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改良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9683318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回顾了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过程,讨论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E+M”和“D+D”两个主体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基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依据复合型人才的特征,提出细化和拓展现有模式的合理化建议,并提出完善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关键词】英语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改良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23-02
  一、引言
  八十年代中期,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开始逐步转向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个时期可谓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分水岭。八十年代中期以前,英语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语言技能(徐海铭,2005:31),着重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课程设置以语音、听力、精读、泛读、语法、翻译和写作为主,辅之以文学和文化类课程。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经贸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开始成为外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迄今为止,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英语人才。但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这一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新的“不适应性”开始端倪初露,并开始影响人才的从业问题,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本文把“英语语言+专业课程”和“英语专业+专业课程”的培养模式统称为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析其存在问题和原因,进而探讨完善的思路和方法。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模式
  综合数所学校的培养方案,目前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有三个:一是课程设置模块化,二是培养过程阶段化,三是培养方式国际化。培养计划从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选修与必修层面,大体把所要学习的课程类分为四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模块,具体为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实践性课程模块。培养过程一般采用“2+2”模式,把四个学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主要以通识教育模块课程和专业基础模块课程为主,第二阶段(大三和大四)以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和实践性模块课程为主。培养方式国际化包括3+1(国内3年,国外1年)、2+2(国内、国外分别为2年)等不同形式。
  从实际操作来看,目前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模式有两个,一个是“E+M”(English + Major)模式,另一个是“D+D”(Degree + Degree)模式。“E+M”模式是以英语作为基础,外加一门专业,“D+D”模式是英语专业和另一门专业相加。两种模式虽然在人才培养的类型上略有出入,但目标基本一致,均为英语语言与一门专业课程相融合。为此,这两种模式曾被形象地公式化为“英语基础材料(base material)+专业增强材料(reinforcement material)=复合性材料(reinforced materials)”。实施的途径也有两个,一个是国内高校独立进行,另一个是与国外高校或教育机构合作。目前,中外合作模式是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种主导模式。应当肯定的是,与传统的培养模式相比,“E+M”和“D+D”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方式的跨越式发展。这些培养模式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的横向融合,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人才。
  三、主体模式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自诞生之日起便引发两种不同的声音。赞成者普遍认为,传统的英语专业培养模式过分强调英语专业知识的精与深,学科单一,学生知识面窄,应用能力薄弱。复合型培养模式克服了传统模式的不足,更能适应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反对者从学科专业角度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专业在四年学制中每年都有明确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学习者要学好一门专业,在四年内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否则很难精通(蓝仁哲,2010)。所以,四年内复合两个专业,其人才质量令人怀疑。厦门大学教授吴建平曾指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容易“生出”“四不像”——外语学不透,经济也仅学个皮毛(厦门网,2008)。孙琛辉、向丽华、李爱华(2006)引用史宝辉的话说,由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代价是减少英语文学课程,所以复合型人才培养容易造成人文素质下降,复合非但没有拓展专业的就业渠道,反而限制了专业的就业口径。
  由于“英语(专业)+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一度看好,所以国内各类院校大量设立专业类英语门类。人才培养数量的剧增导致了人才供大于求的局面,从业空间开始萎缩。近几年,由于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国内许多企业相继“瘦身”,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就业危机进一步加剧。就业竞争的严峻性迫使许多“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改变就业方向。据对一个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在60余名毕业生当中,大约16%的毕业生选择了读研,10%的人自谋职业,74%左右的人在公司、工厂、餐馆等行业工作,85%左右的人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无关。就业者普遍反映,用人单位十分注重应聘者的工作经历和实际工作经验,普遍要求应聘者能立即适应并承担相关工作,能在工作中独当一面,有所创新,有所作为。从这个层面来讲,现有培养模式在人才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与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存在有一定的距离。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够。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的比例设置不当。总体看,尽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中所列出的选修课的比重一般在在15%~20%左右(其中通识课程大约3.5%,专业方向课程大约6.5%左右,实践性课程10%),但由于师资问题,专业方向选修课中的选修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任选课,而是限选课。其次,实践性课程(包括毕业论文、社会实习与实践、校内外交流活动等)所占比例偏低,大体在10%以下。二是课内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课教学仍停留于“说教式”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介绍上,以基本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为主,与实践联系不够,没能体现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教材提供了相关的案例,但这些案例大多陈旧过时,多为90年代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中的案例,而且正反面案例的结合性不够。三是课外实践性课程形式化现象严重。在校大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课程是借助实习基地开展的,但由于实习基地数量不足,学生的社会实践多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典型的做法是,学生毕业前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校凭实习单位开出的一纸证明给学生相应的学分。由于疏于管理、流于形式,钻毕业实习空子的现象非常普遍,在毕业实习中弄虚作假的学生大有人在。   四、培养模式的适度改良
  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具体的操作方式,它由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所决定,反映整个教学过程的框架、程序和方法(王金洛,2005)。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必然引起培养目标的变化和培养方式的调整。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特殊要求,对现有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良是十分必要的。
  1.合理细化和拓展培养模式
