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轩鸽的“税道苍黄”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342016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姚轩鸽是西安国税系统干部,干过两年多税务所长;之前他当过大学教师,学的是伦理学,教的是德育。后来,姚轩鸽把伦理学与税收撮弄到一起,搞了个“税收伦理学”,翻寻推究10年后,他提出一个也许会令人意外的观点。
  
  48岁的姚轩鸽身材矮胖,腆肚,挺胸,架眼镜,走路时脸微仰,向前冲,言谈操普通话,激情滔滔,疾忙中蹿出陕西口音。
  姚轩鸽是西安国税系统干部,干过两年多税务所长;之前他当过大学教师,学的是伦理学,教的是德育。后来,姚轩鸽把伦理学与税收撮弄到一起,搞了个“税收伦理学”,翻寻推究10年后,他提出—个也许会令人意外的观点:
  “从我这10年的观察和研究看,目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切入点或突破口,只能是财税领域,因为其他领域的选择,已经丧失了历史机遇。”
  
  姚軒鸽的幸运及痛感
  
  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可能是姚轩鸽遇到的幸运机遇之一。国税与地税分家,税务队伍扩编,姚讲师从西安联合大学调到西安市国税局宣教处。他的伦理学导师,被学者吴思称作“与我棋逢对手”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海明,很为姚轩鸽“弃教从税”而惋惜,他说,你是搞学问的人,应该在大学教书。姚轩鸽说,我是为了生存。当大学教师一个月工资300多元,养家都成问题,到税务局就不一样了。王海明没办法,只好由他去,临别相赠一番“如果当官要廉洁;如做学问不要丢了伦理学”的劝诫。
  姚轩鸽在宣教处写了两年文字材料后,就下到基层锻炼,被分到基层分局企业所当指导员兼副所长,干不到一年,又到另一个所当所长兼指导员,又干了一年。
  两年多的基层工作经历,让这位前大学讲师得出结论:他不适应基层工作,基层税务文化与他理想中的东西差得很远,他与同事们的思想也时常错位。在40岁将至之时,姚所长沉溺于此生最大的困惑和痛感中。他不想再退回大学去教书,也找不到在税务系统工作的合适生存点,整日内心撕裂,行叹复坐愁。
  光阴荏苒。两年后,有朋友帮忙引荐,姚轩鸽被借调到北京做课题,同时在一个经济研究机构兼职。对于早想重拾“学术梦”的姚轩鸽,这是一个很棒的机会。在北京两年,姚轩鸽喜交游,结识了很多学者。周末他请一些博士吃饭聊天,想吸收点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但他失望了。姚轩鸽说:“我发现不少人的脑子已经基本格式化了,缺乏原创性,没有独立思想,缺乏对社会的基本判断力,缺少关注社会的激情,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脑子里想的就是找工作。他们的价值立场也存在问题,总是站在个人立场、小群体立场,或者本学科的立场上发言。”
  陆续接触到一些学者后,姚轩鸽也渐生“徒有霜华无霜质”之叹。他把这类学者的人格概括为:“有知识没智慧、有情趣没情怀、有信念没信仰。”姚说:“他们拥有的只是具体知识,但解决根本问题需要智慧;不少学者有闲情逸致,但很少关注公共问题、社会问题,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奉行的是犬儒主义人生观;很多知识分子做具体事的时候有信心、有把握,但人还要有追求大善的理想,超越自我。这不是别人强迫的,应该是自己的选择。”
  当然,姚轩鸽也结交了一批他称之为“有激情、有社会担当,基本判断力非常到位”的学者和专家。在这些人熏染下,姚轩鸽也给自己来了个“人生与学术定位”:第一,思考问题必须是宏观问题;第二,解决问题必须是根本问题。虽然当税务所长时,他曾被人笑作“书生气太浓”,但跟坐在书斋里搞学问的“纯书生”相比,自己还算是读了一期“社会大学”,“对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复杂性有了直接的体验”;这也逼着姚轩鸽备细思考税收问题,所用方法则是自己熟悉的伦理学。于是,他发愿用一生来做这一件事:从伦理学角度研究税收治理问题,寻找一个优良税收治理的道德价值导向系统。
  
  姚氏“税收伦理学”
  
