是其多方面属性的本质概括。班级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化的学习和交往为特征的儿童社会场域。通过班级的各种活动及班级文化的浸染,儿童学习社会生活规范,内化社会角色,传承社会文化,将一个个“生物人”教化成为“社会人”。班级的社会属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控制
  班级作为微观的教育制度,必然是“制度的”,诸如控制与服从、对抗与磋商、竞争与合作等。首先,在班级中通过制度进行控制,如教师要遵守国家和社会提出的职业道德要求,按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学生同样有自己的“规范和准则”,要“像学生那样的生活”;课堂规章制度、校规、班规对学生进行方方面面的规训,课程表对上课内容和时间进行时间约定等。其次,通过组织结构进行控制,我国中小学的班级组织结构是班长——学习委员——课代表——小组长——小组成员,这种等级序列和社会“金字塔”型层级制有近似的权利分配,学生通过遵守和服从这一结构,感受和认同这种等级观念和制度规范。班级是典型的控制性生存,制约着学生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构成了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前理解”。在班级的层级监督文化中,学生“亲身体验到制度化了的组织内地位差异及相应的权威或服从关系,并形成相应观念”。最后,教师通过教授课程内容,即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课堂生活,借助于日常教学、教学任务、考试等形式完成个体政治化方向,促使学生认同既存的主流价值。
  2、交往
  交往内在于社会活动,而且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班级中交往是中小学生发展最为迅速的社会性需要之一,不仅为学生的情感交流提供舞台,而且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角色的直接因素。教师、学生一道进入特定的教育语境中,在与他人互动中体会自己的表现状况。并做出修正。当教师容纳、确认或支持学生的意见和感情或对同学流露出欣赏与赞同时,会强化学生的某一表现行为;当教师对同学流露出批评、反对或忽视等神情时,就有可能消退或负向强化学生的不良行为,这些交往抑制或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行为进程。同时学生个体主要通过模仿、感染、从众、暗示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向群体思维方法、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知识结构靠拢,接受社会意识和认同文化身份。
  班级是特殊的微型社会,但在操作中教师应注意“度”的把握,如弱化“干部”观念,培养成员责任心;在交往过程中,预防交往中不平等现象及交往商业化,攀比性风气出现,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民主、平等、合作、互助的交往乐园。
  
  三、班级:学生的“现在生活”
  
  生活是人的生活,人就在生活之中。学生在班级中学习、游戏、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赋予班级意义的过程,就是在过一种生活。从这个角度讲,班级本身就是一种生活,课堂生活、常规仪式、课间活动、伙伴游戏、团队活动、班会组织等内容构成了班级生活的全部,班级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更是学生的“现在生活”。
  1、日常性
  对于学生来说,班级是学生每天(双休日除外)都要必须经过的,他们每天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按照相同或相似的节奏开始、展开、结束一天的生活;从内容上看,学生每天在学习不同的东西,新学的内容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一步步推进的,没有太大的跳跃。日复一日的上课、游戏、活动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形成反应模式化、习惯化、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日常生活中的人是多种维度天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没有被人为地割裂或碎片化。从班级生活内容纬度看,学生常将班级生活中不同领域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如学生与某一任课教师私下“谈得来”,会将这种“喜欢”迁移到课堂生活,从而非常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反之,也会因为讨厌某位教师而讨厌这门课;班级是一个整体概念,它塑造了学生的态度与价值,养成着学生的性格与心理,使每个班级的成员都附带着相同或相近的“班级印迹”。从班级生活时间维度看,人与生活是集过去、现在、将来三维于一身,在班级生活中我们无法“悬置”学生的过去生活来追求当下的“应然状态”,班级生活内含着学生的过去生活,同时又蕴含着未来的“可能生活”。
  2、教育性
  陶行知曾说过,“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生活本身具有教育的功能。人通过生活而受到教育,班级生活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实践基地,它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如一次有意义的开学典礼教化功能超过多次专题教育,一个游戏胜过苦口婆心的规劝,一个校徽的历史比得上无数次历史讲座,甚至教师使用“去姓称呼”来称呼学生也能让学生心中泛起涟漪。班级生活的道德教育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塑造着学生。通过班级生活,让学生融入班级生活之中,体验到生活德育智慧,促进学生成长而不断创建的“可能生活”。因此,教育学立场下的班级生活是一种整体的动态的生活。当前人们提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正是认识到了生活世界内蕴涵着强大的教育“基因”,班级生活在道德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作为一个“软”区,蕴涵着极大价值。道德教育是生活与生长的融合体,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离开生活谈道德无异于“岸上教游泳”。在“知性德育”受到挑战的今天,道德教育遭遇“知识气泡”的危机,我们无法将弥撒在生活中的道德提取出来制成“道德精华素”,教育者应将道德教育从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开发班级生活中的育人资源,让道德教育走进班级生活,在班级生活中关注学生积极生命情态的养育,合理行为方式的形成,构建新型个体与群体关系是班级生活德育主体价值所在。
  班级是教育者、教育接受者共同的栖身之地,它就像一面“多棱体”,从不同侧面观察会有不同的发现。随着教育视野的开阔,打破封闭的班级固化理解,丰富班级情境,建构多元、开放的班级内涵诠释,以解读和追寻班级内在张力是我们的追求。
  
