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中的优秀语文教学原则之管窥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397760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教育思想在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原则也要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文与道的关系、学与思的关系、讲与习的关系、读和写的关系。
  【关键词】传统 教学原则 文道 学思 讲习读写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颇现象甚至是误区,比如轻视“讲”,轻视“练”,轻视“有疑而问”等等。还有的人认为凡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原则及方法 ,皆不适应今天的素质教育,这未免太过武断。事实上,传统语文教学中有不少的优秀教学原则,对我们今天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仍有不小的指导与帮助作用。
  一、从语文本身的特点看,要处理好文与道的关系
  孔子一贯强调道,但也重视文。在《左传·哀公十二年》中他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柳宗元总结他的经验:“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力。”(《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宋代周敦颐又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勿康,徒饰也,况虚车乎?”(《通书文辞》)元代郝经也认为:“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陵川集·原古录序》)把这些见解总括起来,就是: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两者相辅相成,不论从读文角度说,或是从作文角度说,都必须求得文与道的统一,不赞成“要道不要文”或“要文不要道”的偏枯主张。我们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其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当然,封建时代的“道”与今天的“道”不尽相同。
  二、从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看,要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
  《论语·为政》中,孔子告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子学的》中,朱熹主张:“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的主张也很有代表性:“读书须将本文熟读,字字咀令有味。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如人饥而后食,渴而后饮,方有味;不饥不渴而强饮食之,甚至无味也。”
  以上这些主张,都以读书与思考两者互相结合而不偏废作为正确的学习原则。这说明尽管古代出现过死记硬背的原始做法,但一些教育工作者还是从实践中认识到了正确的读书规律。我们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教授学生以方法,教给学生以知识,培养学生以能力。这些都需学思结合。
  三、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看,要处理好讲与习的关系
  “讲”是指教师的讲解,“习”是指学生的复习、学习、熟读、背诵、复述、属对,都属于“习”的范围。长期的实践效果教训着人们:不“习”是不能掌握听、说、读、写能力的。所以,“习”的重要性也不由人们不承认。《论语·学而》中说:“学而时习之。”清代《颜李遗书》中也说:“即诗书六艺,亦非徒列坐讲听,要惟一讲即练习;习至难处来问,方再与讲。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使为学为教,用力于讲读者一二,加功于习行者八九。”清唐彪《父师善诱法》说:“先生止与学生讲书,而不令其复书,最为无益……人或嫌其工夫移少,而不知其得益良多。其间错解者,可以改正;不解者,可以再解;不用心听,全不能复者,可以惩儆之。开导之功,莫善于此。”
  唐彪说的“复书”,即是多种“习”中的一种,即此一编,便可以反映出有经验的教师必然充分重视“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可见,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并非不讲不练,而是要有目的地精讲精练。
  四、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看,要处理好读和写的关系
  不但使读和写两者不偏废,更要把这两个方面联系起来,才能收到学习语文的良好效果。汉代杨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强调:“能读千赋,则能为之。”程端礼引用史果斋的话阐述得更为具体:“读书知销铜,聚铜入炉,大韛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阐述得更为详尽:“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这些论述都指出多读文可以在结体、立意、审题、取材、谋篇布局、阐述事理、把握精髓、遣词造句各方面帮助提高作文水平,用以针砭当时盲目读书、机械作文等种种陋习。唐彪更谈到读书评注对作文的裨益,指出以读促写的途径和方法,颇合科学原理。
  
  (河南汤阴县伏道乡第一初级中学;456162)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创新教育的内涵,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实行创新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内涵 实施途径    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社会发展已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要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  一、创