  2002年底从北京回来,姚轩鸽自愿选择了在西安税务学会工作。他寻思,在国税系统,只有这个地方可能最适合他“寻梦和追梦”。每天集中精力把岗位工作做完后,他就读书,看资料,思考。家里的事全交给了妻子。他的妻子笑称:“结婚这么多年,老姚在家只拖过两次地。”他把客厅改成了书房,买来了他能找到的所有伦理学和税收理论等方面的书,在家里堆积如山。只要有3天以上假期,他就跑去终南山,住“农家乐”。每次出发前,当医生的妻子把消过毒的枕巾、床单、被罩打包,他到了山里,全部一换,50元吃住全弄好,人家吃什么他吃什么。他把所有的资料分主题做成电子卡片,在山里白天写,晚上写,早上和黄昏像哲学家一样散步思考。
  在税收学方面,他找不到足够可读的书。国内的《税收学》著作,通常只在第一章介绍些税收基本理论,后面大部分都是介绍税收操作层面的知识。高校里的教授、博士忙于为能带来现实利益的课题耗费精力,少有人在税收基础理论方面钻研。西方研究税收理论的著作也不多,因为西方国家已经通过民主政体,解决了税收治理的根本问题,通过宪政解决了税权的监督与制约问题,建立了自由人道的税收治理体系,理论上也就只注重现有财税体制的完善。
  身为中国税务工作者的姚轩鸽,从此开始在税收最基本的问题上挖掘,专挑中国现行税制的错。除了搞研究之外,姚轩鸽还爱写诗。在一首诗中,他将自己比喻成“啄木鸟”,“独自出诊/对着每一个疑点/望闻问切/啄,啄,啄/令人生厌的叩诊,为什么总要在一片赞歌中插嘴/增添不和谐的声音/领受无端的厌恨?”
  8年后,姚轩鸽把“税收伦理学”的大框架搞出来了。他列出的“税收伦理学”基本问题有:一、在征纳税人关系中谁是主,谁是次?或者说纳税人在先还是征税人在先?二、征纳税人的行为心理规律是什么?三、社会为什么要创建税制?即税收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一边搭理论框架,一边关注和推详现实问题,验证自己在“税收伦理学”中提出的观点。姚轩鸽说:“中国的税收治理问题很多,主要特征是系统误差。我们以为税收的终极目的就是‘聚财’,要求所有的钱都交给政府,根据政府的偏好和意志来花,要求纳税人‘无私利他’,自我牺牲,这很糟糕。在这个税收价值基础上建立的税收治理体系,肯定是剥夺式的,纳税人的权益不可能得到有效全面的保障。”
  “未经纳税人同意不得征税”,这是世界公认的文明税收治理原则,但中国并非如此。政府每年征多少税、向谁征税、在什么地方征税、在哪个环节征税,以及如何减免税等的权利,都在政府那里,由政府说了算。姚轩鸽认为,中国政府拥有的税权很大,而且缺乏有效的制度性的监督,这很可能引发社会危机。
  对姚轩鸽很欣赏的天津财经大学教授李炜光说,他有一次参加全国性的研讨会,碰到一位体制内的退休先生拍案而起:“什么纳税人权利?纳税人能有权利吗?”李炜光说:“这不是 个别人的认识误区,而是一个体制在说话,一个我们促其有所改变的体制。”
  2009年9月,姚轩鸽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税收伦理学”专著,106万字的《税道苍黄:中国税收治理系统误差现场报告》。12月5日,在中国财税法研究会会长刘剑文和著名财经学者李炜光教授主持下,30多位学者、专家、企业界人士在北京大学参加了《税道苍黄》新书研讨会。姚轩鸽兴奋地说:“实际上,这是一个关于未来中国税收治理走向问题的高端研讨会!”
  在这次会上,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丁东判断说,中国要进入宪政状态,税收和财政问题是博弈的一个焦点。
  天津財经大学教授李炜光认为,不管是英国的革命,法国的大革命,还有美国的独立战争,每到历史非常关键的时刻,或者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敏感的事都是出在税收问题上,中国也会如此。如果税收权力得不到制约的话,政府想征多少税就征多少税,我们每个人的权利随时可能被侵害。李教授激动地说:“我们这么多年来最大的悲哀就在于,没有设立一个公民起码可以自保的底线!”
  《改革内参》的主笔黄钟说,税负轻重不是税收治理的根本问题,如果纳税人在税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认可和保障的话,不论政府收多少税都是横征暴敛,都是苛政。
  中央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甘功仁则认为,姚轩鸽对“优良税收体系”的梦想太理想化了。他认为目前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纳税人如何能管住政府的“钱袋子”。“只有管住了政府的‘钱袋子’,政府才能好好为你服务。不然,征多少税,对什么征税,征税后干什么,你都全然不知,纳税人什么权利都没有啊!”
  