  责任编辑:孙晓雯
其他文献
“空白”也叫“留白”,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齐白石老人就曾是运用“空白”的高手,你看他的虾图,画面上只有几只虾,其余什么也没有,可是我们却在这什么也没有的地方看到了游鱼碎石,清水绿草。艺术创作中这种故意留出一部分空间让读者或观众或听众去思考、去想象、去补充、去发挥的艺术,就是我们所说的“空白”艺术。绘画、文学创作中可以通过留出部分空间收到以无驭有、以少胜多的效果,英语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着
“生命化教育是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解读,是‘以人为本’时代的教育哲学。直面生命,遵循生命的特性,促进生命全面、自由而个性化的发展,是生命化教育的追求。在实践中,生命化的教育就是要凸显生命的灵动,焕发生命的活力,激励生命的创造,丰富生命的意义。”生命化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更好地展开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它的
继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在美国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如今,积极心理学已经从美国扩展到加拿大、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地,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心理学发展方向。  积极心理学转换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同的视角,打破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传统心理学关注“失败、问题、障碍”的消极模式,而提倡以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强调重点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它研究三个主题:其一是积极情绪体验;其二是积极人格的研究
在教育准市场环境的条件下,各教育组织展开了激烈竞争,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点”学校,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形势下的新建学校,都开始重视品牌的管理与经营,品牌优势确立后,这些学校往往选择通过创办分校、兼并收购和组建教育集团等形式进行规模扩张,从而达到品牌扩张的目的。然而,这些品牌学校的不断扩张并没有带来人们所预期的结果。中等层次的学校越来越少,学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从学校组织经营来看,规模扩大
张学义先生在2009年第3期《新文学史料》发表的《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的情理诠释》长达24个页面,看其题目好像是要对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之原因有一个新的说法,但笔者反复阅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和传统PICC置管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4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B超引导下PICC置管
目的:观察上气道咳嗽方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4例,对照组病例口服氯雷他定10mg qd,治疗组病例口服上气道咳嗽方治疗,两组
教科书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部重头戏,尝试自编新教科书的同时,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待国外教科书的引进,特别是在作为教育之本的中小学,到底是应该引进,还是拒斥?如果要引进,又该如何?    一、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引进的现状    我国教科书的引进有着漫长的历史,教科书的近代化首先就是由西方教科书的传人而引发的。早在1877年,中国近代第一代编辑出版教科书的专门机构“益智书会”,即“学校教科书委员”成立之前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在这些能力中,信息搜集能力是基础。只有掌握了信息的搜集能力,其他能力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一、在文本阅读中,构建知识框架,培养学生信息搜集的准确性    学生获取生物学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在课堂上通过阅读教材文
农村中学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导致教育重心偏移,因而学生的道德教育令人担忧。但是农村孩子淳朴、单纯、善良,他们也有远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负,有较丰富的德育基础。他们的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