  “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语基本知识,也具备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杜瑞青,1997)。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体现三个特征:一是英语语言为核心,二是应用能力为重点,三是创新能力为动力。这就是说,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应用能力、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是新时期英语复合型人才的突出特征(戴炜栋,2007)。为此,要使英语复合型人才真正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较强的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现有的培养模式应重新公式化为 “Basal materials + reinforcing materials = reinforced material”。其中,basal materials和reinforcing materials的内涵被进一步细化和拓展,base materials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reinforcing materials则涵盖“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被描述为:英语语言基础及应用能力 + 专业基础知识、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 复合型人才。其目标为:立足英语语言基础和基本技能,通过复合专业基本知识、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2.适度改进和完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设置应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主干课程与支撑课程的关系,构建既具模块化特色又具柔性特点的课程体系。在通过一定比例的必修课强化学习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科学设置和适当加大选修课的比例,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跨学科类的任选课,以拓展学习者的知识面和综合技能,促进其创新个性的发展。具体讲,在课程设置中公共必修课的学分、学时可适当压缩,适当上调选修课的比例,以35-40%为宜。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各类选修课三者的比例上,朱建新(2008)提出的1:5:4的观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此同时,课程设置应突出实践性课程的重要地位,体现课程与社会实践、生产管理的紧密联系,以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点。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应由目前的20%以下提高到25%左右。
  3.相应更新和改革教学方法
  应用能力是一个人在一定的具体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文秋芳,2002)。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是知识与生产实际相联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习者只有掌握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熟知相关行业的基本运作方式和规律,才能把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有所创新。为此,课内外实践性教学内容的适度增加和扩大,对于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⑴加大课内实践性内容的深度
  目前,无论是英语基础课还是专业课,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英语语言课多囿于教材内容,偏重词汇和短语记忆、语法分析和句子理解,对学习者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专业课教学多侧重于理论讲解和知识介绍,如商务英语中商业信函的格式,提单的功能、类型及不同类型的区别等。当然,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是专业能力形成的基础,是专业课程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要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的英语复合型人才,课堂教学在重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应注意培养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者既要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和准确发现语言错误的能力,又应具备得体沟通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既要有应用专业知识顺利开展相关业务的能力,又要有敏锐观察问题、准确预见问题走向和果断处理问题的能力。为此,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教师应注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如:就某个热点问题组织讨论、就某个与专业相关的事件开展英语辩论赛等),激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各抒己见、展示观点,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专业课内容广泛收集国内外与专业相关的新闻报道、研究成果和最新案例(如:金融领域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和后果、美国货币宽松政策对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的影响、中国银行储蓄利率提高的原因和目的等等)或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相关专业领域的知名人士、专业人员深入课堂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突出问题,扩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范围。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比如,教师提供商业、外贸中真实的文件资料(如合同、单据、商业往来信函等),让学生参照其制作格式、书写规范等,动手制作业务单据、设计进出口程序、拟定外贸合同等。若条件允许,可建立辅助性的校内实验室,借助网络、媒体为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业务活动场景,让学生置身于业务活动的执行和运作情境之中,作为活动的决策者、策划者或执行者亲身经历、体验业务活动实施的“真实”过程,积累准实际工作经验。例如,模拟合同洽谈和签字仪式,让学生作为宾主双方完成接洽和谈判工作;虚拟一场商业纠纷,让学生扮演纠纷事件的当事人和仲裁人,按照相关商业规则和法律程序进行协商、调解或仲裁。以实践活动为特征的课内实践性教学,体现了理论知识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既检验、巩固了学习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又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动手能力以及快速应变、理性分析和果断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⑵扩大课外实践性内容的广度
  课外实践性课程包括学术报告、毕业论文和专业实习等,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专业实习。实践性教学内容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是班级授课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开发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素材。在现有的培养模式中,课外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一般被作为理论学习的后续阶段,安排在第八学期的教学任务中。这样,课外实践性环节实际上仅能成为对教学过程和学习结果的一种检验,可以起到一定的反馈作用,却达不到修补教学过程的效果。要使培养的人才一走出校门即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并迅速适应职业的要求,课外实践性环节仅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后续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教学—实践—教学”的模式,通过“学习—实践—学习”达到“检验—修补—检验”的目的,从而真正实现理论知识与生产劳动的有机结合。
  课外实践内容广度的拓展首先表现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扩大,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广泛联系、教学与产业的实际结合,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机会“走出去”,“零距离”接触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了解企业、市场、生产在不同环境下的管理模式和运作规律,准确把握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通过实践反馈和继续学习不断弥补、缩小甚至消除自身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间的差距。其次,课外实践内容广度的拓展还表现为学习者参与校内外相关领域各类社会活动机会的增加,如外事接待、学术会议、参观旅游、商业考查等,这些活动既可以实际检验学习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也是检验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很好机会。
  五、结束语
  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特殊模式的形成是特定形势下教育观念、教学目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体现。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从文献探讨到实际实施走过了将近二十年的历程。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本身证明了这一理念和实践的合理性,它顺应了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跟上了形势发展的步伐。但社会发展本身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所以其动态的需求就使人才培养模式相应具有动态的特点。鉴于这个原因,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就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A].刘东相,史丽娜编.戴炜栋英语教育自选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43-47.