  深化政改,唯一切入点在财税?
  
  现在,姚轩鸽正在写他的第二本“税收伦理学”专著。他的最新观点,逐渐聚焦于“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切入点选在财税领域,或许是一个现实和理性的选择”。
  姚轩鸽认为,以行政体制改革为切入点的政治改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存在的根本问题,反而导致“越改官越多,越改机构越庞大,越改纳税人负担越重”。
  英国的现代化转型之路,是通过对“未经纳税人同意不纳税”权利的争取逐步实现的;美国的独立,也是通过对“无代议士不纳税”原则的捍卫,通过向宗主国英国誓死争取纳税人基本权利开始实现的;法德等现代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转型,也都是通过对财税矛盾的根本解决去实现的。姚轩鸽说,从这些经验来看,财税领域是转型社会矛盾与冲突的频发地,财税风险很容易引发政治风险,而财税风险的根本性解决,会直接推动和促进政治风险问题的解决,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文明转型。
  《河北社会科学论坛》主编赵虹说:“2000年,‘纳税人’还是一个敏感词,主管部门告诉我们,这个词不但不能说,也不能问。”但去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纳税人权利与义务通告》,可说是一个明显的进步。社会各界将“财政公开”、“预算民主”的口号喊了多年,2009年10月,深圳一位“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李德涛,向全国多家政府部门申请公开财政预算,上海市财政局在给李德涛的回复中说,他所要求获取的信息属于“国家秘密”,因而“不予公开”。但广州市财政局因应李德涛的要求,将2009年本级部门预算涉及的114个部门的全部内容都公开在广州财政网上。姚轩鸽说:“从策略上看,政府收那么多税,怎么花?也应该给纳税人有个交待,他不好直接反对。”
  财税问题看似是经济问题,实际调节的是社会基本利益关系。当下中国社会治理中的一些矛盾,如纳税人利益的冲突,核心问题是征纳税人之间权利与义务分配的不公,政府权利远远大于其义务,纳税人义务远远大于其权利。政府不仅征税时不经纳税人同意,用税时也不能很好反映纳税人的税收意志,不能提供纳税人真正需要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即使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政府也多投在与民生比较远的机场、高速公路、广场等方面,以谋取显赫政绩,而离民生比较近的教育、医疗、养老、弱势群体扶持、灾后救助、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社会再就业、人身安全等领域的投入很少。姚轩鸽说:“坦率地说,当前我们面临的社会治理误差不是偶然的,不是专业技术层面的误差,必须通过源头的解决来消除。”
  近年来令全国民众闷煞的拆迁冲突、房价猛涨,在姚轩鸽眼里,背后反映的也是财税体制问题。姚轩鸽分析说:“房价猛涨的背后,土地财政是罪魁祸首。只有通过拆迁,让土地升值,地方政府才可能赚大钱,于是导致拆迁问题频出,也可能引发纳税人维权运动。”
  此外,如何遏制日益严重的腐败犯罪问题?姚轩鸽也亮出了自己的“高招”:“个人腐败没多少,最大的是单位腐败,关键都在‘钱袋子’上。税权监督机制不到位,就会导致以权谋私。权力失控了,只能干坏事,容易将‘以人为本’变成‘以人民为本钱’,侵害所有人的基本权利。如果‘钱袋子’公开透明了,就可以解决秘密财政问题,对权力施行有效的监督,解决制度性腐败问题了。”
其他文献
韬光养晦是一个阶段性的战略,而不是一个教条。韬光养晦不能管100年,中国外交是很复杂的,在哪些方面韬光养晦,哪些方面有所作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但并不意味着任何时候都要韬光养晦。从全局来看,有所作为的成分必须增加,这是个趋向,跟韬光养晦不矛盾。    中美关系的两轮战略对立    《南风窗》:中国目前似乎正处于30年来最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美国在南海和黄海军演,由此形成
