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三化学主题串联式复习教学初探——以“硫酸铜为主题的复习”教学为例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mb_cli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习课的特点是“温故而知新”,要求在整合已有知识基础上提升学生分析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科思维,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本教学主题以硫酸铜的组成、结构、变化、性质和应用作为发展学生化学思维的载体,设计了三个彼此串联的教学环节.在回顾整合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设计实验,并进行证据推理.
其他文献
1946年底至1947年初,茅盾夫妇曾受邀出访苏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从准备出国,到聚会欢送;从登程出国,到在苏联访问;从告别回国,到报告印象,报刊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对于茅盾访苏的报道,呈现出民营报刊在夹缝中求生存、保持独立的品格与追求,以及报道的速度、力度、创新性,茅盾成为增进中苏人民友谊和中苏文化交流的使者,媒体对茅盾访苏的连续报道,成为中国新闻发展史和中国外交史上的亮点.
本来想试着谈另一个题目,因为想到我们这个会议的题目是“20世纪中国革命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但会议进行到现在已经接近尾声了,从会议提交的论文和各位的发言来看,我们的讨论中还没有充分讨论诸如“如何理解作为革命世纪的20世纪中国”“从革命世纪的角度理解20世纪中国文学,它包含了哪些基本的命题?赋予了 20世纪中国文学怎样的特质”等这些基本的也是重要的问题.现在的研究中,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具体、琐碎,虽然就研究而言,细读和个案的深入、透彻研究都是必要的,但缺乏对更具整体性的、基本的重要问题的兴趣和关注,这样的研究也
期刊
基于9家国内旅游外宣英文网站的450条中国特色文化英译语料的研究分析,发现旅游外宣网站中国特色文化英译主要存在五个问题:异化翻译方法过多;同一文化现象的翻译方式不统一;文化翻译忽视深层文化;文化层面的翻译错误;书写不规范.提出如下建议:正确认知文化现象的文化内涵;重视深层文化的传播;结合使用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遵循统一的翻译标准和规范.
对“溶液导电性”实验进行了再改进:使用微功耗的一串彩色小灯珠和自制探针电极以及井穴板组成微型化测定装置,能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安全性、敏锐度、趣味化、节约减排,便于分组实验;配合电导率传感器进行数字化测定,通过数据支撑和曲线表征,提升学生宏观探析和微观辨识能力,使初高中化学相关概念的教学更科学化、直观化、衔接化.
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可能都知道“北京读书会”,它的全称是“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中青年学者为核心、众多高校师生参加的学术研究团队,成立已有10多年了.这个团队的特色很明显:一群文学专业出身的人不拘泥于学科,重新讨论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力图返回一个个政治和社会实践的现场,以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革命的经验.阅读他们的研究成果,我总想起沟口雄三所说的“赤手空拳地进入历史”,也就是放弃既有的认识标准和方法,放弃所有的先入之见,将研究主体相对化,虚怀若谷、谨慎小心地进入历史,
期刊
联系生活事件创设教学情境,以小蜡烛为主线设计创新实验,以掌中火为载体碰撞思维,将燃烧条件、灭火方法、火灾预防及逃生演练串联起来.使理论知识生活化、演示实验魔幻化、理论应用科技化、教学过程人文化、问题处理生成化,显化学之光、展化学之美,点燃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核心素养.
选择甘蓝作为实验材料,以电脑屏幕、96孔微孔板、手机和Image J作为数码成像比色法的主体,进行未知溶液含量的测定、酸碱滴定终点的判断.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接触到朗伯-比尔定律、导数法求解酸碱滴定终点.所有的实验材料均可以在生活中获得或找到对应的替代品.
在分析当前使用的三种版本高中化学教科书对“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编写特征的基础上,以人教版第二册“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第一课时为例尝试了突出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教学设计,借助科学史素材帮助学生感知历史上的科学家如何获知甲烷的结构,借助球棍模型搭建探究结构纷繁多样的有机化合物,以期学生通过本节导论课的学习能够获知有机化学的学科特征和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是基础之一.张扬个性是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教育理念应用,因此该项教育工作的开展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本文论题则是在这一背景下所提出,主要目的在于针对张扬个性教学法的实施进行探索实践.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百年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面对如何指导中国革命文艺及社会主义文艺的问题,经过争论和探索,已经总结出实践化、民族化、大众化等具有鲜明特性的经验规律,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从而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百年来在中国的强大生命力,使得党领导的百年中国文艺呈现出激流奔涌的壮阔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