  [2]杜瑞青.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与实践[J].外语教学.1997,(2):7-12.
  [3]蓝仁哲. 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质量而非模式——反思“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ON]. 21世纪英语教育, 第202期. http://paper.i21st.cn/index_21jx_issue_202.html, 2010-05-03/2011- 04-28.
  [4]孙琛辉,向丽华,李爱华.外语专业是否要复合型培养[EB/OL]. http://wenku.baidu. com/view/ ae7f727b168884868762d66c.html, 2006-12-28/2011-04-28.
  [5]王金洛.关于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的思考[J].英语界.2005,(109)5:37-41.
  [6]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12-17.
  [7]厦门网.复合型外语人才易变成“四不像”[EB/OL].http://www.xmnn.cn/rcpd/zxrc/200808/t 20080828695518.htm, 2008-08-28/2011-04-28.
  [8]徐海铭. 近30年中国英语课程设计范式变革之检讨及其现实启示[J].外语界,2005,(109)5: 29-36.
  [9]朱建新.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2) 3:169-171.
其他文献
【摘要】里弗斯(River)的研究表明:听力占整个言语交际活动的45%。听力作为英语教学中的四项基本能力之一,已经成为中考的必考内容,然而听力已经成为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中最困难最头疼的问题。处于起点阶段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学生存在着语言基础知识、背景知识、听力习惯、心理和环境等方面的听力障碍,为此我们应积极探究提高初中学生听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 听力障碍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速高精度的定位系统中。永磁直线电机驱动方式不需要中间转换环节,可直接提供直线运动,从而减少了因传动链而引入的误差,无需接触便可提
我是一名高中生,今年初开始学写新闻稿,仅半年时间,已发表新闻稿件近20篇。虽然数量不多,但在采访、写作的过程中,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社会阅历。今年2月的一
摆动辗压是一种局部加压连续塑性成形技术。虽然相对常规锻造工艺具有省力、工件表面质量好等显著的优点;但是,摆动辗压是通过对工件的连续局部加载而使工件整体成形,容易导
一种名叫“深水水稻”正在亚、非、拉的部分地区种植和推广。这种水稻的主要特点是,能在1~6米深的水中正常生长,而且大多数采用直接播种,不用一般传统的移植方法。在播种后的
【摘要】要上好新教材,教师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新的要求。唯有如此,政治课才能真正闪烁出它独特的光芒。  【关键词】新课改 政治教师 自身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71-01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体制在不断改革和深化。学校教育的新课程改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摘要】英语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是我们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都希望学生取得好成绩,学生也希望有明显的进步,但如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关键之一是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主动性 主导作用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26-01  一、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学生是主体的观
【摘要】本文介绍了建构主义教学观-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指出建构主义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而且是一种教学观念,它不同于传统教学观念,对全英商务英语的教学有启示作用。本位以商务英语谈判教学为例,结合实际阐述了建构主义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课堂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习者为中心 发现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28
铲运机作为矿山井下广泛使用的工程车辆,其作业环境为高温、高湿、强振动,作业工况复杂,驾驶人员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驾驶员要完成铲运机的速度方向操作和工作装置操作,劳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27-02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什么方法离开了学生的热爱和学习主动性,教学都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