(2008年第26期《志愿者:“鸟巢一代” “汶川一代”》)    美国的志愿者组织数量堪称世界第一。据统计,在1990年代初总数超过l00万个,参加的成员更是庞大,美国也因此被称之“社团组织的国度”。19世纪30年代托克维尔曾经说过:“我在美国遇到了我以前从来有过一点概念的社团组织,这些联合起来的组织,既严肃认真,却又显得微不足道,既普及却又相互封闭,其成员可以有很多。也可以只有几个人。美国人联
12月10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了“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意见。在具体举措上,除了继续扩大社会保障开支、三农开支外,对于各界普遍关注的减税问题,会议定调在“实行结构性减税”。  若干年来,政府收入增长相对国民收入增长过高,是国内几个大的结构性经济失衡问题之一。而要扩大内需,包括民间投资
所有的传记都是作伪,我自己写的传记也不例外。……传记之所以作伪是因为其中各章是根据一个预设的计划串联成篇,但事实上,它们是另行组合,只是无人知道如何组合。……无论谁写出他自己的生活,他都不得不分享上帝的观点来理解那些交叉的因果。传记就像贝壳。贝壳并不能说明曾经生活在其中的软体动物。……传记的价值只在于它们能够使人多多少少地重构传主曾经生活过的时代。  2004年8月14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沃什
世界新纪元似乎开始了,而中国参与新纪元规则设计的愿望尤其强烈。  3月23日-26日间,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网站连续发表3篇文章,提议创造“超主权储备货币”,并阐释“解决储蓄失衡问题,需要综合药方”,同时力陈应在现有微观金融体制中安排更多的逆周期机制,以确保金融体系更为稳健。  随后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英国《泰晤士报》发文公开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债并要求增大中国表决权,中国财政部长
近两三年来,共和党在桃色丑闻上急起直追,更糟糕的是不少共和党人有断袖之癖,加上新近一系列罗曼史,奠定了共和党在“好色”领域后来居上的领先地位。有趣的是,共和党桃色丑闻主角只要善于痛哭“悔罪”,不难咸鱼翻身,而民主党主角则无此宽贷。  随着奥巴马有点超长的新任总统“蜜月”期逐渐暗淡,民主、共和两党的政争日趋活跃。对目前颇有点“群龙无首”的共和党而言,一个重要题目是谁将脱颖而出,在2012年问鼎白宫?
当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正在以加速度由创意产业沦落为制造业,各种类型的门户新闻网站,越来越变得和传统媒体趋同时,2010年微博的异军突起,毫无疑问成了推进和塑造中国人公众生活最有力的武器,它及时地扛起了互联网最具魅力的两大价值:自由和平等。  微博的技术并不复杂,它仅仅是开创了一种更便捷更具互动性的信息传播方式,免费的分享精神是其依赖的最根本的文化,所以,Twitter的创始人斯通说,Twitter并不
陈涛安是山西省疾控中心的干部,1997年~2005年担任疾控中心信息科科长,从2007年5月25日开始,陈涛安向山西省检察院、省纪委、卫生部、山西省药监局及太原市检察院实名举报:山西疾控中心部分官员与北京华卫公司为了,垄断山两疫苗市场,不惜让疫苗长时间脱离冷链系统,人工贴上“山西疾控专用”标签,导致其高温暴露,以及疾控中心主任栗文元收受华卫公司小汽车等问题。陈涛安3年举报30余次,不是不被理睬,就
《南京!南京!》公映了,得力于中国电影不分等级的制度,据说为了照顾少年儿童观众,剪掉了20分钟的血腥暴力镜头。  这样一剪,就增加了电影的“客观中立性”——日军残杀中国平民的“历史铁证”消失了,相反,日军攻占南京之后的太鼓祭祀,一不血腥,二不暴力,充满了“文化深度”,居然还一刀不必删剪,加强了日军的威武形象。尤其是几个仰拍角度,把站在平台上击鼓的日本武士,在阳光之下,显出十足的阳刚味,真是一支“威
成龙抨击香港和台湾的“乱”,说“中国人是需要管一下的”,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争论至今未休。  中国人需不需要“管一下”?严格来说,成龙这句话没错。比起其它民族,中国人的“民族管理”似乎要加一点力度。据说在巴黎罗浮宫的厕所,就有专门以中文标明“请冲厕”的告示;最近韩国某商店,也只出现中文的“不准盗窃”的警告。成龙点明了国人今天一些叫人摇头的生活素质,“中国人是需要管一下的”:脏、乱、吵,确实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